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张颐武:牟宜之的情怀

  20世纪的中国在困境中奋起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也充满了挫折和沉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化作中国文化记忆的宝贵资源。牟宜之先生的家人整理出版的《牟宜之诗》,篇幅虽然不大,却是这段历史的宝贵见证,也是中国旧体诗在这个剧变时代的重要收获。

  聂绀弩的旧体诗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已经众所周知,牟宜之的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中国的“旧体诗”,除了后半叶的“毛泽东诗词”外,其实已经边缘化,被认为是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不具有现代意识的已经死去的文学类型。由于其边缘化,旧体诗愈加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表征。如鲁迅,其旧体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但他自己却认为是不足道的。其实,他的旧体诗中包含了诸多复杂和曲折的情感和思考。这样的经验,是深受五四“新文学”观念和价值影响的几代中国知识人所共有的。一方面,他们都曾经受过良好的古典训练,对旧体诗复杂微妙的表达方式有深深的迷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这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文类,是一种已经无法和年轻人交流的形式。他们从理性上抛弃了旧体诗,却从感情上召回了它。这种矛盾,前后几代人都感受到了。

  牟宜之的经历和聂绀弩等旧体诗人其实有相似之处,其选择和道路其实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人的典型道路。中国在19世纪末开始的失败和挫折,让20世纪的中国人感到强烈的精神痛苦。只有彻底地变革,中国才会有希望和新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关怀,牟宜之参加了革命。牟宜之并不是职业诗人,他的写作其实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情怀和生命的最为直接和深入的表达。在这里,“诗”不是一种公共化的表达,而是自我的直接呈现。牟宜之早年的诗作充满了对于中国的感情和对于革命的感情:“神州哪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当然也有诸多青春情怀的自白。他的早期的作品是非常真诚的,但还未完全成熟。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命运的巨大转折,牟宜之和他的同代人一样,感受到了理想实现的欣悦。但新中国的历史探索遇到了诸多的波折,像众多革命者一样,牟宜之也遭遇了复杂和艰难的境遇,理想的追求没有得到真实的报偿,而诸多浪漫的想象最终也没有得到实现。就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之下,牟宜之在生命的后半段写下了他最为精彩的作品。

  他的情怀在一系列怀念屈原和杜甫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对于牟宜之来说,这两座中国古典诗歌精神的高峰,是他在复杂的现实中生存和写作的最好的典范,他们坎坷而艰难的境遇,成为他感怀自身命运的寄托。如悼屈原的“形容枯槁侣渔父,慷慨悲歌咏吾师”,“天道无情弃乱世,人间有幸留奇文”等诗句都可以见出他和屈原的心息息相通。而纪念杜甫的“千秋怅洒同情泪,异代悲歌有所思”,“国破城春千古句,草堂花木四时开”都是化用杜诗。牟宜之通过屈原和杜甫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榜样,获得了生存的力量。怀念屈原和杜甫的这些诗,可以说是牟宜之以诗言志的具体表现,也是通过和中国诗史的两座高峰对话来找到自己的表达的努力。这些诗作可以说是牟宜之诗高度成熟的表现。和聂绀弩的《散宜生诗》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达到最为成熟和精妙的境界一样,牟宜之在1960年代写下纪念屈原和杜甫的诗后,诗作也臻于化境。今天读来,牟宜之在1960年代之后的诗作,那种博大沉郁的风格确实是让人感动的。

  与黄万里等人的交游和雅集,让牟宜之在二三知己之中找到了知音,也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撑。这些在困难中相濡以沫、相互砥砺的友人既是精神上的寄托,又是友情的见证。因此,相互的唱和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消遣和应酬之作,而是生命本身的强有力的表现。传统的意象和典故,在这里都是生命感受的外化,而不再是装饰。诗人在自身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候,对于个人际遇的感慨当然是创作的一个方面,但对于山河社稷的关怀,仍然是诗中的关键主题。作于1973年的《和黄兄万里》可以说就是一首慷慨淋漓、将诗人的兴会情怀表达得异常真率和深挚的力作。这里有友情的珍贵、意志的坚定,也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这些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他的诗作里得到了更加丰沛和独特的现代的表现。

  作为一个现代人,诗人的思考其实是借古人的心境来进行的。像《雪中怀故人》《长歌行》等篇都是难得的佳作。尤其是《长歌行》一诗,面对着生存状况的窘迫和现实的难以化解,诗人却能超拔出来,在天地和自然中得到自我的实现。虽然他的生活是“晚岁犹然迫偷生,拮拘难以图温饱”,但他的精神却是“欲乘黄鹤飘然去,俯瞰历历九州小”。这种开阔的情怀自有现代唯物论者的高度和境界在。如果说,聂绀弩的晚年诗作是以幽默书写沉痛的感慨,那么,牟宜之则是以哲思灌注和超越苦难。聂诗以险怪的奇句让人过目不忘,牟诗则以真挚曲折的情感见长。诗人生命的最后岁月的写下的《示儿》和《感怀》等作品都是以生命书写的诗。

  读牟宜之的诗作,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感情的深切表达,也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人在艰难中的自我思考和追问。一个从来也没有想以诗人名世的人,其诗作却有这样的力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20世纪的中国的精神一方面和中国的传统的最美好的部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现代性”的追求让旧诗有了新的可能性。在今天读牟宜之的诗,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20世纪的中国,也理解我们的今天。

  

  



  牟宜之诗选

  示儿(1975)

  从来忧道不忧贫,德操无价胜过银。

  肩挑承先启后业,才涌惊天动地文。

  一腔热血说珍重,两袖清风亦率真。

  要居庙堂勤为政,退隐江湖善其身。

  (是年四月底,诗人逝于济南)

  赏花(1972)

  最爱荒原赏野花,惹得春风赴天涯。

  云高边塞呻孤雁,风定寒林啼暮鸦。

  寥廓平沙千万里,寂寞炊烟两三家。

  黄昏落日犹不倦,独倚柴门看晚霞。

  (是年诗人因病免于重体力劳动,闲居北大荒)

  春节之一(1972)

  塞外荒村久赋闲,花香鸟语俱杳然。

  家贫假日无宾客,粗茶当酒度愁年。

  野菊花(1972)

  荒甸生野菊,秋深花亦黄。

  无人曾欣赏,有意自孤芳。

  傲骨风前劲,本心霜后香。

  挺身立大漠,柔中方见刚。

  咏史之一(1971)

  寒林落叶岁云秋,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江河无语任东流。

   (咏林彪出逃事)

     朝暮风吟(1969)

  朝朝暮暮风风风,多载穷边一梦中

    三字迫人贫病老,四时惠我夏秋冬。

  升仙不慕淮南子,体道犹思塞上翁。

  世事沉浮何足论,未死岂知万事空!

  (是年诗人在牛棚与劳改中度过

 

 

 

TOP

寒林落叶岁云秋,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江河无语任东流。

 

——寒林落叶,折戟沉沙。

TOP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从来忧道不忧贫,德操无价胜过银。”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升仙不慕淮南子,体道犹思塞上翁。”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海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