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格律体新诗的平台
朱 兆 瑞
在山城重庆的诗坛上,活跃着一个以万龙生、王端诚为代表的、被称为“两栖诗人”的群体,他们既写新诗,也写传统诗词,年纪较一些耄耋耆宿较轻。年龄和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是他们的两大优势。且兼思想活跃而不浮躁,勇于探索而不弃传统,在开拓新诗中国化的道路上得心应手;不但有自己的鲜明主张和理念,而且推出了大量有分量的作品,是“有诗为证”的。
他们的格律体新诗最先是发表在网络上的(互联网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电脑早中国的普及,使诗歌多了一种极为有力的传播方式。它同众多的民间诗刊诗报一道,打破了所谓“权威”诗刊的垄断,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流)。2005年,他们联合全国志同道合的诗友,出版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一书;在重庆出版的《重庆诗词》、《诗缘》报,也分别推出《格律体新诗》、《“东方诗风”论坛格律体新诗选》等专栏,为打造这个平台迈出了新的步伐。
诗不能唯美,也不能不美。不追求诗美的诗人是不可想象的。诗美主要表现在内涵美、形式美和音乐美三个方面(本文不论及内涵美,但内涵美要常常要借助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则是无疑的)。现随意拈来两首小诗为例:
说是度日如年
其实不觉得好慢
时间被填得好满
只偶尔把你思念
只偶尔把你思念
那时刻多么甘甜
甘甜中又含有苦涩
品起来余味绵远
品起来余味绵远
喧嚣中走进田园
那里有鸟儿鸣啭
那里有溪流泼溅
那里有溪流泼溅
任浪花濡湿衣衫
-------万龙生《无题》
等月我等得太久太久
等到银光重现的中秋
把她当作迟到的情书
一直要读到天明时候
等月我等得太久太久
等到幻想重飞的中秋
把她当作再版的诗集
一直读到那天明时候
等月我等得太久太久
等到希望重临的中秋
把她当作解禁的经典
一直读到了天明时候
-------王端诚《中秋读月》
这两首小诗,以它的反复回旋、错落有致、对称中又有变化,给人以诗的美感。这种表达形式是对《国风》的继承和对民歌的借鉴,有一股浓郁的“东方诗风”。我们可以看看《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再看看四川民歌:
这山望到那山高
那山有一树好葡萄
心想摘颗葡萄吃
人又矮来树又高
这山望到那山高
那山有一树好花椒
心想摘颗花椒吃
麻溜麻溜啷开交
从中不是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美的影子吗?
形式美又称建筑美,它的表达方式是变化无穷的;而汉字如砖的方块,部首、偏旁的结构,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强的构筑形式美的力量。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何等恢宏,拼音文字也许能够翻译出这种气势,但却无法形成这种工整的对仗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辞藻何等华丽,“鹦鹉”二字,偏旁都从“鸟”,与“凤凰”二字,部首都从“几”相对,这也是拼音文字无法表达出的形式美。
王端诚、万龙生的诗中,也注意利用了汉字的特殊功能(如用“鸣啭”对“泼溅”),并且,辞藻也都堪称华丽,精雕细琢。
而格律诗的音乐美,则体现在它的压韵、节奏感上,传统诗词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它的平仄粘对和叠韵(如万诗中的“甘甜”、“绵远”、“田园”等词,韵母都是an)、双声等,也是汉字独具的特点。格律体新诗由于音调响亮,节奏铿锵,便于朗诵,并容易被谱成歌曲,插上音乐的翅膀传播。远的如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大白的《卖布谣》,近的如张天授的《刚刚摘下的苹果》、梁上泉的《小白杨》等即是。
闻一多先生是格律体新诗的大力倡导者,他有一段话:“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有些人一听见“格律”二字就觉得头痛,其实,过去连三家村的东烘先生都能讲授诗的格律;几岁的蒙童也都能学习掌握诗的格律。格律是一种“规矩”,以规矩成方圆。格律一旦被我们掌握,就是一种自由。
(原载<诗缘>报第51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 12:01: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