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从一条跟帖谈当代诗词的古今声韵之争

                

     下面这首虞廷的词,贴在“东方诗风”的诗词版:fficeffice" />

                芳草邀诸友游璧山青杠,夜半酒酣,狂歌醉舞,真所谓不知老之将至也,得此蝶恋花一阕

        忽忽驱车高速道,微雨轻风,天际云缥缈。把酒又逢秋色老,徘徊能不怜芳草。

        莫谓人生欢乐少,且伴灯前,漫舞清歌好。说到圣朝先一笑,如烟往事全忘了。

此词甚佳,吾跟帖曰:活动全过程之生动记录,充分体现诗词在今天犹未失去其表现生活之能力。

思无邪亦跟帖云:忽忽驱车高速道,(忽忽之平平,此处应仄仄;这句不如换句更有诗意的比兴句)

不能说思无邪没有道理,也不能说作者错了平仄。原因出在标准不同。

原来,虞廷是用的古声韵,“忽忽”是入声,平仄当然没错;而思无邪以今音衡量,“忽忽”确是平声,显然有违规矩。

古入声字经过演变,只在一些方言中保留,用普通话发音是读不出来的,成了“死音” 。那么,实际上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不就成了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了吗?声韵随时代而变,是为事实所证明了的发展规律。是故,我是赞成以普通话为标准,在诗词中使用新声韵的,多年前就在《中华诗词》发表文章,申述这一观点。

自从诗词创作复兴以来,关于坚持古声韵还是使用新声韵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后来基本上达成了各行其是,但二者不能杂糅的共识,即实行所谓“双轨制” 。我认为这是明智的:让时间来检验,让事实来决断。

语言随时代变迁是历史客观规律。尊重功力深厚的用古声韵的诗词作者,也支持与时俱进用新声韵的诗词作者。

TOP

尹贤先生是一位资深诗词家。

他也是格律体新诗的坚定支持者。

对诗词的声韵,他也是坚决的“从今派”。

他的《新韵诗词曲选评》出了增订本。

在此书序言中,他很勇敢地说了这样一句肯定会让许多人不快的话:

 

我和许多诗友相信,再过50年、100年或200年,写旧体诗词必然是以新韵为主。这是任何力量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

 

此外,浙江著名诗家王留芳先生也完全赞同新声韵,编过一本使用新声韵的诗人的合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6 8:29:13编辑过]

TOP

其中多以入声为仄声

——新声韵已经没有入声的位置,它已经被“派入”四声了。

      所以,不是“以入声为仄声”,也不是一律算阳平,而是派到了哪里算哪里。

      如“忽”就是一声,即阴平。

TOP

吾意以为,若用新韵(如以入声作阳平),或可予以注明,以便赏析。

 

——青木兄,确实有此一法。但是我这个新声韵的使用者却感到憋屈:

     这与XXX(女)、XXX(X族)的做法好有一比。

TOP

中华诗词学会对于格律取舍的探讨,由来已久。

较集中的意见是:遵循格律,用韵放宽。

也有要打破传统格律的呼声,我以为那是在“开发”新的格律体例了。

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又有了18部韵等新韵本,其中多以入声为仄声,皆有据可查。

又有以入为阳平的,也有人遵循。

这样看来,有两种以上的用韵规范:有的征稿要求严格遵循平水韵,有的则放宽要求。

“用韵放宽”至今没有“国家标准”,循其中一种便可。

海外(含港澳台)华人对“用韵放宽”恐怕会审慎一些。

原体例将会永远存在,“放宽格律”也要行动。看起来,“双轨制”或“多轨制”势在必行。若“多轨”之规范在同一首诗中混用,恐韵将不韵了!

 

吾意以为,若用新韵(如以入声作阳平),或可予以注明,以便赏析。

人生悟透了无尘

TOP

学习了.作为初学者,我赞成新韵,认为这是符合了这个时代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