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读凤舞诗歌兼及其它(文/方红辉)
文/方红辉(但为君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我找到东方诗风论坛时的感受,也是我读到凤舞的诗歌时的感受。
我是喜欢阅读的,但没有耐心,小说嫌其冗长,又厌烦散文的庸常描写,学术文章更是静不下心来,加上个人的爱好,短小的诗歌因此常能引起我的注意。好多年了,可以读到的新诗作品越来越少,偶然读到一本一首,也是失望居多。近来,网络重新勾起了我对于新诗的兴趣,找来找去,看到了许多的热闹,看到了里子里其实都很寂寞。
有心人,天不负,付出终归有报偿,东方诗风论坛犹如家园,报偿了我许多优秀的新诗作品,给予了我许多的惊喜,甚至让我看到了新诗并不暗淡的前途。
借用凤舞的诗歌,把我的感受和心情表达出来,以表示我对于论坛对于新诗的信任和信心。如果稍有补益,在将来,我也可以欣慰地说:这个论坛,我曾经来过,并且添砖加瓦过。
一 寻找诗句背后的那个人
大凡一首诗歌,总是有一个人站在背后的。传统的古典诗歌较为容易记住的原因,除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外,我们记住的其实是诗句背后的那个人——这个人不一定是作者,有可能是你,是我,或是他。
自有新诗以来,即使是热爱新诗的人,甚至是写过新诗诗歌史的人,我估计,除了一大堆人名、篇目、流派、主张之类的掌故外,他们还记得的新诗诗句,应该不会太多。什么原因呢?我想只是能够契合他们心境的诗句太少了,背后站着个人的诗句太少了。
凤舞的诗句,我愿意记着一些。它们或如爽朗的自然风沁人肺腑,或如纯净的清泉水滋润心田,又有如茫茫的雪地突然惊鸿一瞥,苍凉的荒漠顿现生命的颜色,不觉间令人怦然心动,欣喜莫名。读着那些诗句,我仿佛看到了诗句背后站着的那个人,“一个明知道无法烘暖天空却依然不惜以身代薪的人。”这个人,凤舞的说法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我们的不可抗拒的召唤吧。”
二 “费半生的光阴,建了一座花园。”
凤舞的文字,照她自己所说:“费半生的光阴,建了一座花园。”(《灵感》)“园子的主人喜欢海,所以这花园叫做海园……海园不很大,地处荒僻,少有人来。时光不慌不忙地路过,探头看看,静寂的小园并不荒凉,因为园子的主人是个爱洁净的人,每天都要洒扫庭除,铲刈杂草,饶有兴致地培育一些奇异的花。”(《海园》)
这样一座花园,精致芬芳,生气盎然。奇花异草时不时欣欣然地开飘飘然地落,即便是普通的菊花青荷之类,也摇曳生姿,由不得你不惊喜赞叹。因此有些人是乐于往返的,有些人经常流连其中,譬如我。
花园也要有种子和养料,也剩余有一些种子和养料。东方诗风论坛是其中的一个来源与去处吧,或者论坛就是一个果园吧。不然,海园的主人不会如此的热情洋溢;不然,我们也不会认识海园的主人——曾经高傲矜持的凤舞九天,如今恬淡自在的风采依然的凤舞。
我的认识凤舞,是在论坛;我认识的凤舞,也仅此而已。当时既惊喜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更惊异于论坛里有那么多人热心于诗歌的格律化。这当中,凤舞尤其特别,印象更加深刻,在这样一个以创建诗歌格律为己任的论坛里,凤舞的格律体新诗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自由体新诗同样长袖善舞,舒缓自如;还有她的古体诗词,虽然不多,却有滋有味。
不会忘记凤舞有这样一首诗歌,我感受得到她的热情。
感谢你们来,
轻云般翩然着来,
蒲公英般飘扬着来,
或者如阳光,
含着笑来,
感谢你们播撒下梦的种子,
在苍茫人世,
做此起彼伏的花开。
……
感谢你们如我所见的真诚
善良和宽容。
感谢有情岁月,
你们纷纷给予的
冬夜烛火,夏日清风。(《感谢——致东方诸诗友》)
三 “倘能酬素愿,何惧立高标”——凤舞的国诗
对于自己的古体诗词(论坛把它叫做国诗,与国画国宝的叫法缘由是一样的),凤舞的说法是“敝帚自珍”,“徒有近体诗之表,颇多不合律的地方”。这些并不重要, “高标”的指向应该是思想情趣层面上的,只跟内容有关,与文体的样式或合不合律没有多大关系。
试举几例:
1、“犹思血成碧,不避卵击石。哪堪尘世里,众醒笑独痴。孤鸿拣寒枝,野火炬荆棘。沧桑惟正道,猎猎风振衣。”
一幅丰满的侠士形象和精神面貌跃然纸上。不知道还有没有比“猎猎风振衣”更好的有关于侠士风采的描写,但碧血丹心、以卵击石却是古今侠士最本色的风范,“孤鸿拣寒枝,野火炬荆棘”则写尽了侠士孤独苍凉的心境,一股浩然之气融入大千世界,可以慷慨之高歌之。
江湖道义何足道哉。
这样一种精神,永不与邪恶同流,永不向暴虐低头,永远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种精神,体现在《山海经》里的刑天、著书论辩身体力行的墨翟、司马迁《史记》里的刺客游侠身上,李白的《侠客行》、杜甫的《义鹘行》、柳宗元的《驳复仇议》、施耐庵的《水浒传》讴歌的也正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最应该有的新诗里没有,最应该有的当代小说散文里也没有,它出现在武侠小说及其衍生的影视剧里(表现力已经远不如)——这是侏儒人格孱弱人格打造过程当中及其完成以后给予人们的罕见而广泛的内心安慰。
新诗中,刘年的《青石路口》略有这种气质,但与武侠小说一样,虚幻的人物形象有可能导致美好理想的虚化——由于缺少了现实人物的映照,甚至有可能助纣为虐地消解人们内心最初的坚持。如果我们的武侠小说当初命名为武侠童话该多好啊,童话可以让我们在荡气回肠的同时不失本心,小说的丛林法则、超人力及巧遇机缘却让我们好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并且以此为根据承认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诗篇中所表现的人,古代是有的;代代相传到现代,是最多的;当代有没有,我想了一下,应该有,只是在我们的视线以外,我们不怎么知道而已。他们孤独,但不会永远寂寞;他们忧伤,但永不会绝望。
2、“从来无所谓,到底意阑珊。”
人生的况味大体不过如此。暂时的挫折感不算什么的,一时的得意失意也不算什么的,以及世俗的喧嚣和所好,这些都可以是不必放在心上的事情。心里装着的,有所谓的,也许是有关于世界观的思索,也许是有关于人生观的坚守以及价值观的取舍之类,总之应该是一些美好的东西,这些,大概与世俗不合,与现实环境不怎么相关,好像有意义,好像又没意思,唯有达观而已,唯有一声叹息而已。
有些落寞,有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绝妙好辞也不过如此。“从来”与“到底”之间的转折,妙不可言,体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
3、“蓬山曾写意,妙舞竞折腰。”
笔法不俗,对仗工稳精美;涵义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具备隽永朦胧的素质。
4、“倘能酬素愿,何惧立高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底气,才能说得出这样的话。这么样地说出来,谦虚得可以,却毫不矫揉。自励励人。
5、“已惯颠颠同簸簸,无妨荡荡与翩翩。今夕千古浮沉事,杯底相逢一破颜。”
红尘事翻来覆去,哪管岁月的风尘;赤子心一如既往,留下一段风采依依。多少事,酒中消解,哪管什么无力回天;多少人,一笑置之,奈何世道哉。纤巧而有脱略之气。
6、“谁人眉目谁人画,各自风光各自吹。落落嚣嚣来复去,无非尘世指间灰。”
世间事也淡,世间情也真。空明澄澈、举重若轻。
7、“早知名事皆虚事,不待人嗤我自嗤。”
明心见性之作。感悟咏怀之作。古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俗话说的“知足者常乐”,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8、“莫非天亦解人情,同祭河山曾被虐。”
“九一八”是国人之痛之恨之耻,凤舞是东北人,东北人尤其刻骨铭心。每年的这一天,都想想那一天吧。
9、“大梦先觉否。梦无凭,村桥原树,谁离谁守。眼底风云纷纷乱,各路生旦净丑。谒朱门,红灯绿酒,善舞长袖千机变,但瞧他空空施妙手,蛇添翼,鼠如斗。 将贫谓病由来久。为利来,天下熙熙,蝇营狗苟。淈荡其波逐其流,谁为清源逆走?洒热血,莫邪铸就,倚剑天下斩疮痏,又何必阮公穷途吼,泪湿了,青衫袖。”
一首诗里有一二好句就很难得,这一篇里可谓比比皆是。“眼底风云纷纷乱,各路生旦净丑。”表演的表现的都来了,一个也不落下。“善舞长袖千机变,但瞧他空空施妙手。”这个说着了现实社会很有代表性的一类人,他们的对面是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将贫谓病由来久。”我想应该是“将病谓贫由来久”吧,什么事都往这事儿身上靠,有理的没理的都不许质疑,都不准问,问了也大气地不理你,急了,哼哼,伺候。
古典诗歌的继承问题。
我国古典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是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种语言能够比得上的,它是当之无愧的国粹国诗。因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承担了记言记事、说理及议论的具体事务(它的表现同样杰出),从有文字记载的诗歌源头《诗经》开始,我国古典诗歌就得以专心于它的本分——只是记录一种情绪,表现一颗心灵。大而化之或广而告之,它是形而上的,是印象的,是属于人类本性并趋向于真善美的。
新诗是从断然割弃古典诗歌开始的。民族忧患是当务之急,古汉语承载不了大量的现代信息,优雅的古典诗歌也不能救国民于水火,语言文字的变革是必然的选择。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又根深蒂固的文言文的负隅顽抗,换来的是白话文一棍子打死的决绝态度,继承这一条路暂时被抛弃被搁置了。学习西方以抗衡西方,甚至轻装上阵一厢情愿地融入西方,近代中国的悲情道路同样发生在新诗身上。不同的是,国家的命运早已经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新诗却仍然拿着鸡毛当令箭。
