返回列表 发帖
美极了!如亲临一般,既饱了眼福又增加了知识,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浮云老师的游记原因之一,我平时多蜗居在重庆市郊的山沟里,既没有行万里路,也更谈不上读万卷书,孤陋寡闻的,能跟着浮云老师的笔游历那么多美妙的地方,着实高兴!文字细腻生动,集成册定会吸引眼球。

TOP

宿营奥地利小镇   

意大利的北部属山区,从威尼斯到意德交界只有两百多公里,全高速。沿途很少见到东方的场镇式居住区,偶或到像点缀风景似的有一带着教堂尖顶的古堡。依然是鲜见农作物。有时可见到些葡萄地。总体感觉景物比较单调。

离开威尼斯时,就已过中午,在出口码头的摊区市场,又有去淘货的马大哈,被人窃了钱包。寻找固然是徒劳,但浪费了不少时间。等车开到预约的中国餐馆时,已是半下午了。尽管如此,但大家的劲头还是很高。直到导游宣布,今晚退餐,要大家准备干粮时,才有点高兴不起来。欧洲有些地方,是不允许随便经商的。意味着有钱也无处用,在翡冷翠的郊外,大家都见识过了。连开水都不供应,其他更不用说了。比较好的办法是,买点下酒食品,反正这里的葡萄酒不但好喝,且也便宜。再加点果品、糕点之类,对付一下得了。

我直到上车后,心中还没有完全解开,有关威尼斯建筑上的迷团。总感觉就靠那点木桩,承受几层楼房的重量,还有潮水的冲击力、会让人晚上睡不安稳。虽然明知已经受了千多年的检验,这纯粹是杞人忧天。但以现代科学原理来拷问,却依然能提得出很多疑问来。正在冥思瞎想间,忽然发现公路的里程碑上,已经是个位数,心中惊觉应是快到边界线了。他们的国门又修建的怎样呢?这究毕是到欧洲后,除了机场海关,我们第一次从陆路经过国与国之间的口岸。我守在窗口,默默的等待着在我们心中那道十分庄严、神圣的大门。可惜等奔驰大巴一气跑出山沟,又翻上山坡,始终没经历任何关口。到是通过了一道,高速公路的电子自动收费站。没见一个人,也没见一面国旗。大家分析,那里应该就是国界。这样互不设防,自由往来,岂不是更好?当然这样也就用不着“偷渡”这个词了。

由于天气好,日照长,我们到达目的地天色还好。但住宿并没安排在哈尔施塔特镇上,而在位于半山坡上的小村里。可以遥望傍山依湖而建的小镇。那清明如镜的湖水和那远山雪峰,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据说这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东部深山窝的古镇,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奥地利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从我们的住地看去,风光的确很美。我们住的山上也通公路。尽管有的住处很分散,哪怕只有一户人家,也有路相通。当然也要司机的技术高超,特别是旅游大巴,有时仅能恰恰通过。连给我们开车的那意大利小伙,到达旅馆的停车场后,也高兴得挥舞着双手欢呼,当然,也搏得了全体乘客鼓励的掌声。

这里的住房大多是木结构。指引方向的路桩也是木头的。特点是建筑物的木头上有雕花装饰,每个楼窗或凉台前都建有花槽,盛开着鲜艳的花朵。把屋子妆点得像个新嫁娘。让人感受到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善于享受生活的美好。奇怪的是,在我国乡村应该正是鸡飞狗叫,人欢马跳的傍晚时分,这里几乎没见有人在室外活动,也没见什么小禽畜,半坡的草场上,到是有几头牛羊在悠闲的游荡。放眼眺望大多是草地,连树木也不多。给人的印象主要是简洁、单纯、宁静。不但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习性上的差异,也领略了异域风光的自然美,留下了一幅小镇风情的速写画:



阿尔卑斯山东麓

哈尔施塔特小镇

依山而建的诗意栖居

凝聚几千年岁月之痕



暴虐的征伐杀戮

世俗的名利扰悃

总被圣洁的雪峰消溶

难损娇俏的冰湖净心



鲜花簇拥着露台

阳光亲吻着园林

牛羊在草场自在游走

人们安宁的享受温馨



收藏下这幅经典的油画

坚守着灵台上一份纯真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水城探秘
   从公交码头到圣马可广场这一带,短短百多米,却要经过跨越水巷的几道小石桥。导游正指着水巷深处,一座连接两边,封闭得很严实,只在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的拱形廊桥。叙述关于叹息桥的故事。据说这桥连结着总督府和另一边的监狱死牢,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而得名。当然由此衍生出很多故事,但最后莫名其妙的归结为为:“恋人们坐船在桥下接吻,就可以天长地久”我想或许这就是根据生、爱、死这一基本的人生轮回,来阐释的尘世定律吧!

