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挂羊头卖狗肉,难道不是想借“羊头”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吗?

狗肉的味道一点也不比羊肉差,既然卖的是狗肉,何不诚实一点,挂上狗头呢?

TOP

任何信息交流的领域,公共信息的存在是必要的和必然的,若无公共信息,交流就会存在障碍,甚至不可能。以股市为例,所谓开盘价格、收盘价格、及时交易价格实际上都决不是“真实”的实际价格,都是通过程序处理后的“公共信息”;若无这种非“真实”的公共信息,股市就不可能正常运行而成为现实。其它领域俱可类推〔比如国际语言中,英语就是主要的公共信息〕。

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方言并行总是必然存在的,作为国家总是选取某种方言予以规范当成“公共信息”的。汉民族幅员辽阔,方言的众多是任何民族不可能比拟的。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官话系统”,这“官话系统”就是“公共信息”。古典诗词格律总是只能根据当时的官话系统制定的,是不可能同时照顾各种方言的。

观今宜鉴古,鉴古即可观今。

TOP

"普通话四声: 1.胡(阳平);2.户(阴平);3.虎(上声);4.呼(去声)."此言一半有误, 普通话中,"呼"应是阴平,而"户"才是去声.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为啥提及乡音?

中原乡音四声:1.胡(去声) ;2.呼(阴平);3.虎(阳平);4户(上声). 普通话四声: 1.胡(阳平);2.户(阴平);3.虎(上声);4.呼(去声). 四声排列顺序不同四声的音调也不同-----这中原音韵可是宋词元曲的音韵基础. 在普通话推广五十年来,乡音无改的不仅是此一方.

先草个小段: 上级下达新任务,新村规化要画图,这下忙坏李支书,急忙村东找小吴, 刚刚走到康庄路,迎面碰上大老胡,老胡手提一把壶,嘴里不住乱嘟嚕: 城里送的杜康酒,才抓一只撞网兔,芹菜能治血压高,再配一盘青罗卜, 猜枚来个新玩法儿,今个保险喝舒服.正在纠缠李支书,跑来小吴喘气粗......

---这段五湖韵多押去声,若按普通话,则是黄腔走板,翘腿别韵.若把老胡唱(说念吟咏喊)做老虎,且不说人家不答应,还不乐意呢.

以后我还要就按平仄两分音韵的不合理性提出质疑 探讨格律诗有没有改革任务?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逐明先生的"挂羊头卖狗肉"也有点合理成份.确切讲,仿写古典诗词是挂"古头卖今肉",那古肉已被反复咀嚼,只有今肉才新鲜.

那些按西方诗体摩来的朦胧之类,才是挂"洋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8 6:00:52编辑过]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谢青木之灵的参与,我也久未来了,过节了,有一点时间,转篇文章来,探讨探讨有好处,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沧海曾经在2006-2-7 17:44:07的发言:

呵呵,好热闹呀。我发现旧诗的格律实在是争论最厉害的地方。

我觉得最好是严格遵守格律,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

赞同"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的提法.

问题就在"严格遵守格律"严不了,现上边提的双轨本身就不是严,

这只是就音韵一面,除此律诗的结构,创作方法,技巧等有许多值得借鉴继承,其目的也是为创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8 5:52:01编辑过]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微斋先生在2006-2-7 16:54:48的发言:

平水韵确属过时,今不宜用,但并不等于废韵不用,今人用今韵可也,这正是与时俱进.

平仄交错,体现的是音调的抑扬顿挫,谐和悦耳,这正是旧体诗词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若废平仄,诗词云乎哉?当然,诗以情胜,绝不能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可以从权有所突破,但这必须有两个前提:1.只能是在实在不能两全之时偶一为之;2.必须是作者本身对声律完全掌握并能纯熟运用的情况才能如此.若对声律一窍不通或仅知皮毛者不分情况胡乱"突破",则诗词休矣!

另,言新诗"不讲用韵",亦是天大的误会!因新诗不属此处讨论的"诗词"之列,故暂不详论.

