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新诗创作的误区

      新诗创作存在误区吗?我想只要对诗歌稍有关注、了解、爱好的人,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事实明摆着,这些年诗歌是一天天远离读者大众,步入低谷困窘……
  那么,新诗创作究竟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之一,错误理解了新诗的自由。很多人认为新诗是自由体,既然是自由体,那么怎么写都可以。但实际是这样的吗?自由难道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吗?不!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论是在文艺创作上,还是社会生活中。而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支军队若没有军纪,则必然凌乱如散沙;一门艺术若缺失规范,也就不会有活力生机。是的,任何事物都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规律,才能发展,才有希望和前途。新诗也不例外。那么,新诗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规律呢?至关重要的就是押韵——新诗创作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韵律的重要性。是的,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而体现语言艺术的不是分行,不是跳跃,不是意境意象,而是韵律。不是吗?诗歌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是韵文文学。是的,诗歌从《诗经》,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有很大的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就是押韵!而新诗史上的名篇佳作,造成广泛影响,取得成功成就的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舒婷北岛席慕蓉汪国真等的作品,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说,千百年来,诗歌变了“形”,但没有变“质”,没有改变韵文文学这个基本的规则规律。然而很多诗作者,却一味自由,自由……终于自由得让读者远离。
  误区之二,错误理解了高深。很多诗作者写诗追求高深,追求高深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把高深理解为读者所读不懂,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首先,诗歌不是学术,不是专业著作,更不是谜语。其次,我们看看唐诗宋词元曲——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显然不低浅,可是有几首是莫测的,是读不懂的?是的,读者读诗是希望得到轻松愉悦,得到启迪和美的享受,而不是希望得到一头雾水,一团莫名其妙……这些年,对于诗歌,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现代人看不懂现代人的诗。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笑话,不如说是一种讽刺,可是一些写诗的人,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才是高,才是深。可是,那是真的“高”,真的“深”吗?除了自己,谁也不明白,但读者大众拒绝这样的“高深”,却是明明白白的。是的,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能欺瞒的。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高深的诗作,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高深,而是作者既缺乏悟性修养,又没有掌握技艺技巧,所以只能云里雾里,故弄玄虚。是的,曲未必真高真深,和却一定真寡……
  误区之三,盲目推崇学习外国。毫无疑问,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有很多地方比我国先进——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改革开放后,我们也见识了西方国家的发达。但是,在诗歌方面,我们也落后么?——如果谁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只能说明他根本不了解我国的诗歌艺术,我国的诗歌历史。是的,我国诗歌艺术的成就是举世无双的,即便是诗歌比较发达,诗歌水平较高的英国俄罗斯等,也无法跟我们国家相提并论。因为我国的诗歌不仅起源早,更延续了千年,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学习更高水平的呢?常言道,下棋找高手,要想较快地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高手,而在诗歌领域,我国可以说是高手林立——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哪个不是重量级,世界级的大师?而总体成就,更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拟?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指不能学习外国,多学习,多了解,取长补短,总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诗歌翻译存在的严重问题。是的,诗歌不是不能翻译,虽然翻译诗歌比用母语写诗更难,因为翻译诗歌不仅要求翻译者精通诗歌,还得精通外语;翻译的诗歌也不是没有佳作,譬如柔石翻译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颂》,袁可嘉先生翻译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等等,都脍炙人口。但我们看到更多,或者说大量的是,翻译得支离破碎,诗情诗意诗味几乎丧失殆尽的诗歌。那样的诗歌显然不值得学习,不能学习的,然而很多写诗人却痴迷沉湎其中——只要是外国的,尤其是西方的,那就是好。可是,捡了根鸡毛就当作令箭,那结果会怎样?结果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误区之四,一些诗作者对诗歌的归属,价值,和自身的位置,缺乏准确的认知。不是吗?相当一些诗作者认为,诗歌只属于少部分人,只属于知识阶层——不是公认诗歌是文化的精髓吗?既是文化的精髓,显然就有高度深度,显然不能为大众所理解欣赏。而有了这样的认识,一些诗作者也就难免自以为是,自诩为精神贵族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想无论是谁,只要了解诗歌历史,都会作出斩钉截铁的否定。是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属于大众。《诗经》里的很多作品,是大众的创作,是大众情感思想智慧的结晶,而不是知识阶层,士大夫的特权专利。而唐诗宋词元曲,不但在当时,至今也被普遍接受喜爱。此外,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大众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诗歌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那种认为诗歌只属于小圈子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而诗人,也首先是凡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而不是什么贵族。——那种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姿态心态,直接导致了狭隘偏激,导致了不求进取,导致了创作的脱离生活,脱离大众。而这些,自然引起读者的反感,引起读者的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然而,面对冷落,面对窘迫,一些诗作者却不知反省,反而责怪读者,责怪读者没有眼光,欣赏力低下等等。这是多么愚蠢恶劣的态度,让人不齿的品质!要知道,随着教育的普及,读者的普遍欣赏水平,是前所未有的高,并且还在不断提高。——一个诗作者若不聋不瞎不闭塞,不是生活在“桃花源”里的话,那显然不会不知道这个事实。而诗歌发表出来或变成了书,就与超市里的商品一样。那么,有几个消费者是傻子,会选择劣质的商品?就算上当,也只是一回两回,而不会再三再四。是不是这么回事?!既是如此,那么我们的诗作者,又该有什么样的认知呢?
  以上即是新诗创作的几个主要误区。
  那么,这些误区究竟是怎么形成,怎么造就的呢?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跟时代的浮躁,急功近利,有密切关系。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忍耐清贫寂寞。而在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里,氛围中,有几个诗作者耐得住清贫寂寞,甘心作“苦行僧”呢?而诗歌产生效益,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漫长的探索和努力,这又岂是一般诗作者能够意识到,做得到的呢?既然做不到,那么也就难免“诗与愿违”了。其次,缺乏实用的诗歌理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诗歌理论方面的文章著作,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个先锋那个前卫,这个主义那个流派,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然而看似头头是道,实质空泛空洞……这样的理论,又如何站得住脚,起得到指导和启迪的作用?而新诗步入误区,更重要的,还在于诗作者修养素质的低下。一些诗作者甚至没怎么读唐诗宋词,却大谈特谈,大写特写起了诗……可是,一个读懂读通了唐诗宋词的人,又如何会忽视押韵?一个基础扎实的人,也不可能下笔就是桀骜滞塞的诗句,云里雾里的文字;而一个富有修养的诗作者,更不会惟我独尊,听不进旁人——读者大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是的,新诗创作步入误区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诗作者自身。如果我们的诗作者能正视自身的不足、缺失,能开阔胸怀,平和心气,能刻苦下功夫,求知探索进取,那么,就算有种种不利于诗歌创作和发展的因素,也一定能克服,一定能开拓,使新诗一点点纠错,走上明朗宽广的道路。
  而既然新诗的误区已明明白白,那么,新诗还会不会进一步沉沦衰落,甚而消亡呢?我想我们无需质疑,不必悲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生长在一个诗歌的国度,因为读者大众不会容忍诗歌长期的远离,更因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正在推动诗歌的变革,推动诗歌文化的复兴!
  是的,诗歌必将复兴,必将走出误区,走出低谷困窘,走进读者大众,走向希望光荣。这一点,让我们坚信,坚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1 22:47:11编辑过]

高兄的理论文章很有功底。很有见地。,也推推。:)

下次这样的文章发到理论版的好。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赞同支持喜欢这样的诗歌观点。

推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http://blog.sina.com.cn/liushuiluohuachunquy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