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长江上的一个水泡》赏析
作者/一了山人
长江上的一个水泡
☐ 李潇
万众一心 万流归一
一条辉煌的河流从我面前流过
东方是我们的航向
西边是夕阳 旭日在东方
江面上浮起一个水泡
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
水泡在与昙花并肩行走
偶然站在江边 偶然
看见一个不经意的水泡
在阳光下耀眼一闪 此刻
身前没有人
身后也没有人
我站在万里长江左岸一隅
任凭江涛冲刷
【赏析】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场景:登高山而望远、观沧海之日出、驻足不息的河流、沉醉尽染的层林。绝大多数时候过去也就过去了,当时的种种感受,也就一瞬间的事,过后就如风一样消散。但在敏感的诗人那里,这一切就会被纪录下来,成为诗歌创作的巨大灵感。《长江上的一个水泡》就是诗人李潇纪录下来的一个容易被多数人忽略的场景。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自己站在长江边上的景象。我们注意到在这里,作者设置了“辉煌”一词,这是这一节里最重要的一个词语。一个渺小的生命个体站立在这样的自然界的“辉煌”面前,使得整个画面有了强烈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这个“辉煌”一词,在这里还是一个伏笔,它的作用始终贯穿全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是一把非同寻常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能打开作者在全诗依次展开的各个情节的门锁 。大家在阅读下面各节的诗句时,心里一定不要忘了这里预先设置的“辉煌”这一背景。
第二节接着第一节,画面由大而小,由宏观而致局部。一个水泡的出现,一个自生自灭的水泡的出现,触动了敏感的诗人。作者把昙花与水泡放置在一起,自然让我们联想到生命的美丽与短暂。昙花是这一节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起到了指引和强化的作用。
第三节,作者从前两节侧重的场景介绍,转为叙述描写。而“耀眼一闪”一句,使水泡与生命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我们懂得一个普通的生命也会拥有光彩,一个微小生命也会拥有辉煌的刹那。到本节最后两句,一种生命的孤独感又油然而生。这里的“身前”、“身后”,是诗人的也是“水泡”的,而当水泡与诗人有了这样的联系之后,我们终于知道诗人描写水泡,其实也是在描写诗人的内心。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相合,诗人站在江边的形象重又醒目地出现。但这时诗人的内心已如江水奔流,一个水泡的一闪又消失,一个生命的登场又消逝,让诗人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如江河般奔腾流逝的无尽岁月里,短促而闪亮的生命是我们骄傲的追寻,还是奋斗的不甘?我们应该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还是生命的永恒?这一节里最重要的是“任凭”一词,恰如其分地暗合了诗人的内心波动。
读罢全诗,诗人站立江边的形象豁然而在眼前,具有很强烈的绘画美和意境美。
《长江上的一个水泡》是李潇诗集《幸福如尘》里第十八首诗歌作品,作于1994年3月30日。全诗共十四行,与十四行诗正好一致,不知是巧合,还是诗人有意为之。十四行诗是欧洲格律严谨的诗体,又称“商籁体”。常见的为意体(也称“彼特拉克体”)和英体(也称”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移植到中国,在适应本土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变体,有格律的,有自由的,等等。但无论如何变化,大多数作者通常还是愿意采用四段式(如本诗),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其实也是十四行诗能够成功移植中国的一大原因)。因为四段式正好和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文法相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阅读欣赏习惯,更易于被国人接受与亲近。从本诗来说,由于采用了四段结构的十四行形式,使得诗体层次分明,长度适中,而且优美凝练。四段分别对应起承转合的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在阅读欣赏时感觉自然顺畅,很有亲近感。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情感丰富而又内敛和细腻的人,是一位深具思想性、能思考生命价值的诗人。而如《长江上的一个水泡》这样的诗歌作品,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者能够写出的。当一位诗人的作品能够体察万物,继而观照生命,那这位诗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深刻性,自然也就拥有了引领的价值。
全诗语言朴实冷静,节奏平缓,与画面所展现的冲突感恰成对比。诗人没有一句描写自己的心里活动,但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灵的活动,确乎达到了“不说之说”的高妙境界。
——2012-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