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林海雪狐 于 2013-9-6 14:03 编辑

也谈《风筝》的被删去

    刚开始读书时,课本是传统的小学课本,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原来的课本不用了,读了一两年《毛主席语录》和什么《章程》之类的。再后来尽管又有了课本,但课文大多是忆苦思甜、阶级斗争之类的文章,还真没有读到过鲁迅的什么文章,直到读高中以后,那已经是上世纪的七十年初的事情了,才读了先生的几篇文章,记忆还是很深刻的。

   八十年代,当了教师之后,初中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了起来,每册语文课本里,都有先生的几篇课文。小学和高中课本我不熟悉,就我所教的初中语文课本来看,毫无疑问,鲁迅作品是整个课文中的“当家”“扛鼎”之作。我觉得,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教师教起来有东西可教,学生学起来有东西可学,也就是说,先生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性、趣味性。不久前遇到了一个学生,他从深圳工作回来,把自己的小孩送回来让母亲看看。与他十几年没见过面,没聊几句,他居然聊到了我上课时的情景,说起了我当时在讲授《孔乙己》时的镜头,说是有趣极了,尤其是模仿孔乙己“踱”进“咸亨酒店”店面的“可爱”模样,不仅他到现在还记得,而且还是他们同学聚会时的“保留剧目”之一,这着实让我颇感意外,并且“暗喜”了好一阵子:一方面为以前的学生还不时的记起我、谈起我而高兴,另一方面,更为鲁迅先生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而感慨。有许多人喜欢先生的作品,以致多少年以后,还能对课文中的句子倒背如流,熟读成诵啊。

    昨天看了一篇博文《鲁迅的<风筝>是难懂还是难堪》,文章作者对今年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以“太深刻”和“孩子们不易读懂”为由,删掉了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颇不以为然,我也很赞成笔者的意见,并且还有以下几句话想说出来,颇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我们没有理由否定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非得让你承认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个论述,但是许多资料显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代,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鲁迅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思想性、艺术性被许多中外大家们所推崇,有些人即使与先生生是对手、是论敌,也不得不佩服鲁迅的思想和笔力,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风格。鲁迅没有奴颜和媚骨,其作品的不屈风格和战斗精神,以及对社会、对人们积极正面的影响力(也可说成正能量)可能是现当代任何一个作家所无可比拟的。这种风格和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展,对一个民族的自立,对一个国家的自强,其意义,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以某种理由,删掉了一篇《风筝》并不是什么大事,怕就怕在选编教材时被一种非科学的理念所左右,那就是一件大事了。若是这样的话,今年删一篇,明年删一篇,不要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就要在中小学课本中消失了,横眉冷对的人就会少了,奶油小生就会多起来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到后来,可能就会悔之晚矣!

   我们的语文教育和教学,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承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灿烂文化史,上下五千年,有许多文化经典需要我们去传承。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边,都有所选辑和体现,我们的“孔子学院”办到美国去了,遍布世界各地,这是值得提倡和自豪的事情。孔子和鲁迅,我们无需把他们硬要搬到一起去比较,但是读《论语》读《春秋》读《周易》读“朦胧诗”的难度,不会难过读《呐喊》《野草》和《朝花夕拾》吧?何况,鲁迅写文章那可是个书面白话文的孩童时代,还很“萌”呀,但它无论如何已经是白话文了,不会比上面列举的东西难读吧?再者说,再难读,为了传承,我们也得学,怎不能把这一段相当丰蕴的文化,给删节掉吧?选谁的作品进课本呢?选徐志摩,郁达夫、陈西滢、周作人的作品进去,那样也一样有点拗口的地方呢,并且真选了他们的作品进课本,你可能没意见,那估计,让人烦心忧心的事情可能就会更加多起来了。

  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对课程课本作相应的改革调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段,有目的倾斜一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作家经典进课文,也是相当必要的,而鲁迅作品,正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之一。

写于 2013年9月6日

回复 4# 孙逐明


    这个观点 文中说了,孙老师。课本主要是给学生们读的,删减似乎有他们的思想。

TOP

  每个时代选取范文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很正常。
  每个人都有怀旧情结,也很正常。
  鲁迅是大家,他的作品不能完全依赖课本,适可而止也很正常,喜欢的人完全可以去读他的专集的。

TOP

回复 2# 凤舞


    是的 鲁迅作品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有些人可能将其政治化了。  问好宋老师。

TOP

这其实是语文需要教什么的问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