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谢谢凤舞的鼓励! 转贴新诗研究所论坛大戈的一段评论共勉: 文/大戈
晓曲先生为文确实值得学习,您的诗歌,无论思想和艺术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这两首诗歌而言,它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和民生的优良传统,直面现实,决不回避,秉书直言,无所畏惧.这对躲躲闪闪的先锋诗歌来说,就是教育:语言有了,良心钝了.
黑心不死
祖国!怎么能够告慰那些
生命的亡灵
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爱,为什么要用语言来掩饰?
在韵律上,您以东方特有的节奏表达自己的情感:
谁曾想,\净美的\松花江
也\染上了\可怕的\后遗症
整饬的音节读来让人更添伤感.整首诗歌以双音节为主,但不乏变换,这一句就是特别突出的,不变中包含着变,中国文化的审美内蕴就在于此.如果一味地西化,不考虑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无疑会给读者带来硬伤.华滋华斯的以忧郁为美的西方韵味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不是中国人的素质低,而是审美趋向的差异.先锋诗歌淡化这一点差异,当然会被边缘化.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诗歌,正如英国人应该有英国人的诗歌一样,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学习别人的时候而失去自己?在17世纪,西方人在学习东方,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达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他们对雅典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带来的是一场新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却使自己的文化走向尴尬的境地.我们到底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消失自己的文化!晓曲先生在艺术上的探索的意义应该在这里.
一个音节问题,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个文化最基本的构件一旦崩溃,整个文化的大厦就会倒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论争中,放弃中国语言的恶劣影响在今天仍然存在.中国为了主权的独立奋斗了百年,中国文化为什么还要在自我的戕割中沉默?
晓曲回复: 十分感谢大戈的评阅,深知拙作多有不足,确点破了我的创作初衷和理念,为深有悟者悦,令晓曲起敬。收藏。
第一首是“凸型对称式‘格律体新诗’”练习,第二首是自己归纳的“非对称步韵格律新诗”练习。
再附拙作: ○流泪的沁源
——给山西省沁源二中在公路上晨练遇难的学生
文/晓曲
北望沁源
二十一支青春亮丽的火焰
一瞬间熄灭了
百米路上
泣血的心又怎么能够抚慰
这破碎的灵魂
谁去擦干
流淌在人们心里的那两行
如注的眼泪呵
黑心不死
祖国!怎么能够告慰那些
生命的亡灵
2005-11-24
○百吨苯污染物进入松花江
--吉石化11﹒13爆炸事件后
文/晓曲
吉石化的几声巨响
升起了“魔”菇云
松花江畔,随遇而过的鸟群
呛痛了舒展的神经
谁在倾听,从天而降的悲鸣
硝基苯趁机逃窜
向着松花江结队潜行
谁曾想,净美的松花江
也染上了可怕的后遗症
让春天的守望者蒙上了阴影
生命之水已含恨流向冰城
谁知还要流过多少村镇
一句道歉又怎么能昭示坦诚
城门失火,为何频频发生
为何又一次定格于违返规程
惊慌失措的生活呵
何时有不再惊慌的肯定回音!
2005-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