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八行诗百首》自序 早就对十四行诗感兴趣,并且进行了创作的尝试;曾经想效法冯至先生,出一本十四行诗集,甚至自序都写好了,就是《诗路之思》中题为《我与十四行》的那篇文章。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趁着“东方诗丛”的东风,这次也来凑个热闹吧。八行诗也是我着力甚多的一种诗体,所以就顺便“搭车”了。 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几乎与新诗的诞生同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此,许霆、鲁德俊合著的《十四行体在中国》一书有详尽的令人信服的论证。两本出版时间大致相同的中国十四行诗的选本有提供了不容怀疑的实证。许、鲁二位把中国十四行诗分为三类:格律的,变革的,和自由的。第一种严格遵从西方十四行诗的格律,第二种对其原来格律有所改变,而第三种则完全不讲格律,只是把一首诗限定在14行而已。其实,这第三种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四行诗,正如不讲平仄、对仗的七言八句的诗不能叫做七律。我写的十四行诗,都是前面两种,第二种要符合格律体新诗的规则。 在理论研究中,我提出了“格律体新诗具有无限可操作性”的观点,并且将其分为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三种,还把四行诗、八行诗和十四行诗纳入“固定诗体”的范畴,指出就其容量而言,它们分别相当于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绝句、五律和七律。在编选这本诗集的过程中,我发现“固定诗体”的命名不够妥帖,因为它们只是行数固定,而在节奏、音韵等方面都可以有许多变化:既可以写成整齐式,也可以写成参差式,即以整齐式而论,也有不同的音步可供选择,韵式和节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到底叫什么好呢,姑且称之为“约定诗体”吧。《十四行体在中国》一书指出,十四行诗不但适应了中国的“水土”,而且在题材上有所扩展。在建设题材的十四行诗中,论及了我的作品。我在创作实践中确实体会到,这种诗体确实能够表现多种题材,适应抒发多种情感的需要。十四行诗的吟咏,带给我许多创造的欢乐。 如同钟情于十四行诗,我也写过不少八行诗。这种短小的诗体,同样为许多新诗人瞩目,留下了不少优秀的篇章。在格律体新诗的框架里,它有很大的变化余地。我把一篇关于八行体的专文作为附录,收进集子,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今年是我发表诗作50周年。遥远而难忘的1957年6月,我还是中等师范二年级学生,就有幸在《星星》诗刊发表处女作《小伞兵》,可惜随后政治气候陡变,我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只此昙花一现,就被打到社会底层。直到1978年春暖花开,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我才有机会圆了文学梦。原打算收集多年来有关我作品的评论,对我的介绍、描写,以及朋友们所赠诗作,加上几篇自传性文字,辑成一书,以为纪念的,无奈资料分散,又诸事丛集,力不从心,未能如愿。现在,权且用着本薄薄的集子来替代吧,以此奉献给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奉献给我的家人,奉献给喜爱我作品的读者。 应该坦率地讲,这是一个我自己喜爱的孩子。但是,她的美丑妍媸当然由不得我自己来“鉴定”。我既希望读到此书的朋友能够喜爱她,更希望听到批评的声音。 07.7.15凌晨于四面山望泉山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22:03: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