新诗的食洋不化已经被证明了,其中国情民情的不同是一方面,主要的是资本本身所固有的排斥与欺骗。新诗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要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要从国情民情里面去找寻,找到符合现代思维现代语境的现代诗歌语言。现代思维即人心所向、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尽善尽美四平八稳的八股文是辩证法屈服于现实的惰性思维,必须摒弃;语境的美与文采,现代文尤其是新诗里少有,在古文古诗里则往往达到了极致,这种极致告诉了我们汉语言的魅力和追求的可能),其次是找到或遵循古典诗歌所以杰出的原因(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回避对丑陋现实的诘问,不逃避对黑暗恶势力的批判,在比较的基础之上赞美为国为民的人与物,讴歌生活中的美好,为未来保存一颗诚实、正直、勇敢的自然之心、大众之心。
古典诗歌是我们的来路,新诗是我们的去路——回是回不去的,即便是合律(古典诗歌格律)也不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够走得更远。建立现代格律诗,发展自由诗,也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这也是东方诗风论坛的目标。其它的办法,万变不离其宗,也需要深入地探索、思考、尝试和创新——如何把诗歌的来路和去路连接起来,并且要连接得更好,是现在的诗人们的责任。
四 蝶舞的灵魂是救赎的完成——凤舞的自由体新诗
自由诗,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大人们已经失去了耐心,几乎要放弃了。
东方诗风论坛致力于新诗格律建设,但并不排斥自由诗,最理想的结果,是二者的并驾齐驱——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表现力的强弱是根本,它们之间没有形式上的好坏之别,只有具体作品的优劣之分;怎么样地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是二者不分彼此的本质的驱动力量。论坛里有许多作者的自由诗都写得相当的好,那个灵动与神采飞扬,是相当多的主流非主流刊物登载的作品无法比拟的。其中最为勤奋最有特色的,是凤舞和她的诗。我疑心,凤舞其实是更心仪于自由诗的,有可能,是入得其门深得其法之后的随心所欲吧。
例如《思念三篇(二)》:
思念,其实也是
一片神奇的土壤。
种下的是回忆,
长出来的是梦想。
梦想之树永远苍翠,
一朵花谢了,
另外一朵马上又开放。
有着不同的颜色,
有着一样的芬芳。
有着同一个名字,叫希望。
平常朴素的文字,一样可以清新亮丽,如明媚的春光,如处子的情愫,如草原的花海将开未开,如碧蓝的河流终将遇到碧蓝的海。这样的文字,芬芳明净、清澈新鲜,读之有山重水复、豁然开朗之感。
遣词造句最是难为。新奇奥义是逃避最好的理由,病句不通也有了大言不惭的借口。“化腐朽为神奇”是跛脚现代派的用词技巧,被奉为秘籍——说是秘籍,是可能的,化神奇为腐朽也可以是秘籍;如果要说技巧,应该是把牛吹上了天,除了把天空遮蔽得阴暗阴沉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地方。建议他们好好学习这一篇的用词技巧。
少年的思念,连接着甜蜜的昨日和更加甜蜜的明天,如梦想次第升起,如花儿朵朵开放,如希望连绵常新,不为别的,只因为心里有了一片神奇的土壤。
只要有土壤,一切皆有可能。心存美好的人们大可不必灰心。
思念不会建立在沙滩之上,世间也没有马良的神笔,它必得与劳动(社会土壤)相辅相成:“劳动,本身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壤。种下的是汗水,长出来的是欢乐。//欢乐之光永远闪耀,一盏灯熄了,另外一盏接着又点亮。//有着不同的光环,有着一样的温暖。有着同一个名字,叫永恒。”思念温馨,劳动也光荣;思念的人儿有福,劳工最神圣。
与劳动对立的,是不劳而获,是剥削:“剥削,其实就是一片腐朽的土壤。种下的是欺骗,长出来的是反抗。//反抗之心永远高照,一个人死了,另外一个接着又起来。//有着不同的遭遇,有着一样的力量。有着同一个名字,叫胜利。”马克思伟大,还有一个中国人更伟大。
这里,摘录我心目中最经典最美的两句现代汉语诗句如下——“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
我的境界没有这么高,我的思念很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朴素的真理其实很平常,关键是遇到什么样的土壤。神奇或腐朽、“化神奇为腐朽”或“化腐朽为神奇”,是我们的选择。坚持是必须的,有些东西需要坚持和培育。
例如《淡墨》:
浓郁的黑取自五月,
取自夜,
用一窗夏日的阳光来冲淡。
画风,
举一季慈悲的莲,
画一条路,
蜿蜒向永远之远,
再画上几丛竹,
咬定青山。
画一双眼睛,
是已经擦干了泪的。
画一只只手
与手相牵。
还要画一柄达摩科利斯之剑,
在光影阴暗处
高悬!
遂盖上朱印,
鲜红的颜色非来自丹砂,
而是心头的血痕。
碑体苍劲,
赫然的两个字:国魂。
轻巧吗!非常轻巧;厚重吗!厚重得不行。淡墨不淡。
光明从暗夜里来,后来从五月里来。颜色憔悴的屈大夫,用五月的阳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形容枯槁的屈大夫,用一腔热血划破了漆黑的夜空。暗夜有了曙光,黑慢慢地没有那么黑,是为淡墨。
淡墨的几抹淡痕,是悲悯的大爱情怀、是不屈不饶的求索精神、是从容笃定的操守体现,是力量和信念的源泉与传承。
几抹淡痕描绘的,是眼睛里没有屈辱的泪水,是心心相惜的风雨同舟。这是屈子也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接近这个理想的过程中,如果有阴影,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在阴影之上,时刻注视着,时刻准备着随时落下来;阴影愈浓,剑愈重。
阴影愈浓,国魂印就愈红;国魂在,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永远高悬。什么时候阴影不见了,国魂印可以不盖,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不高悬,屈子可以无恨。
杜甫的题画诗,最为有名,如《画马》所题“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画鹰》所题“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丹青引》所题“一洗万古凡马空”等,借画作表达了自己的情趣志向。苏轼的题画诗最多,或许更为有名,借画技评诗艺多有精辟的论述,并富于哲思理趣,他评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更是深得其中三味。作者此篇《淡墨》,应是属于杜甫的抒发怀抱之列的。有没有这样一幅画,我不得而知,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已经展露无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者不同一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已经表露无遗,是应该表扬和向她学习的。
我估计,这样的一幅画,现在还没有。我想,这样的一幅画,将来会有的。这样的一幅画,可以更为简洁,没有阴影,是真正的淡墨,画上只有“一双眼睛,是已经擦干了泪的;一只只手,与手相牵”。
读过一篇文章,把一位当代的国王与屈原相提并论,对此我只能说:一个在当世,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屈原,高居于沧海之上,与日月同辉。
没有谁取得过享用过比屈原更高的荣誉: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及其附庸总是倾向明显地有意识地贬损、指责、忽略屈原,而在民间,人们知道,谁是真正关心他们的人,谁是与他们真正共命运的人。
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没有?我想至多比肩吧。当代有一个人,把他的追问精神付之于实践,把自己引入漩涡的中心——至今仍然存在着深深的误解——当误解消除,描绘《淡墨》这一幅画的,我想除了国魂,还有斯人之心、人类的良心、普通人的人心吧。
例如《雨山村》:
山站在这里很久了
云是经常来的
我是偶然来的
我想
它们不会介意
我把云的白叫做缠绵
山的青称为等待
村庄坐落在这里很久了
我想,
总有我不认识的人们
在此地望山望云,彼此相爱
夏风温柔抚触
山花轻摇摆,开了又开
我站在这里很久了
雨是突然来的
瀑流的清歌相继而来
我想,
或许那是呼唤
只为把飞扬的青山之魂
溅入我怀
读这样的诗,需要先伸伸腰,笑一笑,抖动一下脖子,望望远方。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过的,是可以有情的,是可以高尚的。
只为生活中有彼此的相爱,有可期的等待;只为生活中有季候的恩赐,有大自然的慷慨。
“云是经常来的,我是偶然来的。”作者情感的自然融入,水未到渠已成,天衣无缝。“雨是突然来的,瀑流的清歌相继而来。”自然景致的融入心胸,无痕迹可寻,浑然天成。
情景交融,动静相宜。景是山村里的一般景,情是人世间的真性情。处处写景,处处写情,写景犹如写情,写情只是如写景般。静则有静的道理,动则恰到好处;静是客观的存在或浑然一体的,动是高亢着却又是优雅的。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恍如天籁之音,是优美刚健的自然之声。
