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4-1-13 18:55 编辑
向阳
试将十行求格律 勿以成败论英雄
死水吧 ========================================================================= 一 “以最郑重的心情,我对于这本收录我十年来‘十行诗’体诗作的《十行集》却怀抱著最大的重视,因为它不只是我‘十行诗’的集体演出,同时也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第一本诗集。我期望它受到爱诗的朋友爱藏,也期望透过它的普及,有更多的朋友为现代诗形式的建立一起来试探、一起来找寻!” 这是台湾诗人向阳《<</font>十行集>后记——十行心路》中的一段话,表明了向阳近五十年的诗路历程中,定行诗体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对于现代诗形式的建立,向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成就新诗的格律是他新诗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终生的追求目标。 二 向阳,本名林淇瀁,台湾南投县人。一九五五年五月出生,一九七七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日语系。一九六八年开始写诗,并开始了诗运活动。一九七一年在竹山组建“笛韵诗社”,一九七五年主持“华岗诗社”,一九七八年加入“诗脉诗社”,一九七九年组织创办《阳光小集诗刊》。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四年间,向阳先后任职海山卡片公司撰稿文案,《时报周刊》主编、《大自然》杂志总编辑、《自立晚报》艺文组主任兼副刊主编、《自立晚报》总编辑兼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自立早报》总编辑、《自立早报》总主笔兼海外版《自立周报》总编辑等。 向阳于一九九一年考入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班就读,取得硕士学位后,于一九九四年考取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班,从此由媒体领域转入学术领域。就读博士班期间9年,先后担任静宜大学中文系专任讲师、真理大学台湾文学系专任讲师,并于政治大学新闻系、辅仁大学新闻系、台湾文化学院大众传播系兼任教职。取得博士学位、副教授证书后,先后受聘于国立东华大学民族语言与传播学系暨民族发展研究所、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担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学术研究论文及专书著作累积40余种。 出版的诗集有:《银杏的仰望》(台北,故乡出版社,1977)、《种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十行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岁月》(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报社,1985)、《四季》(台北,汉艺色研文化公司,1986)、《心事》(台北,汉艺色研文化公司,1987)、《在宽阔的土地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向阳诗选》(台北,洪范书店,1999)、《向阳台语诗选》(台南,金安出版社,2002)、《乱》(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等。 向阳是台湾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在台湾连连获奖,一九七七年获台湾大专院校新诗奖第一名和台湾青年诗人奖,一九七八年获吴浊流文学奖诗奖和台中文化中心新诗创作奖第一名,一九七九年获合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叙事诗甄选奖,一九八四年获台湾当局颁发的文艺奖。向阳的诗能获得那么多人的青睐,连拿奖牌,的确与他的诗的水平和质量有关。显示出他不凡的诗才。 三 在定行诗体的建立上,向阳曾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 特别是在“十行诗”体的建立上,我的确花了不少心血。我先是重新走回传统诗的殿堂,不是去忏悔或叩拜,而是去找寻、去究问:那些辉耀在文学史上、传诵于大众口中的诗作,到底凭什么感动人的心灵,靠什么使人乐于接近?从楚辞、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下来,他们一样注重意象,一样富有奇拔的诗想、一样讲究诗的种种质素。但与现代诗不一样的是,他们拥有经过创造而被定形的格律。他们使用了自足的形式,巧妙地承载了诗人创造的意象、丰富的心灵,因而吸引了读者,并使读者易于诵读、欣赏、辨识乃至于习作。 我没有就此打住,并且开始试验“自铸格律”的可能。我的决定很简单,如果失败,最少是一种自我磨练;如果成功,自然可以蔚成风气。刚开始,我的试验也很简单,我选取了较常见的“固定行数成节、固定节数成篇”的方式。初期大约以每篇四节、每节四或五行篇常用。以每首诗四节为要求,其实也正是对于诗想的自我冶炼与弃取。诗想如果有十分,经过形式的裁定,可能只可用其五分。犹如裁衣,诗想单纯者,五分可以使之精粹;诗想繁复者,五分可以汰其芜杂。由此看来,反形式主义者所谓“削足适履”之虞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诗怕的是没有诗想,诗不怕诗想的再压缩与冶炼。 当时,我甚至对部分诗作采取了“起、承、转、合”的老架构来处理。诗想有起,则需顺承,以使之充分;顺承既毕,则需转益,以求其周延;转益之余,然后收合,以使和谐——这种过程,于文章脉络是必然的;于诗,特别是被讥为“有佳句而无佳篇”的现代诗,实则也大有可取。 ——《<十行集>后记——十行心路》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