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刘仰《孟学农与他的文章》

 

                               

  孟学农先生的从政经历几次都与突发事件有关。20031月,孟学农就任北京市市长。3个多月后,因“非典”风暴,孟学农请求辞职。20081月,孟学农就任山西省省长,8个月后,因襄汾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再次引咎辞职。今年77日,距离孟学农先生再次辞职不到一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心在哪里安放》,表达了他内心的一些情感。

 

  对于孟学农先生发表的这篇作品,我想说两个问题。第一,这篇作品算什么?很多人都把这个作品称为诗(见文后附录),我认为不妥。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诗,我觉得也不恰当。之所以将其称为“诗”或“散文诗”,大概是因为,当今很多现代诗,大都是这种样子。我觉得,孟学农先生的这个作品,从节奏和韵律上说,比大量的所谓“现代诗”强多了;从内容上说,也是抒发胸臆,有感而发,让人看得很明白,比很多所谓“现代诗”又不知强了多少。其实,那些随意安排回车键的“现代诗”,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诗。刚去世不久的季羡林先生生前曾经针对所谓“现代诗”说,“叫什么都行,只是别叫诗”。中国的诗歌应该符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规律,当今很多新潮的现代诗,彻底背离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特征,将其称为“诗”,那是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侮辱,哪怕加上“现代”这样时髦标签,也注定没有出路。在这个问题上,孟学农先生无意中给当今的“诗人”们上了一课。

 

  我认为,孟学农先生的作品,最恰当的分类,应该叫做“韵文”。从体裁上说,这是中文非常古老的写作方式之一。我经常把文章或诗比作一个女人。最好的作品是内心和外貌都出众的女人;其次是心好,外貌一般的;再次是内心空洞,外貌却不错的;最糟糕的就是内心空虚,外貌也一塌糊涂的女人。所谓“现代诗”大都属于这类最糟糕的女人。孟学农的这个作品在内容上言之有物,真情实感,明明白白;从文字上说,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层次清楚。用我的“女人类比法”来评价孟学农先生的这篇作品,应该这么说:虽然算不上优秀作品,但是,可以算一个内心质朴的女人,稍事打扮了一下,不失可爱,也能令人尊敬。我不知道孟学农先生的文学经历,但我认为,孟学农先生的这个作品,可以作为当今一大批所谓现代诗人的一个借鉴:能不能先写一点让人看得懂的“韵文”?

 

  其次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拥有诗人气质的人,能否当一个好官?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它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老问题了。唐代和宋朝前期的科举制度都要考诗赋,因此,很多优秀诗人都当了高官,比方说欧阳修、晏殊、梅尧臣、苏东坡等等。至于唐宋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是否与很多官员具有诗人气质有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到了北宋中期,科举考试取消了诗赋,并延续了很多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对于官员的要求也日趋职业化、技能化,诗赋才能渐渐变得不重要了。但是,到了明末清初,顾炎武认为,科举考试考经义策论导致八股文,选拔出的庸才居多,因而提倡恢复诗赋考试。虽然顾炎武的这个意见并没有被采纳,但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写文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与人的感情和内心无关的说明文,例如科学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工作总结,计划方案等等。这类文章也有写得好的,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看得清清楚楚,方便理解。但是,这类文章看不到写文章者的内心。因此,文章还有一大类就是真情实感的抒发,诗歌也算是其中之一。文如其人是一个很恰当的描述,以真情实感写文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文如其人”。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要让文章被大家喜欢、接受,一个内心自私、唯利是图的人很难做到。中国历史上也有贪官有文采的,但是,贪官的文采大致都是风花雪月,绝难写出范仲淹那样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绝难写出杜甫那样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包拯虽然文采一般,但是,他的文字像他的人一样,干净而正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应该鼓励为官者经常写文章。不管是一般的文章,还是像孟学农先生《心在哪里安放》这样的韵文,还是真正的诗歌,为官者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至少会荡涤一下他的内心,至少会让他认真地想一些干净的事情。当一个官员写文章的时候,哪怕他想抄袭模仿,他也总是要以那些被公认的好文章为目标,这有助于官员灵魂的净化。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个传统并非只有单纯的文化人可以做,各色人等包括为官者,都可以自觉承担这个传统。虽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写作者都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以是轻轻松松的小事。当一个人要写出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他一定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他表露出来的是什么,就很容易被人看清楚。换句话说,为官者写文章,可以让为官者增加不少透明度,所以应该支持和鼓励。