这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不修炼500年,金杯银奖的主儿是求不来遇不到的,甚至,他们想都没有想过,想都想不到的。
这是一幅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居的水墨图。寥寥几笔,生动来了,活泼来了,激情来了,生活的美好和情趣来了,物质的精神的,一起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印第安酋长。天空飘扬着爱,大地有灵。
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例如《水一样》:
安静,像水一样
无语的心情像水一样
走过去的背影也模糊了的岁月
像水一样
谁还记得曾经笑过的笑
向往过的向往
被生活的荆棘
刺痛了的人啊,眼泪汪汪
被尘世的风沙
磨蚀了的心啊,苍白模样
轻轻叹,继之轻轻忘
只是此刻,
我还要试着把一壶水烧热
把苦茶的灵魂
以芳香的形式宣讲。
徐志摩的《难得》,烧一炉火,温暖旅人的心;这篇,内容更平和,语言更优美,情思更饱满,情怀更博大,泡一壶茶,温暖世人的心。
作者曾在《倾耳听》中说:“茶有什么故事可说呢?如果有,也必是那年春天的雨露、阳光、山坡上自在游荡的和风,采茶少女的皓腕和歌声……故事是这样简单、美好、清润的,只是,为什么老是暗藏着一些些的苦味呢?哦,安静的茶,微笑的茶,必是不肯说那些宿命的悲,曾经的火焰上的烘焙。即使是那些好故事,也要遇上沸水的热情才肯说出。”从这一段话里面,可以窥见作者写一些文字时的题材取向。
作者平静地水一样地看着感受着体悟着这个世界,发觉人生最珍贵的部分,比如“曾经笑过的笑,向往过的向往”这些最真诚的品格最美好的事物大多都从人们身边不自觉地溜走了,以至于人们已经无力抵御社会环境的腐蚀,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生活的艰辛。“轻轻叹,继之轻轻忘”作者所能做的,只能这样,或者“试着把一壶水烧热,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苦茶的灵魂历练,包含有太多的假丑恶,这些人们天天遇到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与物,作者无意去推波助澜;作者宣讲的主题,是其中的真善美,这些是人们平常难以遇到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被轻易遗忘失落的,是人们应该记得并且不能不保留在心中的。
孙犁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我认为,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心理状态,“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是作者奉行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读者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的,将是人性中的良善和生活中的美好,被社会熏陶惯了的面目模糊的人们,能够被作者的文字熏陶,是人生的一个机缘。
例如《乞讨者》:
晴天的时候
她总是匍匐在那个路口
乱发花白
被风不停调戏
施舍或从不施舍的人
都一样心安理得地从她身边走过
间或谈论渐起的秋凉
说明天要多加些衣裳
她也曾
是怀抱里被宝贝着的婴孩吧?
也曾是对着桃花怔怔微笑的少女吧?
也曾是红罗帐里的新娘吧?
她是不是也是一个母亲?
她始终沉默
从不喋喋不休地乞求
总是垂首向地,从不抬头望天
她的眼睛里
可能不会再有天蓝
“在疾苦面前闭上眼睛”固然要不得,“在疾苦面前睁着诗意的眼睛”则是天真的、别有用心的邪恶。岁月沧桑,谁也避免不了;世事无常,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谁能够确定,疾病与痛苦就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呢。尼莫拉牧师的伤感忏悔、请君入瓮的自作自受、忍无可忍的自毁毁人……都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疾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都学会了;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我们都忙得忘记了。尔虞我诈,互相冷漠,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变本加厉;当我们需要关怀需要帮助时,已经没有人在乎我们注意我们了。
还好,我们还记得总理的殷殷关切,还记得伟大的举国救援。还好,有作者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看得见身边的疾苦与无助,得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根惺惺相惜、孤寂恐惧的神经。
疾苦已经到了我们面前。当社会的整体幸福程度提高时,个体的痛苦就会愈益显眼;当整体幸福程度降低时,个体的痛苦只会越加渺小。尊严亦然。大家都幸福尊严,个人的不幸和没有尊严会增加个体的痛苦;大家都不幸都没有尊严,个人的不幸和没有尊严会被稀释,别人看不到,自己不在乎。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这是畸形的文字在夹缝中留给我们的亮色,非常难得。
这篇文章有两个闪光点:一是作者的怜悯之心与社会关怀;一是主人公的心虽然死了,但还坚持着内心高贵的尊严。或许,第三个闪光点是读者如我,似乎感受到了天空里的蓝,带着几分寒意。
“下班路上,有一个路口,除了雨雪天气,总能看见一个老人坐在那里乞讨。似乎是女性,头发花白凌乱,和一切乞讨者一样,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只要口袋里有零钱,我总要扔一些给她。她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把一些零钱轻轻放进她面前的一个破罐子里,从未发过一言。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隐隐觉得她对这个世界,对每天川流不息走过她身边的红男绿女是蔑视着的,她有资格蔑视,即使她依靠人们的怜悯生存。而怜悯她的人也依靠这怜悯求得心灵的平安和自足,也许同样是在乞讨上天的垂怜。天气不好的时候,路口看不见那乞者的身影,我会揣想她会蜷缩在哪个角落,有着怎样的寒冷和孤独。她的寒冷和孤独也许与任何一个寒冷孤独的人(即使是住在金屋里面的),没有分别。若有一天,她独自离开这个世界,也许和任何一个在孤独中离去的人的样子,没有分别。”作者的另一番叙述,让我感动的同时肃然起敬。如陶渊明的金刚怒目,正义才是生命的主题;如《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黄衫女子,虽身怀绝世武功却并不常走江湖,偶尔的惊鸿一瞥,从容飘逸,摄人心魄。
天使回到了人间。
人间似乎并不欢迎天使,除了在草原或者海园,天使似乎也并不怎么留恋人间。天使回去了,就像那头狮子一样,好不容易醒过来,抬头望了两眼,又睡觉去了。
但天使的光环永远在,依然照耀着人间;那头狮子的怒吼,依然震慑人心。
例如《洁净》:
可以是天山雪
那一些不可企及的白
可以是圣湖蓝
天鹅静静俯首,把云翳划开
可以是水中花
挣扎出烂泥,不惹尘埃
可以是尘和土
以最低贱的姿态,养育花开
可以是霹雳火
焚尽这世上一切的肮脏朽坏
可以是原上草
把焦原重新变成,绿涌动的海
生命由此更洁净
浴多少苦难,焕多少热爱
雪、湖水、花、尘土、火与小草,这些生命中应该有的元素,很明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我们日日、年年都可遇到的景致,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视而不见的,或者装着没有看见。它们感动不了我们,吸引不了我们,我们在奔忙中在不经意之间忽视忽略了它们。
我们被俗务缠绕,被欲望牵扯,被虚伪虚荣主宰着。这不是我们的错。时代的洪流挟持了我们,除了愈陷愈深的挣扎,我们并没有太多摆脱的办法。
有人说:环境比人强。有人说:社会复杂。对或者不对,都是借口。要知道环境是人造成的,人心比社会更复杂。这一个世界,谁都有不幸,谁都不无辜。
这一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如果天山雪滋润人心,如果圣湖蓝沐浴人间,如果强者扶持弱者,如果弱者相互扶持,如果有火涤荡邪恶而不是焚烧良善,如果有自然的生命茁壮成长而不是横遭删削……如果苦难可以换来光明与热爱,这一个世界,可以更洁净——生命更纯洁,人心更纯净。“浴多少苦难,焕多少热爱”,必定成为必然,是作者的信念。
那个时候,天山雪可以企及,圣湖蓝就在我们身边。那个时侯,花儿自在地开落,尘土最为高贵更为普通。那个时侯,火是太阳的颜色,草则绿遍了天涯。那个时侯,也有心灵上的悲恸,绝没有制度下的苦难。那个时侯,爱如阳光,在每一个角落;爱如静谧的夜,在每个人的心中,深沉又热情洋溢。
那个时候,在那一天。祝福明天。祝福那一天。祝福那一天以后的每一天。
例如《丧钟为谁而鸣》:
所有人的不幸都是我的不幸
所有人的悲伤都是我的悲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有人的罪恶都是我的罪过
我徒然举手向天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并不是无因由的灾难
甚于野兽的贪婪
是谁在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是谁在杀戮,在强占,自鸣得意
满口谎言,是谁
谋害自己的同类,破坏自己的家园?
