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读《孝心不能等待》随想

                  

                            fficeffice" />

何庆良同志的日记体散文著作《孝心不能等待》使许多读者感动,问世一个月就脱销加印,说明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也是一本当前社会十分需要的书。从重印时所附读者反映来看,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样的效果非常难得。就我个人而言,还不止于感动,而是触及了我敏感的神经,击中了我的痛点,又一次引发了此生永在的愧悔!因为我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我的恩情比天宽,比海深,但是我不仅没能回报于万一,而且由于我的无知和忽略,导致了母亲过早的亡故。1981年,医生确诊母亲患传导阻滞,需要安装起搏器,因为不能报销,必须自费,母亲执意不肯,而我当时不知道病情的严重性,也没有去请教医生、查找资料,也就没有坚持说服她老人家遵照医嘱实施手术。结果,次年7月,母亲就因为心脏病猝发而去世,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这就是没能尽孝造成的恶果,成为我心里永远的痛。所以我一看到这个书名,就受到极大的震撼,犹如被子弹击中。虽然后来我写了一些纪念母亲的诗文,但是却怎么也不能减轻内心的歉疚。孝心,确实不能等待,孝行,确实不能延误啊!

具体来说这本书,它的成功已经无须论证了。我应不想就其本身再来饶舌。借此机会,就让我谈谈由阅读引起的一些联想,一些感受,一些思索吧。

                            

由于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国民如今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了,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如何让数以亿计的“银发族”安度晚年,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们的生活状况总体来说还不尽如人意。且不说相当多老人的生活还没有步入小康,社会上还存在不关心老人,歧视老人的现象,甚至侵犯老人权益事件和以老人为对象的犯罪也时有发生,见诸报端。就是在如何对待老人的态度和观念上也还存在误区,问题不少。因此,距离让大部分老年人幸福安康的目标还很遥远。这本书的出版,是很有针对性的,虽然并不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怎样认识“孝道”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从根本上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孝敬父母,那离整个社会老年问题的解决,距离也就不远了。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除了以情动人以外,还贵在能够给人启发,发人深思。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种伦理学的子项。《孝经》成为经典,《二十四孝图》成为启蒙读物,孝道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批评继承孝文化精神遗产,对于“父母在,不远游”,护庐守墓等过时的训诫和制度当然应该摈弃,其符合人性、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理内核则应该继承与发扬。但是,孝道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古代以“孝”为至善,而极左理论则以“忠”为首义。但是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必须舍孝而尽忠。今天,处在和平时代,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没有必要突出忠、孝的矛盾,因为那种需要舍孝而全忠的概率是很低的;而应该强调和追求忠、孝的统一,因为这是日常的普遍的情态。在这个问题上,何庆良同志分析得很好,堪称创见。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基本的单位。因此,无数家庭的美满幸福,是全社会和谐健全的基础。在一个家庭内部,父慈子孝是一种良性互动。何庆良同志对“孝”字的象形结构分析就形象地诠释了这种关系。子孝是父慈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又为下一代树立了无声的榜样,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在当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孩子都是“小皇帝”,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无微不至,惟恐不周,所以“子孝”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社会责任,负担很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小而轻老,也就比较普遍。这与老人对子女的牵挂、关心不成比例,所谓“娘望儿,望断肠;儿望娘,扁担长”是也。不过,我们也不能要求“一碗水端平”,那毕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老”的那头,也不能忽视,应该有起码的关心和照顾,也就是说,尽到起码的孝道。

                           

在对老人尽孝道的问题上,得到《孝心不能等待》的启发,我觉得除了对忠与孝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

人不是动物,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所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就不能只是物质的内容。当前,在农村,子女也许更多的是应该在物质上恪尽赡养之责;但是子女出门打工,除了往家里寄钱,也别忘了常打电话问候;而在城市,老年人一般与子女分居(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生活比较安定,有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子女就需要隔三岔五,“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不久前,报纸报道中秋节期间,住在敬老院的老人,只有1/10被子女接回去度假,留院的能有个电话就算不错了。这样的事实真叫人心酸。对于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比物质更重要!

二、孝”与“顺”

通常,“孝顺”合起来说,都不怎么注意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真正做到“孝”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要做到“顺”就更难。这是因为“代沟”的存在,往往使两代人在观念、观点、习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常常会发生碰撞、龃龉。只要各自的观念、观点、习惯,并非什么原则分歧,就是可此可彼,没有必要争个胜负。老人又往往比较固执,已经形成的那些观念等等很不容易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子女就只能"顺着来",照着办,不要争执,不要顶撞。这个“顺”字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这里出了纰漏,可能会抵消“孝”的效果呢。岂止是被动的“顺”,有时还需要主动地“迎合”,以博一粲哩!

三、孝心”与“孝行”

提高到哲学上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问题。作为子女,可能有些事情该为父母想到而没有想到,那是孝心有问题;而有时候考虑到了,却没有做到,这就是没有落实到“孝行”。也许是因为不够重视,也许是因为不够迫切,到后来就被耽搁了。事实上,没有实现的“孝心”与没有孝心并无本质的差别。还有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就是跟父母许了愿又置诸脑后,使他们落得空欢喜。这就带来副作用了,很不应该啊!

总之,做为子女,没有孝心肯定不成,有了孝心,还一定要把孝心与孝行统一起来,把孝心化为孝行,才能真正尽到为子之道。

四、小孝”与“大孝”

以上所谈的“孝”,仅仅限于家庭的范围,只能谓之“小孝”。而家庭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孝”与整个社会应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把“孝道”扩展到社会,就成了“大孝”。“大孝”有几个层次:子女在家里孝敬父母,当然对社会也有贡献,此其一;子女在社会上自强自立,甚至对社会大有贡献,父母不但不受“靠老”、“啃老”之苦,还能感到欣慰、自豪,这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子女养育好自己的儿女,让他们健康成长,使祖父母称心如意,对社会尽责,对父母也是尽孝;最后,遵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在家庭之外的广阔社会领域里,也为大兴敬老之风尽力,这就是“大孝”之行了。设若人人如此,我看离天下大治兴许不远了。

我身边看得最多的是:“疼小嫌大”,因之也厌恶着传承下一代。
诚交天下友,广结四方客,真诚为我本,潇洒走一回。

TOP

楼主好文章,大获我心。我亦不孝子也,惭愧。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