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 当前离线
管理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4:52:07编辑过]
孙逐明:
不错,按一定规律的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就是“律动”。 “律动”可以有三种方式: 1、以一个句子的节奏为模型〔音乐术语叫“节奏型”〕,不断重复〔如古典五言诗、七言诗〕,或略加变化地重复〔如古典歌行体〕; 2、以几个长短句的集合为“节奏型”,不断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 3、以由几个长短句组成的段落为“节奏型”,不断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 第三式是第二式的特例。《一只麻雀》就是这种方式。 第二、三种方式必须掌握一种“度”。正如齐兄所说,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由几个长短句组成的“节奏型”,必须有鲜明的节奏特点,必须使听众能够感受出有一种吞吐伸缩的节奏氛围贯穿诗篇的首尾,这才谈得上节奏美感。 以此诗为例,第一句很短,是三字吟咏句,第二句很长,是朗诵句,由短到长,有一种格节奏开张的气势,第三、四句又缩为短句,又从朗诵句回归到吟咏句,听众对于各个段落每一句的具体顿数虽然记不住,但对于这种吞吐伸缩的节奏氛围还是有鲜明的印象的,所以能够给人以整体性的节奏美感。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我们胡乱用几个长短句式写一段诗,然后后面每一段都套用这一段诗歌的格局,当然是不可能有什么节奏美感的。 其实自然界也有类似的节奏关系,以时间为例,昼夜的交替形成节奏;若干昼夜的集合——“月”的交替也形成节奏;若干月的集合——“四季”的递嬗也形成节奏。“四季”的时间比起昼夜来,的确是时间太长了,为什么人的记忆能感受到这种节奏感呢?当然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的缘故。而在四季如春或终年积雪的地域里,四季的节奏感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了。
TOP
从形式上来看,这也是一首典型的节奏格律体,是以一个段落的节奏作为“节奏型”,多次重复贯穿首尾,使全篇有统一的节奏氛围,同时重复中节奏还是有变化的,不至于节奏呆滞。 其音步分析如下: 天冷了 你|蹲在|广告|牌上|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下雪了 你|踟躇在|街灯里|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夜深了 你|蜷缩在|屋檐下|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天亮了 它|盖着|白雪|永远|睡去了 它|只相信 天国|的门|没有锁 这里的重复变化的方式就是我说的“律动”。可见,诗歌格律体并非一定要是“豆腐干”的。 这首诗采用了字面重复的“复沓”的手法,这种方法当然有“一唱三叹”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进而只套用类似的节奏发展手法而不重复字面,就能进而拓宽类似形式的表现力。宋词词牌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泪在纸上:
以前仓促之中而写的,有几处文字有笔误。 “我曾与一位诗人交流作诗之心得之时,讲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说诗不应有符合出现,那是因诗的语言从题目至最后结尾,贯穿诗的全终要有一种气在凝聚,这样的诗作才能提神,才能真正与读者发生思想的共鸣!而符合往往让诗之意境而断,就象小河之水被堤坝所堵一般。”有两处“符合”应为“符号”! “我也曾诗过诗人的另一篇诗作《重生》,”“诗过”应为“读过”! “我甚诗人又似乎感叹和担忧,如果真的这一天的来临之后,我们能否如此的象麻雀这般的安详离去,且有白雪作棉被。”“我甚诗人”应为“我甚感诗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4:56: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