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序言(吕进)与后记(许霆)

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道路

                      ——序许霆《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

                            
   

 

新诗的状况不是很理想。虽然有人在宣传“新诗正飞翔于辉煌的空间”,但是事实总在和这种论调不断地开玩笑。大家没有看到这种空间,相反看到的是危机。

面对事实,看到危机,并不是对新诗失去希望,相反,正是想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去寻求新诗振衰起弊的门径。新诗近百年,成绩是有的,名家也是有的,但是,它在我们民族这里还远远没有站稳脚跟。尤其是在形式建设上,如何在爆破之后建设,如何在“破格”之后“创格”,推出中华民族喜爱的现代诗歌,还很渺茫。在这方面,毛泽东说的“迄无成功”并不过分。“迄无成功”不是没有努力,从刘半农到陆志韦,从李唯建到冯至,从新月派到何其芳,无数先驱之都留下了探寻的足迹。尤其是闻一多,这位出现在新诗第一次危机的关键时刻的重要人物。在新诗走过十年路程开始出现中衰的时候,回应时代的呼唤,闻一多勇敢地站了出来,反对新诗的“自杀”,对热衷于“破格”的新诗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大刀阔斧地为新诗开辟了第二纪元。闻一多是一种必然现象。没有湖北的闻一多,新诗也会在另外的地方制造出另一个“闻一多”。从“破格”到“创格”,难道不是中国新诗必然的康庄大道吗?

有人不喜欢“格”,说是因为自己崇尚自由。但是不同的艺术从来就有不同的“格”。任何门类的艺术的魅力,任何门类的艺术的精彩,正在于艺术家对自己艺术的“格”的出彩驾驭和成功“出格”。戏剧家表现战争,是不可能将战马搬上舞台的,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手中的那根马鞭就魅力无穷了。美术家表现动作,是不可能像文学家那样叙事的,于是他选择和创造的“包孕性时刻”就特别让读者的视野开阔了。“格”就是艺术特征,“格”就是艺术美质,“格”是限制,“格”更是可能。没有听说过自由绘画,自由音乐;也没有欣赏过自由戏剧,自由小说。何况以形式为基础、以形式为内容的诗!没有“格”就没有艺术,更没有诗。

郭沫若在《女神》之后有《瓶》,《瓶》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讲求韵式、段式的作品;戴望舒以《雨巷》的音乐性打动读者,又背叛音乐性,最后再回归音乐性;艾青中后期出现的显然的半格律化倾向;这些新诗名家的现象并非偶然。它说明,随着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诗人的逐渐成熟,中国新诗在从无限自由中回头,在修正、发展、丰富自己的艺术之路。

提高自由诗的诗质(何其芳说,写自由诗的,也要先受格律诗的训练,此言很有道理),加快建设格律体新诗,增多新诗的诗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机会。

格律体新诗建设对于探索者有严格选择。探索者要懂一点音韵学,要懂一点语言学,要懂一点文字学,要懂一点音乐与美术,当然,更要懂诗,尤其是新诗。就这个角度来说,我以为许霆教授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我最先读到的他的著作,是他和鲁德俊先生合著的《新格律诗研究》,后来又读到《十四行体在中国》等专著。讨论格律体新诗,许霆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的视野比较开阔。“新诗格律”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打造简明、丰富、富有个性的格律标准,是一大难题。“格律体新诗研究”已经超过了半个多世纪。需要清理既有,创造未来。这部著作在这两大领域都有作者独具的心得。许霆是一位严肃、严格、严谨的学者。他的几本书给我的印象都是追求新意而又不屑滥用新潮术语,探寻新路而又不割断历史,这就给他的书赋予了求实的素质和学术的品味。这本书也如此。它是格律体新诗研究的长跑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足迹,我相信它会有自己的知音的。

是为序。

  

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是同鲁德俊先生合作的《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学界第一次梳理了中国新诗格律探索的历程,“在我国第一个提出了新诗格律的两大节奏体系论”(丁芒所作《序》中语)。随即,我又同鲁德俊先生合作出版了学术著作《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出版了《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和《中国十四行体名诗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诗人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的课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充分肯定。但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的学术兴趣发生了转移,较多地关注中国新诗的理论批评和文体演进等问题,没有更多地继续探讨新诗格律,也就没有新的成果出版。