当雷霆响震,烈日高悬
天塌地陷,你同样不能幸免于难
因为你也是人类的一员
这样的诗,我想只有从网上才能够读到吧。初读之,痛快淋漓(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了),再读,不免长叹一声(所言虽都是实际情况,勇气太让人担心),沉思一下(作者写出了,要有人陪)。
大爱之心,由近而远,由低声倾诉而气势高扬,直如“放肆的凡夫问罪上苍,如痴如狂地直斥神圣的天意”,显见作者心意,“犹思血成碧,不避卵击石”。
这个世界怎么了?有那么多的不幸吗!有那么多的悲伤吗!有那么多的罪恶与灾难吗!
“我徒然举手向天”,托得起那一片天空吗!问候有回应吗!
“并不是无因由的灾难。”因由是什么呢?是因为N年不遇的不可抗力吗!是因为精神病患者不会享受盛世华宴吗!是因为山神想看开幕式所以山崩了吗!是因为在海边讲笑话引发了海啸吗!
“涸泽而渔”是鸡的贪婪吗!“杀鸡取卵”是鱼的报复吗!
“谋害自己的同类”的真的是野兽吗!“破坏自己的家园”的真的不是野兽吗!
“不能幸免于难”的为什么偏偏是人类呢!为什么不能是“自鸣得意、满口谎言”的谁呢!如果它们是野兽,它们可以做到“幸免遇难”吗。
对“诗到语言为止”的看法。循循善诱的高明人士经常娓娓道来:“诗到语言为止。”这话简略直接,但跟在它后面的阐释与解析却是支离破碎,愈行愈远。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只是说出了:政治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做了什么;诗歌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说了什么。缺少行动能力的诗人,把显而易见的道理和平常的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使猖狂者有所收敛,使迷醉者若有所思,给冤屈者以同情与慰藉,给疲弱者以力量和坚强,在叙述现实的同时连接上过去和未来,寄托社会改革发展的良好愿望,沐浴愉悦人心向完美人格靠近,是语言到此为止的全部含义,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的最高荣誉。诗是什么!不过是如《共产党宣言》里的那个幽灵而已,不过是诗人运用语言而已。
运用语言,说出所遇所见所闻和所感,说出心里的疑惑困惑,说出一个时代的真相,还原一个清晰的世界,是一个诗人一个写作者的责任。
对泛抒情的运用的看法。运用语言的方式很多,泛抒情的运用是值得注意的。“我”首先是“人”,同时是各种社会关系里面的成员之一,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作为单独的个体,可以说任何事都与我无关;作为“社会人”的含义,也可以说任何事都与我有关。以“我”之心思,去度量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合理的不合理的,可取的不可取的,我所欲的我所不欲的,化“小我”为“大我”,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找到相同相似点,抒发自己的情绪,使思想得以深化,使感情得以升华,使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普遍的人性趋向。
“我的经历非常简单,我的视野并不狭窄,我的心灵无限广阔。”大多数的时候,一个人的经历其实并不复杂,生活平常甚至平淡,并没有那么多的个人境遇需要抒发。但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他的视野都可以很开阔,他的所见与所闻是丰富的——一些不平事,一些荒唐事,一些令人气愤的事……一些美好的事,一些令人感动的事……一种印象或者一种感觉……都可以用以己度人、惺惺相惜的文字去表现。
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不是社会适应你,而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还有一句可能也会成为名言的话:“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这份工作。”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这些道理是通透练达的,比真理更加正确。在具体的面对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考虑后果;但如果不对它保有深沉的警惕,那就只会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永远在眼前永远不能到达,永远束缚住你的心灵。对此,我们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用连接未来的心灵,披上人心所向的盔甲,适时地打破一切冠冕堂皇的披着温情脉脉的面纱的条条框框。
例如《请与我同行》:
其实我很早就认识你了,
那时候花蕾在做盛开的梦,
远道而来的风传说着海。
你必是经过我青春的窗前的
不然为什么于千万人之间
我一下子认出你来?
而你是否还记得我?
我就是西洲上那个想念的人,
我是那个星夜赶路的人,
我必是和火红的黎明
一同来到你枕边,唤醒你的人。
我把我的手给你,
加之以一生如影的相随。
我把我的心给你,
和钻石一样晶莹,还更宝贵。
在岁月的激流和俗世风尘中,
我给你天堂之路,请与我同行。
而这时你是行走的风景,
你洒落的足迹长出了绿,
开满野花,散发着融雪的气息,
阳光的气息,人间烟火
和溪边白云勾兑的醇酒的气息,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你,
我想我将更深地认识你。
这首诗可以与舒婷的《致橡树》比较着读,二者都完美演绎了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两心相知的情爱精神。《致橡树》以抒情取胜,视野开阔,笔意纵横,是奔放昂扬而热烈的;本篇以人格美取胜,专注深情,诗思凝聚,是喜上眉梢乐在心间又从容自在的。
作者的诗作中,这一类的爱情诗还有很多。如《雅歌》“若非你一直在含笑倾听/我不会这样不停歌唱吟咏/若非你始终在暗中注目/我不会如此精心描画妆容//不稀罕月桂编成的花冠/若你把红莲放入我怀中/不在乎一路上荆棘风雨/若你回过身拉起我同行”、及下文举例的《判决书》、《知足》、《你的样子》等——这些诗作中,没有多愁善感的前瞻后顾,没有患得患失的左右思量,没有期期艾艾的欲言又止,没有爱屋及乌的不能自拔;更没有高蹈睿智的谆谆宣言,没有搜索枯肠的荟萃大全。它们是来源于生活基础的,是心中真实的感情。
另有一类爱情诗,以残缺产生美、距离产生美为基调,凄美感人,更有可读性。这一方面经典的爱情诗很多,古代的外国的数不胜数,唯独没有新诗的份,叹息一下。不知道徐志摩的《偶然》《沙扬娜拉》是不是爱情诗,如果是,宽慰一下。还有郭沫若的《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题目明显距离爱情太远,内容要比后来的朦胧诗正宗无数倍,有时当做爱情诗来读,可以偷着乐一下。
面面俱到,最后一节画蛇添足。
例如《我想我是海》:
当然要微笑。
偶尔脆弱,始终骄傲,永久孤独,
都以微笑的姿态。
如果,
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都没有找到海。
那么,
就让我们自己,成为海。
如果,
丢掉手中枯萎的花,
如果我们从此两手空空,
那不是失去,
是自在。
正好张开双臂,
风进来,
星光进来,
天空也进来。
世界能有多大?
尚且装不满这一襟一怀……
原谅那些丑陋与卑微,
原谅那些自私的虚伪,和伤害,
原谅那些酸,
那些苦,
轻浮如泡沫的乐与哀。
微笑我以深深的蓝,撞死在礁石上的梦,
如雪之白!