 

读了诗酒老师的文章觉得很过瘾,再读。

TOP

孟学农先生的从政经历几次都与突发事件有关。20031月,孟学农就任北京市市长。3个多月后,因“非典”风暴,孟学农请求辞职。20081月,孟学农就任山西省省长,8个月后,因襄汾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再次引咎辞职。今年77日,距离孟学农先生再次辞职不到一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心在哪里安放》,表达了他内心的一些情感。

  对于孟学农先生发表的这篇作品,我想说两个问题。第一,这篇作品算什么?很多人都把这个作品称为诗(见文后附录),我认为不妥。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诗,我觉得也不恰当。之所以将其称为“诗”或“散文诗”,大概是因为,当今很多现代诗,大都是这种样子。我觉得,孟学农先生的这个作品,从节奏和韵律上说,比大量的所谓“现代诗”强多了;从内容上说,也是抒发胸臆,有感而发,让人看得很明白,比很多所谓“现代诗”又不知强了多少。其实,那些随意安排回车键的“现代诗”,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诗。刚去世不久的季羡林先生生前曾经针对所谓“现代诗”说,“叫什么都行,只是别叫诗”。中国的诗歌应该符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规律,当今很多新潮的现代诗,彻底背离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特征,将其称为“诗”,那是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侮辱,哪怕加上“现代”这样时髦标签,也注定没有出路。在这个问题上,孟学农先生无意中给当今的“诗人”们上了一课。

  我认为,孟学农先生的作品,最恰当的分类,应该叫做“韵文”。从体裁上说,这是中文非常古老的写作方式之一。我经常把文章或诗比作一个女人。最好的作品是内心和外貌都出众的女人;其次是心好,外貌一般的;再次是内心空洞,外貌却不错的;最糟糕的就是内心空虚,外貌也一塌糊涂的女人。所谓“现代诗”大都属于这类最糟糕的女人。孟学农的这个作品在内容上言之有物,真情实感,明明白白;从文字上说,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层次清楚。用我的“女人类比法”来评价孟学农先生的这篇作品,应该这么说:虽然算不上优秀作品,但是,可以算一个内心质朴的女人,稍事打扮了一下,不失可爱,也能令人尊敬。我不知道孟学农先生的文学经历,但我认为,孟学农先生的这个作品,可以作为当今一大批所谓现代诗人的一个借鉴:能不能先写一点让人看得懂的“韵文”?

  其次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拥有诗人气质的人,能否当一个好官?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它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老问题了。唐代和宋朝前期的科举制度都要考诗赋,因此,很多优秀诗人都当了高官,比方说欧阳修、晏殊、梅尧臣、苏东坡等等。至于唐宋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是否与很多官员具有诗人气质有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到了北宋中期,科举考试取消了诗赋,并延续了很多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对于官员的要求也日趋职业化、技能化,诗赋才能渐渐变得不重要了。但是,到了明末清初,顾炎武认为,科举考试考经义策论导致八股文,选拔出的庸才居多,因而提倡恢复诗赋考试。虽然顾炎武的这个意见并没有被采纳,但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写文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与人的感情和内心无关的说明文,例如科学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工作总结,计划方案等等。这类文章也有写得好的,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看得清清楚楚,方便理解。但是,这类文章看不到写文章者的内心。因此,文章还有一大类就是真情实感的抒发,诗歌也算是其中之一。文如其人是一个很恰当的描述,以真情实感写文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文如其人”。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要让文章被大家喜欢、接受,一个内心自私、唯利是图的人很难做到。中国历史上也有贪官有文采的,但是,贪官的文采大致都是风花雪月,绝难写出范仲淹那样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绝难写出杜甫那样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包拯虽然文采一般,但是,他的文字像他的人一样,干净而正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应该鼓励为官者经常写文章。不管是一般的文章,还是像孟学农先生《心在哪里安放》这样的韵文,还是真正的诗歌,为官者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至少会荡涤一下他的内心,至少会让他认真地想一些干净的事情。当一个官员写文章的时候,哪怕他想抄袭模仿,他也总是要以那些被公认的好文章为目标,这有助于官员灵魂的净化。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个传统并非只有单纯的文化人可以做,各色人等包括为官者,都可以自觉承担这个传统。虽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写作者都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以是轻轻松松的小事。当一个人要写出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他一定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他表露出来的是什么,就很容易被人看清楚。换句话说,为官者写文章,可以让为官者增加不少透明度,所以应该支持和鼓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