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读《半轮秋》随感

fficeffice" />

                                           

                                    

邓高如将军也是一位知名作家,堪称儒将。记得以前在《重庆日报》副刊部工作的时候,就编过他的稿子,他也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过许多作品,但是读得不多,没有形成总体印象。这次拜读了他的新著随笔散文选《半轮秋》,才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了。

我对他在《后记》里说的一句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今社会,做官重于作文,我则作文重于做官。”长期在部队思想战线做领导工作,别人为官不作文,他却为文淡为官,以致被认为“不务正业”,而他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后来竟匪夷所思,“文名大于官名”。这样的解放军“首长”确实少见,作为文坛中人,自当青眼相看,特别敬重。

可以肯定,他也少不了种种公文类的职务写作,那是属于硬性的工作任务,那么,他的文学作品则全然是出自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生活是热爱,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心,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爬格子的产物。如果说,他创作散文,是以读者为友,向读者交心,娓娓道来,声声入耳,句句动心;那么,他的杂文写作则是出于良心与道义的肩负与担当,字里行间,正气凛然。这就是值得我们敬重的理由。

综观邓高如将军的创作,他走的是一条多而杂的路子。有感而发,“碰到发财”。题材宽泛,大至国家大事,小至琐闻轶事,皆可随手拈来;而体裁也涉猎多种,除这本集子的随笔杂文外,还有长篇报告文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相对应,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可称杂家而当之无愧。这样的路子,对于业余作家是最适合的,多种手段,多种功夫,对付不同的内容,运用自如。

当然,多而杂不无弊端,容易流于“门门懂,样样瘟”。可喜的是,邓将军是杂中有重点,多中出精品。他的一些作品被选为教材,有的能够畅销,就是证明。在散文中,得到著名作家毕淑敏盛赞的“邓老太爷”系列就是出类拔萃之作。这叫我不由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二者极其神似,都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应该说,由于文字载体的优势,其内容更加丰厚,其立体型更强,更加可知可感。这个由四个姊妹篇组成的系列散文,使一个虽是文盲,却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可爱老农跃然纸上。尤其令我佩服的是,身为将军,官居高位,高如先生一方面通过对往事的追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不忘民众疾苦,不忌讳生活的真实,敢于直面曾经有过的深重灾难,如三年饥荒,伐木炼钢的恶果等等。

《半轮秋》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散文大多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甚至“土得掉渣”。就像邓老太爷说的那样:“啥东西还是自然颜色好!”。而杂文则犀利老到,丝丝入扣,鞭辟入里,与散文有明显的差别。妙的是有时候在散文里也采用杂文笔法,旁敲侧击,妙趣横生。如:“父亲本是卖酒不喝酒的人,这与当今某些官员‘喝酒不买酒,抽烟不买烟’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邓老太爷的消费观》)又如:说一些自助餐老板“最喜欢官员来就餐,吃菜是过场,喝酒才是正戏。最怕带家人来就餐,那就成了喝酒是过场,吃菜才是正戏”。

如果要挑刺,我看到的是偶尔出现的语言上的疵点。有的地方显得比较生硬,有的则不妥当。如“养活一家人的生计”,把自己的父亲称为对方(未婚女友)的“令尊大人”等。当然,这都是不难避免的,而且也有编辑的责任。

 在散文中夹入杂文笔法,旁敲侧击,妙趣横生,这确是一种极好的写作手法,学习。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