如果让我来编选作者的诗集,第一辑将是《海园》,是有关于作者人生体验的;第二辑将是《草原》,是有关于作者的社会关怀的。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海洋的蓝与草原的蓝,其内涵是相同相通的,都属于这个世界,属于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属于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
《海园》将会包括如下的内容:“我们到不了天涯,因为天空本来没有边际。也到不了茵尼斯弗利岛,因为没有船。”“深海洋,比海洋更深的蓝。”(《更深的蓝》);“一片海无法不遇见另一片海,在大地的身旁,我们一直紧密相连。”(《感谢》);“海,在海在的地方”“海在,我也在。”(《与海》);“风向是真的,漩涡里的没有方向也是真的。”(《沧海》);“在深海最深处,可以葬我的心魂。”(《回眸》)初版的《海园》,审美是它的主要特色,它的自我实现还不是很明了,对历史的思考、对政治的诉求还不是很多;再版时,我希望能多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草原》的内容,现在还不是很多,但处在萌芽之中,想将来也必定是花开成海的。
对自由体新诗的反思。
自由体新诗,得“自由”二字的时代风气之先,却不知节制,终至于今天的滥觞。物极必反,必须有一种力量把它拉回来。否则,即便是骏马也将找不到草原,良弓也将拉不出回响。这种力量有二:
一是优美流畅的散文写作。上述的几个例子正是取法散文的途径。从阅读的感受当中,我常常怀疑自由诗的概念,觉得自由诗除了分行排列、便于目标清晰更容易突出主题外,其实就是一篇经过了删削的、适当安排了一些韵脚的散文。优秀的自由诗必定是优美的散文,优秀的散文有时候不一定具有诗歌的语感(韵律、节奏感)。
经常听到一种论调,说自由诗过于散文化。这确实是实际情况,是它的弊病,是好与不好的问题。但它的本质问题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这也是实际情况,而且是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
二是诗歌天然具有的格律。重视或重新重视,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同样重要,最关键的是让作品让优秀的文本自己说话。榜样的力量最为巨大,经典的范式比理论更有说服力。
五 放牧孤独,播种幸福——凤舞的格律体新诗
格律体新诗,原来也叫现代格律诗等名称,由于自由体新诗的自我放逐,离开人们太远了,渐渐淡出的旧体诗词写作大规模地卷土重来,为免于混淆,东方诗风论坛以此称区别之。
格律并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诗歌才是。新诗需要借助于格律的手段,像古诗一样,在格律的约束下,丰富、发展、成就自己,丰富、发展、成就自己的诗歌精神。
诗歌精神,从新诗的诞生之日起,就如狂飙席卷荒野,就如秋风横扫落叶,就以它稚嫩的身躯勇敢地担负起自己那一份救亡图存、振衰起敝的历史重任,它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无愧于自身的光荣。曾几何时,诗歌仿佛还在,诗歌精神慢慢地失落了,诗歌的形象越来越不堪了。
新诗的格律形式,在它的诞生之初,就有人注意到了,不自觉的实践了,如郭沫若写于1920年的《炉中煤》、次年的《天上的街市》。在随后的20年代,闻一多等人做了很多的尝试,并有《诗的格律》等格律理论的思考,留下了《死水》、《也许》等佳作,其中做得最好的是徐志摩,优秀作品也最多,如《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乡村里的音籁》等。50年代,何其芳以《关于现代格律诗》再次发起新诗格律的讨论,受时代大气候的影响,及缺少典型作品的支撑,未能深入。
近来,新诗的现状每况愈下,胡同越走越窄,可以说现在的状况是从荒漠走向了更加荒凉的荒漠,继续走下去的结果,也许可以到达沙漠——原因主要是传播方面的,相当多的作者的品格显然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值,这一点,以诗歌的名义,并不能够怀疑,有些时候,要理解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新诗到不了沙漠的,胡作非为或者不作为都有一个限度,久被耽搁、遮蔽的新诗格律又一次被人重视,大有因时而进、趁势而起的念头和愿望。吕进以《新诗:诗体重建》为呼吁,万龙生以《格律体新诗论纲》、孙逐明以《汉语格律新诗概论》、许霆以《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以及诸多同仁以各自的探索思考和见识发现为呼应,以东方诗风论坛为阵地,重守成也重建设,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企图拂去蒙在新诗格律头上的尘垢,企图挽回诗歌昔日的光荣。
有些事有些人在做。这些不多的光亮,也许只是星星之火,也许可以燎原。这些人当中,包括凤舞,好像又不包括,她仿佛只是为了追求美而在无意间偶然撞入的,并且除了美,对于新诗的格律,好像也并不怎么刻意。
如凤舞自己所说:“那只是一个孤单的人,自言自语成了习惯……一个人自言自语,也要力求说得好听……按照我的习惯,按照我的喜好,喃喃自语,把来自于缪斯的温柔安静的眼光所见的一切美好,也许只对一草一木,对流云对落日轻轻说出,‘像风,像海,又像奥秘’,不期待被人了解,不刻意成为某种永恒,也不拒绝有人驻足倾听。”她的所作,她的努力,是认真虔诚的,是追求完美的;她的文字,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格律体新诗,同样是追求完美的——追求新诗的完美,追求新诗在形式、声韵、内容、语言、精神及一切方面的完美。
按照万龙生先生的新诗格律理论和论坛的基本共识,格律体新诗包含有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三种样式,因为无限可操作性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囊括任何的格律(文字排列规律)形式。几种约定诗体如四行诗、六行诗、八行诗、十四行诗等,其中的各种变化也大都包含在其中。这是从形式上从诗体方面来说的,也是目前主要的任务。论坛的目标,除了重建诗体外,还包括重建诗歌精神及其传播方式。
(一)凤舞的整齐式格律体新诗
整齐式格律体新诗(简称整齐体)最基本的原则是各诗行的音步数(顿数)一致,它的样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等步齐言体:每行的音步数一致且字数(音节数)相等,可以用X步X言归类;节数不拘,节内行数相等。这是最为严格的范式,寄托着现代诗歌在形式上的完美理想。
每行的字数相等但音步数不一致,不属于东方诗风论坛倡导的格律体新诗的范畴——用古汉语的语言规则(以音节即以字为最小表意单位)来指导实践,早已经证明,这一条路行不通。
第二种是等步杂言体:每行的音步数一致但字数有出入;节数不拘,节内行数相等。这应该是大多数的新诗写作者不自觉地遵循的规律。它的理论支持是现代汉语以词语为最小的表意单位,而现代汉语的词语从一个字到四个字(甚至更多的字)不等,强求字数统一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一样式,按照论坛的归类法,如果对称整齐,很容易归入参差式或复合式;如果没有对称整齐,包括没有对称整齐的参差式或复合式,往往只能归入自由诗之列。
第一种是论坛倡导的,第二种是我的存疑,也是我的偏好。
一首诗大体完成以后的整理过程当中,作者的思维如果倾向于句子的字数整齐,无意间忽略意义的延伸与完整,甚至断然舍弃语言的流畅,这是我们要求的字数整齐的弊端。这是格律体新诗需要解决的字数整齐(包括标点符号、空格算不算字数、算几个字数的问题)与语句完整词语完整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这是一道必须要迈过去的坎。这一点,我们对于现代汉语语言学、音韵学有更高的期待——反过来,现代汉语的成熟、完善与丰富,也离不开现代文学、现代诗歌经典文本的回应和作为典范载体的存在。
例如《热爱命运》(每行四音步):
如果,不再有春水的抚摩
我热爱风霜笔笔雕刻
如果,开不出娇艳的花朵
那就让泪滴,凝成琥珀
如果,有一天折断了翅膀
我热爱草根泥土芬芳
如果,冬带来四野的荒凉
我热爱遥远,一缕阳光
如果,这世界再无甚可爱,
我还热爱着热爱本身
命运,它自可以带走一切,
却不能剥夺,勇敢的心!
这首诗每行均为四个音步,属于等步杂言体整齐式格律体新诗;每节完全对称,显得精致。因为每行的字数不一致,但诗节对称,也可以按参差体归类。
一颗琥珀的心,一颗野草的遒劲,这是作者心里有的;常说由简入繁易,删繁就简难,寥寥几笔,如云出岫,简洁异常,这是不常见的笔下功夫。
作者先前另有一篇《命运》:“一团水汽。/离远了看是云,/正在其中时是雾。//一样,/抓不住。 ”感慨别人的命运如云彩一样变幻无常,自己的命运如在雾中一样看不清方向。现在,命运之于凤舞,无论远观高致,还是守望坚持,我想,她都可以抓住了。