还想申明的是:此处讨论的"诗词"是一个特定名词,专指唐初以来形成的格律体,即所谓"近体诗"及长短句是也,不包括古诗和新诗.

基本赞同先生的主要观点.只是我的诗词概念要宽点,只把格律作为诗词的一个方面,而且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诗体形式,"诗分高低,形式无高低".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过完春节假期,方便上网了,便看见楼主的帖子。就这类题目,不同见解永远都会有。

我来不及说些什么。请允许我将过去与别人讨论的一篇短文奉上,聊表一孔之见。

《从是否遵循格律谈人的思考方式——兼再致SY先生》 我在“同学诗话”(295527)及对SY先生“忆蜀道”(295001)的评议中谈到是否遵循格律问题。 持对立观点的绝非个别——在“打倒孔家店”和一位著名的老人家说“格律诗束缚年轻人思想”的时候,大有取缔格律之势。“取缔格律”,看来还有理论基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位老人家本人的诗是严格遵循格律的。他批评另一位名人的诗不合律。我想他也绝对反对把不遵循格律的诗叫律诗。正因难,他才叫年轻人不要写,而不是说可以随便写。 至今仍嫌“格律诗束缚思想”的诗家,办法很简单:不写律诗!可用其它类诗来发抒诗情。 我说过,遵循格律的诗才能叫律诗,这是律诗定义决定的。兹列举辞海、辞源对“律诗”的释义如下: 辞海:“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辞源:“诗有一定之格律者。五言起于齐梁,七言始于唐时。经宋之问、沈全期等研揣声音,切磋而号律诗……” SY先生谈到按律写而又某处放弃格律的问题。我认为某处放弃格律也就没有按律,也违背辞海所称的“格律严密”之说。若按律写又有不经意的出律又当别论,不过也留下微瑕了。 对于长律,可以稍宽,仍不可放弃格律。 如果说律诗要改革,格律可以部份“放弃”,辞海可以改写,也应有相应的规范。不过我们还未等到“按新规矩,成新方圆”的那一天。 讨论了诗律,我们还可能会忙着讨论词律。如果论及“《念奴娇》是否可以少一句”?恐怕辞海也帮不上忙。 “某处放弃格律”的律诗肯定难以交流。不唯杂志、论坛被“护律派” “把持”,连我这个八小时外的过客都难以苟同。 在诗词界“上层”,“遵循格律,放宽用韵”呼声较高。应运而生的新韵工具书出版了。它们大致都把入声作为仄声,而不是阳平声。正所谓“计入声”是也。 我的诗友也有从不遵循格律的,也写得好。他们不“为律所累”,以古风为乐,活得萧洒,写得萧洒。 其实,要“合格律、计入声、工对仗”并不象上述老人家说的那样难。我的不少诗友入门时往往是先学规范,后提高。掌握规范后自有妙用,SY先生早晚会体会到。 以SY先生的功底,实现“合格律、计入声、工对仗”一定不难。 我认为,这是一个思考方法的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嘛! 我们写的诗是为了给别人看吧?为什么不多争取一些“护律派”诗友的认同呢?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合律的诗大大方方地标成古风呢?要知道,两种“标签”的使用给别人的“感觉”(或者说印象)大相径庭。 请不要将好好的一首古风浪费了! 某诗刊准备发表一首写得很好的古风。一看左上角赫然标着“律诗标签”,编辑先生为保住饭碗,肯定不会发表。就是李太白再把他的《蜀道难》贴上“律诗标签”送来,编辑先生也是不敢发表的。 在省级以上诗词学会刊物中的作品鲜有标“五律”、“七律”的,这些作者并未感到被开除体裁? 抓用户是经商之道。写诗淡化铜臭,而为用户作想之理亦同。 写诗交流如果是为了学习、交友、净化灵魂的话,那就该大大方方地抛开“为律所累”的包袱,宜以更多的好诗(含古风)回报诗友、回报社会,也回报自己。

人生悟透了无尘

TOP

呵呵,好热闹呀。我发现旧诗的格律实在是争论最厉害的地方。

我觉得最好是严格遵守格律,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