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有关诗歌的一些事

(上)

      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林庚先生从创作和理论两个领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严格讲,被称为“林庚体”的是一种以九言为基本调式的诗体,与之先后提出的还有他的“半逗律”、“新音组”、“典型诗行”等新概念。有评论说:林庚先生的诗歌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语言中全新的节奏,以构成新的诗行;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无论从诗歌的意象,还是内在的情感上,都是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

      然而,对于林庚先生倡导的新诗格律化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新诗格律化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对于前人方向的抛弃在理工上比较容易,在文科上则很难,更何况是文学。“五四”一代,很多人努力过,也勉强算是取得过些微成果,但后来基本证明,此路不通。这个要说透,简直不是三两本博士论文所能证毕、证完的,争论在一定程度或可说当今仍在继续。白话文时代以前,中国很长N个世纪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汉语:书面汉语,和口头汉语。这两者的差异之大,几乎超绝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语种。所谓古典的诗学,在那时主要是书面汉语内的一门艺术,离老百姓其实很远。这种怪诞现象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胡适他们大怒,拔剑而起。这一剑挥下去虽方便了百姓,知识分子得以成为社会有价值“分子”的心肺肠肚也给剜了出来,一夜间变成一堆腐朽物。汉语轰然出现了个大断层,又宽又深,既痛苦而又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新语言的诗还是空白。很多知识分子想粘合这个断层,日夜用力拉,并试图从各个角度上发力。表现在诗上,就是有人想把古典的“格律”带过来。同时,还有人想保留住古典诗歌整齐的形式美,齐刷刷的好看,嫌白化诗参差错落太不整齐了。

      俺认为以上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充其量是个微观视角,其实,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动因,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文化的,甚至民俗的。有学者认为,从80年代前期新诗所受到的社会礼遇上看,诗歌在当时具有突出的身份,它可以让许多人彻夜不眠,似乎承载了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就此,北岛在《失败之书》中曾有过表述。他谈到在1984年秋成都的“星星诗歌节”上,因有顾城、北岛、叶文福等诗人的朗诵,使得2000多张票被一抢而光,没有票的破窗而入;叶文福登台时,台下还有人高呼“叶文福万岁”。朗诵结束,听众冲上舞台要求签名,吓得北岛、顾城躲进更衣室的桌子底下。   

拜读。 问好楼主,欢迎常来赐作。
凤舞 发表于 2012-9-1 14:57



  谢谢临帖!

TOP

那个时候,魅力最大的当属叶文福老师!
暮雪 发表于 2012-8-31 07:32



  对,一篇代表作  《将军,不能这样做》刚好切中时弊。。。

TOP

拜读。 问好楼主,欢迎常来赐作。

TOP

那个时候,魅力最大的当属叶文福老师!

TOP

一种稀缺的元素
一个特殊的族类
若他们不复存在
世界就不再完美
——
嗯,坚决拥护!
水若寒 发表于 2012-8-28 10:10



   嗯,同意:)

TOP

·诗人

以诗为信仰
以诗为生命
尊真善美为信条
视假恶丑为敌人


得一种痼疾
诗是特效药
须终生 ...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2-8-27 19:21


估计又是先生的有感而发吧?

TOP

赞赏有益的思考,写自己心目中的好诗。

假如某一天城市消失了诗人
就没有鲜花没有青春与前程
    —— ...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2-8-27 14:50



只要世间还有爱,诗人就不会消失。
-----------------------
同意:)

TOP

读思辨文字!问淳淳好!
雁语 发表于 2012-8-27 14:28



  给姐姐请安!
俺一向不擅断句,码出字来都是老北京厂甸的穿糖葫芦:)

TOP

城市与诗人
——读红衣书生与微斋先生唱和
一座城市哪怕再欲火炽盛
哪怕再浮躁势利弊端丛生
也不会没有 ...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2-8-27 09:07



    拜读!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