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重庆文学评论成果的一次检阅

本帖最后由 诗酒自娱 于 2014-2-10 20:45 编辑

      ——读周晓风主编的《重庆当代文学评论选》
                             一
       周晓风教授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2009,重庆出版社)出版后,我写过两篇博文,对这部重庆地方文学史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继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史》和彭斯远编著的《重庆儿童文学史》之后,由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又于近期问世。这样,重庆这三部20世纪的地域文学史就鼎足而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是重庆文学理论家在本世纪头十年为本土文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喜读《20世纪重庆文学史》)
    同时,本着知无不言的态度,对此书关于20世纪后半叶重庆文学在理论批评方面的论述提出了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文学的理论批评本来是发展得最好的时期。但是在本书四个时期的理论批评论述中,这个阶段偏偏是最苍白的!分为《一般理论批评》与《本土文学批评》两节,一共寥寥5页略多一点,给人以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之感,实在扫兴!著者认为:‘在此阶段,重庆文学理论批评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且较之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都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本土色彩。’这本来是完全正确的结论,可是‘大帽子底下开小差’,除了一般性的叙述及开列的理论、评论家名单,竟没有一本著作、一篇文章的书名和篇名出现!”(同上)
    这自然是令人遗憾的,但是进行修订、然后重印此书似乎又不太可能。然而,不曾想到,4年之后,周晓风教授主编的《重庆当代文学评论选》(重庆出版社,2012)一书就摆上了我的案头。这部选本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遴选了1950——1999年间,47位重庆学者公开发表的62篇学术论文,成为这一时期重庆优秀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的集中展现。通览全书,我以为,编者“全面准确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学评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历程”(见《编选凡例》)的初衷,应该说已经达到;其所遵循的“本土性、地方性、社会性”原则(亦见《凡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这是一个成功的、有益的、厚重的选本,在当前可谓填补了空白,也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存留了一份翔实的史料。于是,曾经的遗憾得到了弥补,着实让我感到喜出望外。
                          二
   《重庆当代文学评论选》从几个方面真实地体现了1949·10——2009·12这60年间重庆文学评论的状况,是这阶段重庆文学评论成果的一次检阅。
    一是重庆文学评论家的队伍。也算是一个见证人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47人的“名单”不至于有大的遗漏,也就是说,不会漏列重要的评论家:从已逝的长者到健在的中年骨干,大多包罗其中了。此外,这支队伍的构成,以大学文科教授为主,也是符合事实的。
   二是这支队伍的研究成果。在我看来,除了论著,所选论文应能代表入选评论家的水平,确实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林林总总,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于文事有益的。
   要做到这两点肯定有很大难度,颇费斟酌,甚至可以说煞费苦心。入选名单的取舍、确定,自是必须慎之又慎;而名单确定后各人篇目的遴选,也不能不反复权衡。由选目就可以看出,编者做到了确立标准,出以公心,绝不敷衍苟且,杜绝了质量以外的因素。作为“榜上有名”的一个作者,我应该向周晓风教授及其团队表示敬意和谢忱。
                          三
   细察入选评论家,虽然其中有好几位“文革”前就从事文学工作的前辈,但是他们入选的作品都一无例外,竟都是改革开放后所写。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与书名是不是不相符合呢?难道“前三十年”重庆的文学评论就这样泛善可陈,简直一片空白吗?反观同是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其中对“十七年”重庆的文学评论状况是以“沉寂而艰难”五个字来概括的。既然如此,还能够允许真知灼见的表述吗?还能有优秀文学评论的存留吗?“沉寂”就是无声,那么“此时无声胜有声”,编者着意留下这个发人深思的空白,也就是一种无声之声,是对当时执行的文艺路线及其后果的批判。这样的处置是需要勇气,需要胆略的。
                        四
   现在,该对这本选集本身做一番评判了。不妨说,是依据这个选本对重庆“后三十年”文学评论做一个评估。我看可以谈谈以下几点:
   首先,从视野来考察,重庆评论界的目光还是开阔的。他们笔锋所及,以中国当代文学为主,也延伸到现代,以至外国文学;既有宏观的研究,如某种体裁、思潮、现象,某一民族的民歌,某个作家群体等等,也有较多的个案,如单个的作家、作品。
   其次,他们也乐于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甚至不惮触及某种“禁区”,直抒己见,还出现了在诸如意识形态、政策、体制方面的探讨。这无疑是思想解放在文学评论中的体现,评论家往深度掘进的作为,值得重视。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重庆评论家们也不是墨守成规,而能开拓新的疆域。例如比较文学研究,涉及到的国家有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还有对一些问题的诘问、驳难,而这就反映了思想的活跃,态度的“较真”,也是良好风气的证明。
   由此看来,重庆文学评论界还是有所作为的,这个选本为他们的劳绩“立此存照”,功不可没。
                              五
   从《重庆当代文学评论选》看来,重庆的文学评论在总体上还不是处于强势,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发言权不足,对本土文学的扶掖、推动都嫌不够。也许只有在诗歌领域,重庆的研究和评论力量在全国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这一点在这本文选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涉诗之作即达19篇之多,接近1/3。
   重庆文学评论对本土文学关注不够,评论不力,是其主要缺点。文学评论界队伍的构成状况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大学文学教授们有自己的课题、方向、志趣,关注本土文学并非他们的职业任务,所以这一缺点才存在不能归咎于他们。我以为,虽然高校这批评论力量可以“借用”,但是文学界毕竟应该拥有自己的“嫡系”。看来加强评论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甚至比抓创作更加重要。除了队伍,还有一个园地问题。重庆市作协也许已经注意及此,《红岩》就办了个子刊《重庆评论》。不过它似乎过于看重学术性,其结果是“学报化”,对于本土文学仍然缺乏关注的热情。
   必须说明的是,由这本选集折射出来的重庆文学评论的缺点,当然不是这本选集自身的缺点;相反,真实地展示了这一缺点,可以引起克服的注意,恰好是它的功劳呢。
   
   

学习!为重庆文学评论界的有所作为欣喜!读到两处笔误,告诉老师:

(喜读《200世纪重庆文学史》)——“200世纪”应是“20世纪”的笔误

我看可以谈谈一下几点:——“一下”或是“以下”的笔误

TOP

回复 2# 马上

——已经照改,谢谢!
马上细心,真是当编辑的好料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