以生命、命运为主题的新诗,数量很多,不乏优秀之作,细想起来,不免让人感慨系之:1931年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从此新诗辗转到如今,仍然是“讫无成功”“是一个失败”。1947年闻一多死于政治谋杀,文本的探索受阻滞搁笔数年之后,现实中的生命光环闪耀,成就了不独是新诗领域的而是属于历史的民族的最壮丽的诗篇。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据说一篇写于68年,一篇写于78年,十年的风雨时光,依然是一颗纯洁热烈的心,依然是毫不妥协和绝不轻从,坚决地否定甚至对抗。抒情有余而言志不足,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人物形象非常模糊——这里没有世界观的广阔视野,没有人生观的坚定依托,没有价值观的是非判断,诗歌从此失去了塑造时代的良机。北岛的《一切》和舒婷的《这也是一切》,一个质疑反叛一个解疑和解,一个偏激片面一个温婉辩证,至少这两位真诚的诗人后来的人生轨迹说明了命运在大多数的时候是属于单向选择的。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运用几个类似的典型场景,加上少年的判断,凸现了积极向上的青春豪情: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一首简单就好的诗歌。
作者的这一篇《热爱命运》,秋水涟滟说:“这首诗,内容和形象完美统一。一种不畏失去,勇敢追求的坚定信念,弥散在优美的语言和画面中。”我认为,这是自有新诗以来不多的最好的篇章之一。
“如果,不再有春水的抚摩,我热爱风霜笔笔雕刻。”——我们可以从艾青的《礁石》那里,找到相似的描述:“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两者都是坚强的性格面对起伏的人生。
“如果,开不出娇艳的花朵,那就让泪滴,凝成琥珀。”——花朵夭折,已经让人难以承受,如果花朵没有得到保护而夭折,则痛彻心扉。能够与此刻的黯然神伤、与永不会有的的炫目的光彩相称的,我想只有这泪滴凝成的琥珀吧。近几年来,这样的琥珀太多了,与他们比较,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幸运的,每一个成年人的心都应该是沉重的、难辞其咎的(无奈不是理由,要知道戾气是慢慢纵容起来的)。未来的人们也许在花开花落的时候,把晶莹的琥珀细细揣摩,也许偶然回望,看见的琥珀可能仍带有丝丝血色。
“如果,有一天折断了翅膀,我热爱草根泥土芬芳。”——龚自珍说:“化作春泥更护花。”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爱这土地》)精英们说的话,极漂亮可爱。如果这些话由草根由泥土来说,由广大的人们(公民)来说,我想是没有那么多泪水的。什么时候可以有草根由泥土来说呢,像作者一样:“我热爱草根泥土芬芳。”
“如果,冬带来四野的荒凉,我热爱遥远,一缕阳光。”——比这句更让人颌首含笑的话,作者还说过:“冬天在触手可及的前方,春天在赶来的路上。”80年代有一首歌《心愿》:“挺立的依然是泰山,永恒的依然是春天;燃烧的永远是热血,不朽的永远是信念;向往不会改变,追求不会改变,贫穷总会改变,生活总会改变。”只要信念还在,哪怕再遥远,总有一缕阳光照耀我们,指引我们,那一缕阳光总会吸引我们。
“如果,这世界再无甚可爱,我还热爱着热爱本身。”——荧屏剧幕的笑成了帮闲,是可笑而不可爱的;红男绿女纷纷露底争先恐后地演绎着人性的解剖,是可爱而爱不起来的;年度感动人物感动了可爱的主持人却感动不了热爱的我们;可爱的喜庆场面脂粉再厚也掩盖不了不可爱的忧愁而老的面孔……形势虽然比人强,但也不可以妄自菲薄,从热爱热爱开始,寻找可爱的世界和世界的可爱处,总是可以找到的。做航标、作指引的,有鲁迅的路,有毛泽东纯粹的人,有历史的潮流和人类社会的理想,有我们自己和自己的一颗心。
“命运,它自可以带走一切,却不能剥夺,勇敢的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不管潮流如何变化,人类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诚实、正直和勇敢。不管你身处何方,在何时,遭遇怎样的磨难与挫折,获得怎样的快乐与幸福,我都希望,你永远做永远是一个诚实、正直和勇敢的人。”(张梅《给我未来的孩子》)
例如《菩提》(五步11言):
蔷薇在棘刺上怒放的荒野,
是我已经进来的娑婆世界。
掩映那些花开是青青翠叶,
掩埋我的足迹是皑皑白雪。
月色从笛声里潜入的红楼,
是我将要告别的镜里春秋。
无需把我的沉默当作离愁,
无妨把我的微笑当作温柔。
流光舞动的长袖非花非云,
流水摇漾的梦影似幻似真。
红烛高照的海棠半醉半醒,
静水深流的秋波无爱无嗔。
传说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参悟救世救人的真谛,得道成佛。题目《菩提》应是由此而来,有象征如来佛之意;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观世音菩萨来理解,诗句太优雅、太温柔了,大慈悲救苦难的千手观音,更加符合诗中所表述的形象。其实,如作者所述,每个人都是佛、都可以是佛的。
第一节是佛的自语。寓意佛的得道,是受到“蔷薇在棘刺上怒放”的启发,萌生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雄心,决心要像蔷薇一样在棘刺上怒放,像过去的燃灯古佛一样,在苦难的人世间传经布道,救人于迷途,洒布光辉,迎接未来的弥勒佛的到来。那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人相亲相爱,是一个光明的世界。
第二节与第一节完全对称,也是佛的自语。寓意佛在看破红尘、拒绝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时的心情。这是一颗慈悲的心,一颗救红尘的心,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我的微笑,不正是光明在前的坚定信念吗!我的温柔,不正是为了抚慰万物生灵和爱的传递吗!
第三节属于佛理禅意的诠释理解。诸如佛秉持的众生平等、佛追求的内心和谐的圆满人格、佛眼中的无物无我等。
佛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与我们曾经熟悉的“为了解放全人类”类似,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一个是根据自然的给予决定取舍,清心寡欲是必须的,一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充满了享乐的精神;一个是侧重于内心欲望的平静,得以解除心灵上的痛苦,一个是侧重于社会制度的完善,尽可能地减少肉体上的痛苦。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唯金钱论的社会环境中,把两者结合起来比较,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了山人说这首诗“韵律优美,诗意盎然”,一江秋水说“如流动的月光,韵味十足”,确实,无论怎么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都是一篇不折不扣的优秀之作。读诗是读一种情绪,在这首“旋律优美'的诗篇里,我读到的是欣然与旷达。诗歌注重跳跃思维,大开大合,在这首“诗意盎然”的诗篇里,纵横得开,收拢得紧,确实是“如流动的月光,韵味十足”。
这一篇诗,现在还说不好哪一句好,也不能说哪一句不好,甚至你不知道那一句话里究竟说了什么,但你能感觉到作者婉转的心致和晶莹剔透的情思。
这一篇诗,还有待于时光的淘洗打磨,还有待于作者心灵的进一步展示,还有待于读者情怀的进一步开拓。
这首诗在韵式安排上,每节换韵,前两节每行用韵(第三节采用偶行韵,第一行亦用韵,跟古诗绝句用韵类似——第一行可用韵也可以不用韵),因为句子较长,并不显得韵脚过密,换韵也弥补了每句用韵单调的缺憾。在音步划分上,需要把第一行第五行 “在荆棘上”、“从笛声里”这两个四字音步分解成两个二字音步。
由此想到新诗的抒情。凤舞的诗作,大多采用讲述的方式,有其内在的一贯性,读者可以用心感受到。相当多的诗人,喜欢采用罗列的方式,虽然内涵广博、深刻,但复杂的概念化,混乱的逻辑,一般只能感知,且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这足以让读者望而却步。只有抒情的方式最为感人,最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忙而且烦的读者,不会有心情把没有感染力的作品去读第二遍,也不会费心地去把诗句重新排列、去琢磨去挖掘所谓的深意。
诗歌以抒情为主,新诗也不例外。这首诗的抒情意味并不浓,但也是我读到的作者最具有抒情气氛的作品之一。怎么样更好地抒情,突破传统诗词过于内敛的抒情方式,是作者应该注意并引起重视的,也是国外浪漫主义诗歌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使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直接抒发内心的情绪、爱与恨、愿与不愿,褒贬人物或辨别是非,还人生以热烈,还事件以真相,还生活以常态,让一个普通人的声音响彻寰宇,是历史赋予新诗的责任,是新诗当仁不让的理想,是新诗和现代汉语共同成熟的心愿(从《毛泽东选集》来看,现代汉语其实已经成熟了,未来应该是丰富的问题)。
例如《判决书》(四步9言):
你这可恼可恨的强盗
把我珍贵的劫掠一空
你抢走纯金一般的爱
连同那晴虹一样的梦
你捉去我的那只夜莺
想一直独占她的歌声
你摘去我的园中玫瑰
只留下一地败叶残梗
你这可恼可恨的强盗
还不收起无赖的笑容?
现在就判你无期徒刑
把你囚禁在我的心中!
