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业余时间爱泡图书馆。在一排排书架中,找到一本《非马诗选》。书很旧封皮都被磨破了,书页也已经残缺不全。然而那些简短有力浸透智慧的短诗,充满一种异样的风格,让我感到万分新鲜。书中介绍作者马为义,美籍华裔核物理学家,马开大学核工程博士,居住在芝加哥,在美国阿冈国家能源研究所工作,研究核能源的开发。“不给海鸥一个歇脚的地方/海必定寂寞/於是冒险的船离岸出发了/竖著高高的桅”。读着这样隽永深刻、意气风发,让人铭记一生的短诗,不由得猜想,那埋身在原子模型背后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在大洋汹涌的另一边,又是怎样的一片蓝天和海岸?
2000年家里电脑上网后,我就象无拘束的风,自由地在网络世界游荡。偶然通过〈界限〉诗刊的链接,发现了〈非马艺术世界〉,诗人的个人网站,展示他的诗歌、绘画、雕塑等作品,也更多了解他的经历,童年在台湾度过,现在已经退休,但常常回大陆旅游和交流。旧时的记忆被唤醒,想起了在台灯下,工整地往笔记本上抄诗的年少岁月。于是冒昧地给他去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看我的习作,谈他的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很快就收到回信,之后我们多次交流,谈创作、谈诗集的包装,谈他新书〈凡心动了〉(已在国内出版发行)的风格,因为艺术的纽带成了忘年交。
我向他请教更多的是物理学问题。我爱好广泛,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曾产生两个灵感,萦绕脑海多年:一是认为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是斥力,而不再是吸引;二是认为基本粒子必然有膨胀收缩的脉动空间结构,这是量子现象的基础。他看到后很重视,为我引荐了他的诗友:前纽约大学教授、杜邦工业院士,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沈致远,沈前辈亲自给我打来越洋电话,告诉我关于反物质反引力不久前上海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大陆著名量子力学专家)也提出类似观点,并且已写成论文投稿,但这个思想突破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现在我们回到题目上来,苏轼的串门有双层含义。一是他们虽然身在科学界,心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中国式的睿智,充满达观、愉快、温暖、怜悯,在他们身上看到苏轼的影子,看到我们永存的民族魂。二是他们虽然身在美国,心却留在了祖国。他们关心祖国的建设,经常回国参加会议、进行演讲或交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地域的限制已失去意义,互联网已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中华文化团结起全球华人的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9 7:39: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