200510月,我有机会在重庆同老友万龙生先生相聚,晚上在宾馆谈的都是诗,都是新诗格律。万先生是个豪爽侠义的人,自号“诗酒自娱”,一生以推广格律新诗为己任,理论与创作同时出击,但数十年中自感虽有知音,更多的是寂寥。退休以后,准备归隐,却遇网络诗歌鹊起,遂与同道建立“东方诗风论坛”网站,以诗会友,联合起来探讨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其乐融融,成就卓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撰出版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在朋友中传阅。说到这些,万龙生先生兴致勃发。但是,说到目前学界和诗界状况,万龙生先生对新诗格律和诗格律体新诗的探索始终被边缘化仍是耿耿有怀,溢于言表的是渴望聆听,渴望关注,渴望理解,渴望批评之情。因此,他鼓动我重新“入道”,参与他们的联合行动,为中国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做些事情。这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首先是由于自己学术兴趣转移后同新诗格律研究的朋友疏远,所以不知目前竟有那么多的同仁集合着真诚严肃地在进行着这被冷落的探索;其次是由于知道新诗格律探索始终被冷落所以我就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想来真不应该。由此,我即向万龙生先生表示,把我19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新诗格律研究的成果汇编起来,出版一本新的理论著作。

其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本《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的出版。其中多数文章是我从其他研究课题中抽出来的,大都在杂志公开发表,少数文章则是在发了誓愿以后重新补充写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是汇编而成,却是有着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表达了我关于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的整体思考,而且特别注意创作实证分析和重要诗人剖析。“导论”带有总论性质,意义是从新诗发生中去寻找百年诗体发展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基本的观点是:“新诗”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界定,把旧诗推向对面,诗体解放把传统汉诗格律推向对面,造成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排斥,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新诗发生期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自由”也成为新诗价值论的核心,造成百年新诗发展中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压抑了其他诗体的健康发展,现代诗体应该包括连续形式、诗节形式和固定形式,作为连续形式的自由诗只是现代诗体的一类;新诗发生的核心观念是诗体解放,诞生了趋向自然音节的胡适体白话诗和趋向情绪内律的郭沫若体自由诗,两者都忽视新诗格律,它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新诗走过了一条自由化与律化始终对抗多和解少的诗体建构道路。百年新诗格律和格律诗体探索集中表现在节奏、格式和音韵方面。在节奏方面,形成了三种节奏体系,即自由诗的旋律化节奏,格律诗的节拍式节奏和对称式节奏。在格式方面,主要是均行式和长短句,基本的格式原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格式形成听觉意义上的音乐美和视觉意义上的建筑美。在音韵方面,主要是传统式和现代诗歌两种类型。“导论”包含的这些基本观点,体现在整部著作中。全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史论,有“百年中国格律诗体探索史论”、“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格律论”、“中国诗人新九言诗体探索论”等。二是专论,主要包括“‘脚镣说’新论”、“格律范畴论”、“新诗节奏论”、“新诗音组论”、“新诗建筑美”、“声韵技巧论”、“新诗格式论”等。三是诗人论,具体论述了闻一多、孙大雨、徐志摩、朱湘、卞之琳、艾青、李季、纪宇、马安信、唐是等人对于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的理论探索或创作实践,以充分展示新诗格律探索的丰富性。

这里呈现的是我多年来关于中国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思考的一些成果。我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要求是:现代诗体应该多样性,新诗格律应具简明性,格律体新诗应该丰富而各具个性。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在万龙生先生的鼓动下,用以声援“东方诗风论坛”的朋友們;另一方面也把我的思考结果公布,敬请专家和诗友批评指正。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探讨新诗的格律和格律体新诗这一课题,以繁荣我国的现代诗歌。

 

                                                                           

许霆简介

许霆,1951年生,江苏太仓人,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常熟理工学院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教授。主要著作有《新格律诗研究》、《十四行体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

 

转帖者言:吕进先生这些观点,参加重庆聚会的诗友都曾亲耳聆听,现在转贴于此,让更多的朋友"听"到.

值得注意的是,吕序和许著都采用了我们提出的术语:格律体新诗.

许霆先生是10月常熟会议的东道主,格律体新诗的主要研究者;许\吕二位都是常熟会议发起主持单位的负责人.

许作已经列入"东方诗丛",即将出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7:33:50编辑过]

学习了.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新诗的知识,长了不少见识!十分欣赏作者的治学态度!
http://blog.sina.com.cn/liucongmei999

TOP

学习着。
诚交天下友,广结四方客,真诚为我本,潇洒走一回。

TOP

学习了
欢迎光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www.gltxs.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