能够抢走“纯金一般的爱和晴虹一样的梦”的强盗,估计也只有用“纯金一般的爱和晴虹一样的梦”的手段,才能够达到目的。
夜莺的歌声从来只歌唱美好,正如开屏的孔雀,只展现于更美丽的事物面前。要独占夜莺的歌声颇为不易,正如要想看到美丽的孔雀开屏,得先让自己美丽起来。
园中的玫瑰只盛开一时,败叶残梗也可算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吧,或者,岁月的流转,犹如水的波纹树的年轮,总是伴随着泡沫浮尘和黄叶对土地的恋恋温存。(“只留下一地的败叶残梗”,这么理解,有些牵强,应不离诗中大意吧。)
“现在就判你无期徒刑,把你囚禁在我的心中!”这个可恼可恨的强盗,这个可亲可爱的包身工,好好保管你的物品吧,一起慢慢地变老吧。虽然说是无期徒刑,其实也不算长,就永远而已。这个我们是要祝福的——“祝福玛利亚!在茫茫大地和海洋,最与你相称的,是这一辈子的时光。”
这首诗语气娇嗔,是因为有可以娇嗔的对象。这首诗很诙谐,正话反说,相当的有才,相当圆融——不得不折服于它的另类表现力。
例如《知足》(四步8言):
那天是风和日丽天
那夜是花好月圆夜
人是浅吟低唱的你
还有含羞带笑的我
手啊不松不紧地握
话呀没完没了地说
脚在一寸一寸地量
那条古色古香的街
一步踏出莲花一朵
我们变成风中舞蝶
快乐有如瀑布倾泻
飞流直下滔滔不绝
不管不问前尘后事
只要能有那样一刻……
爱情诗多矣,这一首绝对在别致之列。你想不到爱情诗还可以这么写,爱情原来是这般平静而平常,这般的优雅而绵长。
这是初恋到热恋之间的故事,是内心表白而两颗心相互依托的开始。
祝福自己祝福自己爱情的时辰,不会有比“风和日丽天”“花好月圆夜”更好的时辰,也没有比之不上的时辰。那一刻,不管什么样的天,都充盈着爱;不管什么样的夜,都温柔明净。
你在低吟浅唱,我何尝不是;我含羞带笑,是从含羞带笑的你那儿来的。
不松不紧地握的手,要比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靠得住,是为了要证实非梦境非幻影的实际存在。没完没了地说的话,千千结都解了,曾经多少多余的担心,多少不是问题的疑问,都可以说了,都可以快乐地一一求证了。
一步一步地量的街,不论量过多少遍,永远不会知道到底有多长。大概有古香古色这么长吧,或者如时间一样长。
一步踏出一朵莲花,朵朵莲花之上翩翩起舞着双蝶。这样的快乐,说出来是滔滔不绝,感受起来是绵绵不尽。
能有这么一刻,过去还能有什么事呢,走到了今天,足以堪慰;明天还能有什么事呢,都像今天就可以了。
这首诗脉络清晰,语言朴素,虽没有特别的场景,没有幽微的心绪和浓烈的情感表达,但绘声绘色的讲述,简略的几笔勾勒,足以带领我们回到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么一刻,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知足。
这首诗在音步安排上,前两节每句都使用了一个一字步,但并没有生硬的感觉。这固然跟一字步集中使用及用在句尾和对称有关,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情绪的自然流动——自然来的自然流畅。
这首诗有韵,但没有刻意用韵。我属意这样的用韵,尽量押韵,但不强求。即便是不押韵的素体诗,只要有内在的情绪自然流动,同样的好极了——如艾青的《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它以难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第一节用韵,第二节不用韵,一样的气势如虹,一样的咄咄逼人,一样的可以成就高标。(这一个自由诗的例子放在这里似乎并不合适,但我期待,作者或格律体新诗的写作者,什么时候把它比上了,并且由质变引起量变,也就涅槃了,新诗及格律体新诗也就真正成功了。)
在格律体新诗的三个类别中,整齐体应当当仁不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诗格律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可行或者不可行,称心或者不称心,其中的甘苦,有如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有些概念还需要商榷,也许有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澄清,也许这个体系还有更加完善的必要。但不管怎么说,没有哪一种工具是拿到手里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只有多练习才可以做到熟能生巧;也没有哪一个理念是骤然遇到就可以运用自如的,只有会心琢磨才有可能精于此道。开始的时候,惨淡经营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俗话也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进来了,总要尽心尽力才好,总要抖擞精神才行。
(二)凤舞的参差式格律体新诗
在整齐式格律体新诗的基础之上,纳入自由体新诗随意排列的规则,以一节为一个基准诗节(可以是自由体),用两节及以上完全对称的基准诗节组织成篇,称为参差式格律体新诗(简称参差体)。
例如《我愿意》:
如你所盼
我是那一类火红的凤凰花
开遍天涯海角
开遍四季
我愿意
如你所感
我是那一簇跃动不息的火
燃尽有情岁月
燃尽孤寂
我愿意
如你所言
我是海风中猎猎飘扬的旗
站成一种象征
一个隐喻
我愿意
我是谁呢!是作者,是前贤先烈,或是像他们一样正在默默行走的一类人;你是谁呢!是读者,是作者自己,或是如作者一样正在思索求索的另一类人。这里的你和我,是分不出彼此也不需要分出彼此的。
诗篇在你我之间,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座连接着来龙与去脉的桥梁。
这座桥梁的两端是路——一条开满了“火红的凤凰花”、而凤凰花开满了时空的路;一条闪烁着“跃动不息的火”、并且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路;一条有着“猎猎飘扬的旗”在不停召唤的路。
此时此刻,过往先贤齐聚于此。英雄孤独,英雄不寂寞。他们的心是相融相通的,包括我们。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想起了他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想起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样的几句话。这颗心,无与伦比。
这并不是一篇很好的诗作,虽然炼字炼意非常出色,但整体上罗列叠加,呆板得可以,它的好处在于:这一份情怀,作者心中有。
诗歌的重言复唱。凤舞的这一类诗,在写法上,很多都与《诗经》的叠章重句类似。这种写法,在后来的古典诗歌领域,一直没有再得到过普遍的运用,可以说是绝少运用。这或许就是诗与歌的区别吧,因为从《楚辞》以后,诗与歌基本上就分家了,歌曲的歌词还可以是诗,诗就不一定都能够唱了(古人一般也说吟诗作赋)。现在的歌曲,这种方法仍然大量运用,甚至成了必需的模式,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新诗以来,这种写法的运用也较多,它的优点在声韵方面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以达到回旋往复、余音绕梁的效果;在视觉方面是容易排列整齐,意思一目了然。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罗嗦、呆滞、情绪在原地转圈、人物形象难以出场。
在这一点上,徐志摩是做得很好的,他的《沙扬娜拉》据说有很多节,很多相似的诗节,在最后采用的时候,只保留了其中的一节。短短几句,一个是楚楚动人,一个是柔情似水,离愁别绪,寄意传情,惟妙惟肖,贴切传神,已经够了,无需多说。
这种方式的弊端,在格律体新诗的写作上,尤其值得注意。对称美是格律体新诗的最主要的审美原则之一,在继承传统的律诗绝句的写法方面,更容易陷入重复的窠臼。摆脱的方法,不多,如果必定要这么写,用时空转换或强烈的对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瘦成西窗下,
那杆凤尾竹吧。
你来了,
赠你一阵细微的歌声。
就瘦成西山上,
那弯下弦月吧。
你来了,
赠你一痕纤柔的笑影。
就瘦成西风古道,
那一匹老马吧。
你来了,
就赠你骨头里的铜。
就瘦成删减之后,
一句含蓄的诗。
你来了,
赠你一生的意无穷。
这些古典诗词里的典型意象,信手拈来,杂糅成了生硬的现代意象。要使这些古典意象符合现代的语境,需要现代的形象支撑(取其意而弃其象),需要重新组词措辞营造符合现代思维现代特征的意境,需要更多地使用运用,慢慢地赋予它们以特定的明确的含义,这样,以后写诗作文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读诗也不会像现在那么的难以理解了。
现在有许多人重视意象,这是不错的。但是再生动再奇妙的意象,也不能明说出,明说出就淡而无味了;更不能不说出,不说出也就无所谓了。意象应该契合着诗中的人物合情合理地来,应该契合着情绪的表达自然而然地来。
纯粹抒情的缺点是直白浅陋,如表白表态诗、献媚撒娇诗;纯粹意象组合的缺点是艰深晦涩,如现在的现代诗、玄幻呓语诗。意象只有附着于人物形象才可触可感,抒情只有借助于精神形象才有真情实感。
意象(含有情意的物象)在一篇作品或一个场景里,不管有多少个象(物象),但意(情意)一般只有一个。把本来不相关联的甚至是意思迥异的众多意象在情感这一点上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物象渐渐模糊、隐去,使情意明晰地凸显出来,是诗歌使用意象的魅力所在、根本所在。
这一首诗,用“歌声”“笑影”“骨头里的铜”“意无穷”撑起全篇,加上“西窗竹”“西山月”“忠诚的老马”“含蓄的诗”铺叙思念的意象,有等待的无怨无悔,有等待而消瘦的过程,有等待时的心理活动,但总觉得雅致有余,血肉不足,谈不上丰满。
这首诗比《我愿意》更不如,过于直白,有意象无意境。但“骨头里的铜”这几个字,却让我凝神静默——新诗里,有骨头的不多(尤其是现如今),含铜元素的更少。在作者空灵、柔软、雅致的诗篇里(不是这一首),我真切地感受到过不是概念的真正的硬骨头精神和历久弥新的铜的光芒。
例如《假装》:
既然根已被山岩
牢牢地抓住
我可以假装
飞翔的梦都不曾做过
既然清风和白云
注定是路过
我只有假装
漫长的等待不是真的
既然已经错过你
暖春和盛夏
我不必假装
自己还是柔媚的花朵
既然这青枝翠叶
含阳光的暖热
你能否假装
我就是你暗夜的星火?