   我即无心这些传说的絮叨,也没有时间了解更多,关于古城起源和诸多和圣经有关的灵异传说。心中只想验证一下,以前听说的威尼斯的建筑方法。先前读一篇文章“水中森林上的城市”就是说的这里的建筑。是在水底下的淤泥里打下一根、根、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很密集。形成初步的地基,打牢靠了,再铺上木板,然后开始盖房子。所以说,上面是石头安砌,下面是森林基柱。想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出这种创举,也真不简单。看来世界上,不管那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鲁班。据说为建造威尼斯,当年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几乎全被砍光了。更为神奇的是,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掉。据考古学者发掘马可·波罗故居的事实证明,它不会烂,而且愈久愈坚,会越变越硬。从故居下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但出水后见了氧气,就朽坏了。这点我是相信的,当年在农村学大寨,亲眼见过破开的老坟,里面的东西初看明明是完好的,等到叫人来清理时,一挨着就成粉粉了。但这木头为什么泡在水里不坏,而且能够承受上面建筑物那么重的份量,总觉有很多迷团,想亲眼去看一下。这是我决定去乘坐,威尼斯独特的尖舟“贡多拉”的动因。只有那种小船,能最大限度的靠近每幢楼房的屋基。

    跟随着导游,从威尼斯城的迎宾入口进入圣马可广场,两根高大的圆柱上,有守护神和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难怪威尼斯到狮子,原来它的城徽就是飞狮。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都在这周边。这里是威尼斯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每年嘉年华就在这举办。而大楼后的奥尔塞奥洛湾才是贡多拉停泊的码头。但有好奇心的人委实太多,按我们登记的序列,起码得一、二小时才有可能上船。只好先在广场随意逛荡,看看建筑物上那些造型优美、和谐、逼真的生动石雕。欣赏店铺中各式奇特的西方鬼脸壳,听了阵广场音乐茶座,那小型乐团的演奏。又在码头侧的水晶加工作坊,参观了古老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当众生产、热卖的工艺表演。才终于等来了小船,开始浏览威尼斯特殊的水街水巷风光。有些狭窄的水道,两条船都无法交错,只能单行。两旁是古旧的房屋,不但看到了它们的木脚,还看到底层大多有私家的船库。而连接两岸街道的,则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都有一定的高度,不妨碍行船。桥梁和水街上下贯通、纵横交错,以舟作车,以桥代路。各国游客互相微笑挥手,各式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形成一道世界大同,全球同乐的特殊的景观。我写了首:“贡多拉”在水城穿梭,抒其感慨!

串联起一百一十八小岛

开通了一百一十七运河

城市中桥梁就超四百座



贡多拉载我们水城逍遥*

逛水街过水巷桥下穿梭

细细地去琢磨水下小脚



没有谁更比威尼斯娇俏

集人间大爱汇成的赞歌

留下了多少神奇的传说



我听从朋友善意的忠告

来请保护神飞狮圣马可

拜会了旅行家马可波罗



即将去盐都东方威尼斯养老

只可惜窗前的湖水平静无波

*贡多拉------一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是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回复 30# 海棠依旧


   谢谢你一直的支持, 我这些都收在行呤录里。就是时间太紧了。不知怎么的近年病人越来越多。业余作文欠的帐就更多了。今年外出过年比往年时间久一点,过了大年才开始上网来。这个游记得赶快结束了。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真是大饱眼福,太美了!浮云老师也描写的细致,文字功底了得啊。

TOP

梦幻水都----威尼斯
我心随海鸥飞过
亚得里亚海的波涛
威尼斯似堆彩钻
点缀意大利的靴腰

我乘坐快艇奔来
将梦中的幻境寻找
威尼斯像群靓女
风姿绰约踩着高跷

人类智慧的结晶
建筑史中绝世瑰宝
威尼斯有如圣婴
蓝天碧海织成襁褓

在这里没有俗尘车喧马闹
只任凭日升月落潮涨潮消
    当我们的大巴车,驶入那条威尼斯与意大利大陆连接的,唯一的跨海长堤时。
大多数人就已被眼前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住了。一条宽阔的大道直达水天深处,满载游客的旅游汽车、火车,络绎不绝的向着这百岛城奔驰,去争享这全球闻名的水中城市美景;这道据说已维持不了太久的精神大餐。
    水上的公交码头,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唯一门户。尽管游人很多,但迎候的快艇准备很充分。面对如浪的人潮,迅速分流到各个登船的栈桥,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彰显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成熟风采。我们这个团,究毕来自西南腹地,没见过的新东西多。停泊在港湾内的一艘超级豪华巨轮,就已让大家震撼不已。我以前在天津的溏沽港,曾见过一次东方公主号大型游轮,但和眼前这高达十几层的巨轮比较,仍觉相去甚远。第一次直观的意识到,这样的大船行进在海上,其安全保障、后勤供应、活动安排、秩序管理,诸多问题,不亚于一个小城镇的事务,真容不得半点闪失。足见现代社会,和平、安宁是何等重要。我们有幸能作这种跨洲越洋的旅游,也算一种福气。
     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坐在游艇的舱顶的甲板上,赏景、拍照都很方便。开初的航道很宽阔,左侧是码头,看来是城市的主要部分。右侧是一串串连绵不绝的小岛,断断续续的相连,期间都有通向外海的水道。看上去到像一座座浮在水面的建筑群。每一段摄下来,都算得上是一幅精美的名画。两岸的教堂、宫殿、钟楼、尖顶,相对而出,风格各异。特别是教堂,几乎囊括了欧洲流行的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和威尼斯式,等各种类型。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迎宾大道,特别独特的是这些建筑的地基,都浸泡在水中,仿佛不太真实,就像特地在水中,布置起来的建筑艺术展示模型。
     威尼斯是世界唯一没有,城内车辆和交通指挥灯的城市。除船以外,所有交通工具都被禁止。我们在圣马可广场附近的码头上岸,开始观光。融汇进由各色人种、肤色、语言、服装、队旗组成的游客大军中去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回复 27# 诗酒自娱


