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吉 (1896年——1932年)系
重庆市
江津区德感坝人士,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见《江津县志》),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珠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
诗人。
1896年吴芳吉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8岁时他随父迁回江津,10岁入
重庆白沙镇聚奎小学,吴芳吉13岁时在2小时的作文课上写出以诗论文、豪放严谨、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誉为神童。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遂自名曰“白屋吴生”。1910年考入北京
清华园留美预科学校。1912年因他声援、抗议被美籍教师无理辱骂的中国同学,并张贴《讨武檄文》,被迫离校,流浪回家。
后任
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1919年秋赴上海,任
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其间发表了《婉容词》、《两父女》等诗作),先后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师,西安
西北大学教师,辽宁沈阳
东北大学教师,1927年受聘为
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1929年参与创办
重庆大学,任文科预科主任。1931年受聘为江津中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抗日诗作《巴人歌》并多次到重庆等地朗诵演讲。朗诵演讲时,他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晕倒在讲台上,因医治无效,于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与世长辞,时年36岁。
著名诗作除《婉容词》、《两父女》外,尚有《护国岩词》、《巴人歌》等。自编《白屋吴生诗稿》1929年出版.1934年其友人编订有《吴白屋先生遗书》、《白屋嘉言》、《白屋家书》。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巴蜀书社出版的《白屋诗选》、《吴芳吉全集》都是他的作品集。
台湾也出版过其诗文集。
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他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吴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描写人民的苦难,揭露社会的尖锐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和意愿,而且语言清新流畅,朗朗上口,形式自由活泼,长短不拘。吴芳吉的诗是在古诗词与民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他力图闯出一条新路,使中西、古今诗词文化能融合在一种新体诗里,作者十分崇敬这种积极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吴芳吉代表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善良贤惠的农家女子婉容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采用白描的手法,句式长短不拘,具有节奏美。语言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口语,雅俗共赏,全诗90余句,读来荡气回肠,悲怨之气扑面而来,酸楚之泪盈满眼眶。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作为新诗范文。此后,吴芳吉相继发表了《护国岩》、《两父女》、《明月楼》、《巴人歌》等著名诗作。这些诗当时虽有一定争议,“新派”责难其“旧”,“旧派”责难其“新”,两派均不容,但又迅速传诵到全国,且历数十年不衰。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会随口吟诵出《婉容词》……
英年早逝的吴芳吉给世人留下600多首优秀的诗篇,给中国文学留下了难以估价的遗产。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世皆知、享誉华夏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
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他的人品、文品都曾受到
周恩来、
郭沫若等的高度赞誉。吴芳吉一生所追求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祖国解放,自由、民主、富强、现代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在中国诗史和艺术史上,吴芳吉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