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有原始版本吗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10-2 23:10 编辑
常熟“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有原始版本吗
前一阵子新诗格律理论界就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论争,会议纪要出现了几种迥然不同的真实的版本。日前在搜集资料时偶然得到了《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1月第一期的版本,被收入《万方数据库》,应该是官方的、标准版本。
和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比较阅读,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不同。现在发布出来,作历史资料留存共享。
死水吧
2008年1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an. ,2008
第1期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 Scoeial Sciences) No. 1
===========================================
建设新诗格律倡导格律体新诗
——“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一、诗体重建之于新诗复兴的意义
与会专家们认为,新诗诞生以来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其90年的发展途中,新诗已经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对诗歌音乐性的放逐,对新诗格律探索的误解,不仅泯灭了诗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而且使得伪诗、伪诗学大行其道。新诗发展的重要教训正是对诗体的诗性建设的忽视。拯衰起弊,推动新诗的再次复兴,是诗界的普遍呼声,是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吕进(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提出了“诗体重建”的口号。他说:“诗体问题关涉到新诗的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以‘热爱自由,反对束缚’为由来避开此一问题是无济于事的,以‘大家都习惯这样写了’的懒汉心态来否认此一问题是不负责任的。歌德的‘只有限制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之论对当下的中国新诗特别适用。”(《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载《西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他概括了当前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即“提升自由诗,成形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针对诗界普遍忽视新诗格律建设的现状,特别强调“诗之有律,犹如兵之有法。无论哪个民族的诗歌,格律体总是主流诗体,何况在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格律诗传统的中国”,中国新诗急需从艺术实践上和理论探索上倡导和壮大现代格律诗,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将现代格律诗建设迅速推向成熟。
面对新诗发展的现状,骆寒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重申了“新诗二次革命”的意义,其终极指向绝非革掉新诗的命,实属“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他指出“由于多年来诗坛奉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原则,使得一谈新诗定型化就会被目为落后、保守、天外奇谈。这不正常”,新诗诗体建设再不能无政府主义地听之任之,必须一步步地走向定型。“但所谓定型不是给新诗定一套模式让大家来遵守,这样做不利于新诗诗体的自由探索与创新,而应该定出一些约定俗成的大原则来”。即用诗体的原则规范,“来节制不负责任的各行其是、放纵无度”。王端诚(诗人,诗论家)则通过对现代诗坛新旧体并行现状的观察分析,指出所谓“自由诗”的“非诗化”倾向是当前新诗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只有音韵节奏的全面回归,只有白话诗体的格律化,新诗才可能重现青春的诗学主张。蒋登科指出“现代诗是诗,应该遵循诗的文体规则”,“就诗歌发展的历史考察,音乐性是诗的一种文体元素,现代格律可以为建构诗的外在音乐性、保持诗的文体特征发挥独特的艺术效用”,而“格律体新诗的倡导和实验可以使新诗更好地保持诗歌文体上的独特性、实现新诗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对接,与其他文体形成区别,最终形成现代诗歌的文体规范”。他同时也认为,“强调格律和格律体新诗的作用,并不是说在现代诗中就只有格律体新诗才有出路,只有格律体新诗才是新诗的正宗。现代诗人不能这样狭隘,现代诗学也不能这样武断。现代诗应该具有包容精神,只要不损害诗歌的基本文体规则,我们要敢于大胆接受和拿来,同时要不断探索与创造。”因此“在坚持诗的基本规范的前提下,现代诗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存在”。毛翰(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在《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中,认为当前诗国三分,即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今日诗坛格局应该是多元的。首先是在新旧之间,新诗与旧诗应该并存。然后是在新诗内部,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应该并存。”
二、中国新诗格律探索的历史轨迹
与会专家对中国新诗格律探索过程和格律体新诗演变轨迹作了深刻的总结和细致的剖析。鲁德俊(诗论家)重申了他与许霆在1990年代初合著的《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意义,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梳理新诗格律探索的历史,把这一历史划分成开创期的尝试、多元期的发展、繁荣期的成果、新时期的开拓四个发展阶段,并“对五四迄今,凡主张和探索过新诗格律和创作过有特色的新格律诗,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诗人和诗论,都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丁芒语)。鲁德俊坚持认为,《新格律诗研究》提出了新格律诗节奏的两种体系,即音组等时停顿节奏和意群对称停顿节奏,是从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对当前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建设仍然具有理论价值。潘颂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他的论文《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流变述论》中,基于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相互对应,以缜密求实的态度将中国现代新诗格律探索概括为酝酿期(自“五四”到1925年)、建设期(1926年到1931年)、潜伏期(1932年到1949年)三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新诗格律理论和新格律诗的创作都有精到的分析。周仲器(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则立足新诗格律探索的标志性成果,作出了“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和雅园诗派)”和“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的概括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中国新格律诗建设的基本理论,由饶孟侃、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等人奠基,何其芳、卞之琳、林庚、胡乔木等人发展,直到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1994年“雅园诗会”达成的初步共识:“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再经过此后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逐步得以完善。诗人、诗评家万龙生、丁鲁、孙则鸣认为,新时期以来,以邹绛和周仲器分别编选的两本现代格律诗选、卞之琳的《雕虫纪历》、《何其芳诗稿》以及胡乔木《你比月光更美丽》的出版为标志,开始了格律体新诗的第三次浪潮。1992年,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的成立,则意味着创作、研究力量的进一步集结。新世纪之初,《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选萃》和《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的相继问世,以及“东方诗风”论坛对格律体新诗的推动,使之进一步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研究可谓成绩斐然,目前已经有大量专文发表和专著出版,出现了一些以发表格律体新诗和研究新诗格律为主的网站,形成了一些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意见,标志是新诗诗体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