    谁能相信他们的爱竟然把一个城市的爱都点燃,但这是事实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罗密欧没有白死

让仇恨争斗消亡

用生命捍卫爱情

朱丽叶千古留芳

TOP

本帖最后由 浮云 于 2013-1-23 23:07 编辑

夕阳下,老树村桥似我乡  
    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有二百多公里,先北上开出亚平宁山区后再偏东北,直赴亚得里亚海湾。沿途的风光旖旎,特别是进入平坝区后无边无际的绿色漫延到天际。公路两旁间有橄榄树和葡萄园。土地很规则,很适合机械化作业。但所见种植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甚少,大多是草地。让我有些怀疑,这么大好的耕地种草,他们吃什么?尽管有同伴说,这就是他们的牧业。我总有点不相信这一、两天,我们的主食仍然还是大米、面包等,有些怀疑,这是否是像我们国内,搞的那种观光游览道。不过从面积来看应该不是,我想可能这就是东西方人,在耕作上、观念上的差距。
    有一点让我窃笑不止的是,我观察到两侧田园中的农家住宅样式,活托托就是现在我市在建的,所谓联排别墅区的原型。我想我们的建筑设计师真高明。来这旅游一趟,参观一下,就依样画瓢了。当然,细节不可能看得清楚,因为他们的房舍,大多建在远离公路一、二百米之外的原野中。而不似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喜欢把住宅建在路旁,甚至就建在路沿上,将公路视为庭院或晒场。我当即拍了一组照片,然后播放出来,悄悄地叫妻子看像不像,即将要入住的新房子。妻子看了一阵,反而问我,这有什么呵?很好看的嘛!我自己看看,也的确是,每一幅照片,都像风景画一样漂亮。但回过味来,我说,问题是把这样的房子,密密麻麻的摆在一堆,你不感到有些别扭的吗?不过,也感到开发商的确没骗人,至少外形上看,到真是意式风格,取个东方威尼斯的名字,也不算跟本不巴谱。
    进入威尼斯的市郊后,我们迷路了。原因是我们一路的行程安排,是旅行社预定的。而饮食,原则上都是安排在,华侨开设的饭店。究毕在异国他乡,地导没有随车,只在城市偶或露面,一直是在遥控指挥。当我们经过一个小村到了一座小桥头时,面对几个方向的选择,导游和司机都彻底迷茫了。偏偏这一段路较窄,即无靠边停车的位置,又无法掉头。或许为当地交通法规不允许。而且后面还跟着一长串车呢!总之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过桥,转向前面约里许的小镇。好在小镇的三叉路口也在堵车,总算赢得了时间,等到了餐馆派来引路的小车。但要在这里掉头,真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欧洲的司机守法和自律意识都很强。又往前开了好几公里,才寻到一处乡间岔道。司机掉过头后,却不肯走了。导游的意大利语也不行,他们又比又画的写了半天,至到导游,在行车记录上加上了多跑的里程,才又上路。看来这意大利小伙很精明,一点不肯吃亏的。其实餐馆就在我们迷路处不过二、三十米处。可见语言不通的重要性。不过游客们到很高兴,这样磨蹭上一小时,恰好真正到了正常的就餐时间。何况乡间的风景很美,就餐环境也很不错。这可能是一家,以接待中国团队为主的家庭餐馆,饭菜很对我们的口味。
    饭后我在简易的停车坝边小憩,正是夕阳西下,一天景色中,让人感到最为亲切、柔和的时分。虽然人在旅途,但一切有人安排,心情是很放松的。望着前面田野中已略显朦胧的老树、村桥、院落,那树尖、屋顶上渐渐暗淡下去的红光,一幅似曾相识的画面,忽然从记忆深处跳出,那是十多岁时,带着才几岁的弟弟,从老家饥饿的乡村逃出时,经历的一个场景。真是天下山水,何其相似呵!同是身在旅途,当然心境已是全然不同。不由默默的吟成一绝:
    老树村桥映彩霞,如今赏景到天涯。始知世界大同日,四海五洲如一家。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这到是,只是不好拿,占地方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