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五六十年代山区医院行医实录之又

  五六十年代山区医院行医实录之又
  
  
  地处湖南西南的边远县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距地区也有210公里。58年长沙下放一百多医务人员“支援山区”。我们一行四人,一个内科医生,一个妇产科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助产士,长途跋涉,坐了三天汽车,步行40华里,来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巴掌大”的小县城。时值莺飞草长的季节,山林郁郁青青、河水碧蓝清澈,两岸高高的吊脚楼,是我们从所未见的风光。

  当年的县医院,仅20个病床,我们来之前没有一个有正式学历的医务人员,(当年有几个中专学历的医士和助产士,不知为何都在区乡基层工作)。外科仅可以作疝气阑尾等小手术,县城夜晚12点以后就没有电灯,夜班护士提马灯工作,手术室有急症手术,需外科医生自己发汽灯,条件之简陋,水平之落后,可见一斑。

  后来陆陆续续有医药院校的医务人员分配来县医院,60 年以后才第一次有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分配来医院工作,医院工作逐渐走向正规。,

  在山区工作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是在省城医院工作不可能看到的。虽然我们从事的是医务工作,无不有地域和时代的特点,印象十分深刻,我在前面的一些博文里曾经有所描述。除了在58~61年间爆发的一些流行病,如伤寒、流行性脑膜炎、出血性钩体病等在城市也能够看到的疾病外,还有一些疾病在城市是闻所未闻的。因为这些疾病来势凶险,不在当地及时抢救是死路一条。

  如,在那几年我们抢救了好几例蛔虫性肠梗阻的病人,有老有小,蛔虫多到什么程度呢?切开极度膨胀的肠壁,用长圈钳一把一把的夹出来的成团的蛔虫,一下就装满一个小搪瓷盆,有时倒了一盆又一盆到手术台下的敷料桶里,整个手术室臭气熏天。在这样人命关天的紧张时刻,我们哪顾得上去排除臭气啊!少数病人送来太迟,肠段已经坏死,只能切除然后吻合,这样的情况死亡率是很高的。因为当地农民十分害怕献血,认为献了血就会丧失劳动力,无论怎样动员都不愿给亲人献血,我们都检查了血型,遇到危重病人手术就自己献血。我个人参加工作以来,包括在省城工作时紧急献血至少有一千多毫升,并且没有休息,这都不算什么。有一向,因为人手不够,我与另外那一位一同下放的助产士,两人开对班,即隔八小时轮一次班,半夜12时下班,第二天早8 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晚上12时又接班,这样连续好几天,我们还很得意,觉得自己立了功,至于有急诊手术随时加班是家常便饭,而我们是那样年轻,有的是精力。

  危重病人送来医院,一般都是用两根竹竿扎一个竹靠椅,几个劳动力翻山越岭的抬来。一次,抬来一个难产的病人,是横位,胎儿一只手在产妇体外,已经发黑死亡多时,产门被接生员鼓捣得肿胀不堪,情况十分危急。我们一齐上阵,内科医生上麻药,妇产科医生带着我为产妇作碎胎术,将死胎大卸八块取出来,最后胎儿的头,在宫腔内滴溜溜的转动,妇产科医生已经精疲力竭,由她指令,让我动手将它拉出体外,产妇终于得救。多年以后我们说起这些经历,她说自己也是离开学校不过两三年,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上级医生可以依靠,但是看到这样的情况,只能麻着胆子上,总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互相合作来完成,想不到后来政治运动……。当年总是她或者外科医生(我后来的老伴),带上手术包和几个人,到农村病人家里做剖腹产手术,下面是录自我的博文:

  “在这里工作,除了医院的病人要处理,还常常到下面的公社、大队、甚至生产队出诊。有的地方不通车还要爬山越岭。带上手术包,两三个医护人员,一个化验员,就在病人家堂屋里,搭两张方桌做手术台给病人做剖腹产等手术,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当时医院没有救护车,常常是县委书记的小车来执行这样的任务。所以当年为县委书记开小车的司机(李师傅)说:“无论如何不相信这些人是坏人”。我们后来被放逐回到家乡,对亲人说起我们的工作经历,一个亲戚是教师,惊奇地说,你们简直可以评劳动模范了啊!我们只能苦笑。后来我在当地农村卫生院工作时,在农民家中,就有农妇对我说,“我这个孩子就是你的老公到家里来手术救得的。”我听了很受安慰。

  县医院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其实一般的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淳朴而人性未泯,是知恩图报的。在那难忘的荒唐的年代,妇产科医生被押送到某公社,把她安排到一处房屋的楼下,把行李扔在地上,告诉她就在这个楼上住,押送者扬长而去,她面对没有楼梯的楼房正在发愁。公社的妇女干部跑来,惊讶的说:“哎呀!×医生!这楼上是住不得人的,以前是地主的屋,死了好几个人的,地板上面血都有……”后来这个妇女干部去打点一番,才让她住到另外的地方,听她说得我汗毛直竖。

  这一切都过去了,往事不堪回首,只有郁郁青山仍在,流水不断呜咽。难忘的十年除了带给我们无限的伤痛,对山区人民这些芸芸众生的健康与生命,是不是也会有许多损失呢?已是无法计算和回顾的事情了。

又没有什么文采,就是叙事,不过是真实的。
——真实第一!

TOP

本性淳朴的山区百姓。当年四个人的医疗小队救了许多人,现在可还有类似的事。
甘肃卫生厅刘厅长办打通气脉培训班,后来报道也是无奈,公共卫生投入太少,脚踏实地能做的之一就是倡导恢复古代的健身术,防病治病。二脉暂时打通,还会不通的,还是会生病的,但恐怕已经没有这样的医疗小队来救命了。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回复 2# 海棠依旧


    哎呀!难怪你说悲苦之旅,这是我在新浪博客上面的一篇文章,是孙老先生怎么选了它,帮我发出来在这里。我本来计划写一个怀旧的系列,再选几篇文章的。看去这一篇确实太沉重了一些,又没有什么文采,就是叙事,不过是真实的。

TOP

欢迎阿芥老师!看了这些文字,心情沉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