前两节铺垫。“可以假装的”都假装了,不得不假装的更是“只有假装”的份了。重点在第三节:“我不必假装”,直接地说我没有假装,坦坦荡荡的表现。第四节才是主题:在“不必假装的我”面前,“你能否假装”呢?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不能,“你和我”或“我和你”都不能假装,因为有青枝翠叶,青枝翠叶有阳光的暖热,阳光的暖热能照亮暗夜,温暖暗夜,因此彼此是彼此暗夜里的星火,彼此都不能假装;一个是能,假装能,以便给满怀信心的我一点信心——从你那儿,哪怕是假装的。
现实生活的桎梏,梦想逐个破灭的心灵束缚,以及岁月的不饶人,应该是够让人气馁的,但作者的心态,是积极的:长夏的生命伟力和绿叶的情意,更加深厚绵长。
作者试图以自己的心路历程现身说法,印证作品中另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差不多相同的并不如意的过去,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即便是在已经失去很多的现在,仍然充满希望、满怀热爱呢?要知道我们都正处于生命的盛年啦。如果不把它理解为爱情诗,我可以认为这些话对我们说也很恰当。
性灵深处的纯净,无迹可寻;心灵拥有的宁静,有情可感。
文笔娴熟,得来全不费工夫。
象征的运用。有一种趋势,或者说有一种先锋诗的追求目标,就是象征的运用——作者说一个东东,无所不能的读者要想到那一个东东,想到以后再引起哲学的终极意义上的由衷赞叹(比方说,作者说到白,读者要想到苦的寓意:由白联想到白糖,由最白的白糖联想到甜到了极处,然后否极泰来,甜尽苦来——这个一重意思的比方太简单了,完全没有显示出这种象征的神妙,如要深入体会,可以去读这一类作品的解析解构文字)。
但我不喜欢这样的象征,哪怕是可以解释社会人生及自然界一切奥秘的象征。没有共性的象征我总觉得是自唬唬人,没有情感在内的象征是自欺欺人,仅仅说明现象的象征是累己累人。
如文学的根本目的一样,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感动人感染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不例外,都是为了叙述表述的方便,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叙述表述。如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标题就已经生动形象;高尔基的《海燕》,整体象征,通篇象征,但明朗异常,力量异常。
朦胧诗的期待。朦胧诗是一个很好的概念,用这个概念去理解难以理解的古典诗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也是新诗发展过程中不多的贡献之一;但用这个概念去概括某一个时期的新诗,却是不准确的,有点儿不伦不类。
这首诗,朦胧的感觉并不突出。这种感觉,在作者的其它诗作里,我不止一次地读到过,印象也要深刻得多——好像有所谓,又不知何所云;捉摸不透,魅力又难以抗拒。我隐约感觉到,朦胧诗未竟的心愿将会在作者这一代人手里得到真正的发挥——但愿这一远见卓识不会因为浅尝辄止而受到讥讽,结果像80年代的“朦胧诗”一样,把新诗朦胧美的例证轻易地让给未来的人们。
语言优美应该是朦胧诗最首要的特征——优美才有可能继续品尝感受,才有可能深入体会品味,才有可能保留在人们的心中,才有可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情感的共通相容、普遍适用是朦胧诗的第二特征——迈着天空的舞步固然不是人人都会,匍匐在地面爬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再高者不能高过人们的头脑,再下者也不能低于脚下的土地;只有用心去感动心、用情去契合情,让两颗心相互融合、两段情互相印证,千载而下或远在天涯,历历如在目前,仿佛就是为了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而造设。
歧义或不确指可以说是朦胧诗的第三特征,同时也是它独有的最显著的特征——不是不明白,是不能全部明白;好像是这样,好像又是那样;或者作者未必有这个意思,但读者未必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朦胧、模糊隐约而具有强大的概括力——感受到了其中的美,但说不出美的所在;感觉到了其中的妙,但找不到妙的踪迹;或者知道有来由,却不知道来自何处;知道有去处,却不知道要去向何方……总之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此时契合我心,彼时我心契合;此处如身临其境,彼处又如影相随……结合到具体的事物上面,适用的范围很广,有时候意思完全不一样,但并不影响它贴切传神的准确的表达和概括功能。
例如《你的样子》:
说得斩钉截铁的
那些动听的话
你只是偷偷地撇了撇嘴
你不信承诺已经很久了
描得美仑美奂的
那些动人景象
你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不信奇迹已经很久了
当一双暖暖的手
悄然中握住你
你不由轻轻地叹了口气
原以为孤寂宿命难改了
当那荒漠的土地
慢慢透出了绿
我看见你终于微微一笑
为这个我已等待很久了
“斩钉截铁的动听的话”并不等于承诺,“美轮美奂的动人景象”总是跟人们毫不相干,这几乎演变演化成了生活的基本常识。“被生活的荆棘刺痛了的人和被尘世的风沙腐蚀了的心”,要怎么做呢!“偷偷地撇撇嘴,默默地摇摇头”也许是一个尚存本性又不失明智的人唯一的最后的对于人生的怀念吧。然后,他转身,像《幻灭》里的吕西安一样,爬上最高的楼塔,向着芸芸众生,气概非凡地说“我来了”,把人性狠狠地踩在脚下。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堡,每颗心都是城堡的国王。”外部环境的恶劣恶化,“国王”所能做的,就是戴上面具并把“城堡”裹得更严实,用伤害自己的办法来避免更大的伤害。“人生而自由。”伟大如卢梭,也不得不品尝“继而孤独”的滋味。
“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打开了。”用在某一个庞大的人群身上似乎并不合适(正如做的是工人的事却要叫做农民工一样,及封建主义或封建行为不能与时俱进一样),但用在某两个人的身上有时候却是很恰当的。一个人可以义无反顾地去寻找精神家园,但最好是先去寻求一个生活的家园作为出发的起点和返航的港湾——伊甸园的巧妙设计,一半和另一半,忠实的胸怀和可靠的胸怀,总是那么恰如其分,在最适当的时机给予彼此以最淡薄最深厚的相互支持。
给你“承诺”,给你“奇迹”,给你“一双暖暖的手”,你原以为的宿命,不一定全是“孤寂”。造化弄人,“这世界原来并不是荒漠,甚至对我也未尝例外。”你终于笑了。“小小阴谋家”的我笑在你的笑后面,笑得最是甜蜜也最深沉。
立意高妙、叙述在意料之外是本篇的特色。
美中不足:“悄然中握住你”这句只有两个音步,属于出格诗行(其余对应诗行均为三个音步)。“描得美轮美奂的”应该做“描绘得(画得)美轮美奂的”吧,减掉一个字破坏了词语的完整。
例如《草原》:
我有
很多的孤独
因此我需要有一个地方
放牧我的孤独
我有
很少的幸福
因此我需要有一个地方
播种我的幸福
2009-12-26
“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谁能理解他的孤独与忧伤,谁比他更明白幸福生活的缘由和含义。
12月26日,是他的诞辰纪念日,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这首诗写于这一天,让我又想起了他。
回到文本上来。为了放牧孤独,有人建造了宫殿城堡,有人建造了思想的王国;为了播种幸福,有人进行了剥削掠夺,有人用心点亮了烛光。于作者,放牧孤独的地方,是用文字精心编织的海园;播种幸福的地方,是心魂在尘世的安放处。如此,心有所寄,孤独多又有何惧,孤独是可以在自由的王国里放牧的,因而可以减少;如此,心有所爱,幸福少又有何忧,幸福是可以在烛光的照耀下播种的,因而可以增多。
从海园可以知道,作者对草原是钟情深情的。草原的天蓝是大海映照的颜色,草原的静谧是来自于心灵的宁静;草原的风是和风,草原的云是生活的情趣;草原的草长满了思念,草原的花采撷不尽。
可能,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与作者的草原(海园)类似吧。
在格律体新诗的三个类别中,参差体有其弊端。参差体把对称的自由体新诗也包含了进来,按照这种归类方法,几乎是把对称当做了唯一的新诗格律,这是不很准确的。
我倾向于基准诗节的要求为:以整齐式为主体,一半的诗行或个别的诗行音步数允许有差别(从凤舞的诗篇里,我没有找到合适的例子;《你的样子》一篇差似,音步数为三三四四(有一个诗行出格);其它格式以四个诗行为一节为例,音步数大致情况为——XYXY、XXYY、XYYX、XXXY(Y可以在如何一行并小于X))。
习惯于以自由体为基准诗节的写作者,他的自由体新诗必须要写得相当出色才好——因为这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之上附加的素养,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规定——除了对称产生的美感外,在其它的任何方面,它都不可能比自由诗做得更好——实际上,相当多的可以说是大部分的作品,形式上是对称的,内容往往也仅仅是对比的甚至是相同的,跟对联差不多,但没有对联一般不超过两联的好处——写整齐式,写得不好,还可以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写参差式,如写得不好,就会沦为“画虎不成反类狗”了。
(三)凤舞的复合式格律体新诗
在整齐式和参差式格律体新诗的基础之上,由两种及以上对称方式的基准诗节组织成篇,称为复合式格律体新诗(简称复合体)。
例如《向日葵》(二重复合式):
假如我们
有一间小小木屋
在青青山坡下
假如屋前
有一片小小园圃
我会种满葵花
当时节来到盛夏
满园金黄
灿若明媚笑脸
我们且去赏花
我也是一株葵花
笑意盈盈
追着你的身影
把头转个不停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凡事没有定式,写作也不例外。于诗歌这种文体,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本篇可以作为它的例证。
狄金森说:“给我一株苜蓿,一只蜜蜂,再加上想象,就可以营造出一片草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作者:一间木屋,一株葵花,再加上想象,就可以构建出美好的生活。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首诗可以作为这句话的证据。起好了开头,一步步下去就是,跟着物我统一的意象就出来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就出来了,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就出来了——在青青山坡下的小小木屋前的小小园圃里,“我也是一株葵花,笑意盈盈,追着你的身影,把头转个不停。”确实,写诗是没有什么技巧的,要有,也不过是熟练程度不同而已,个人的喜好情趣不同而已,世道的偏狭奇正不同而已。
从世道的偏狭奇正来说,我认为:小说、散文、诗歌、新闻报道、请功行赏等有关文字的工作,可以整体堕落,不可能一枝独秀——(唐诗可以佐证;《红楼梦》的流传市井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某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它方面必定相差不远;如果某一方面堕落,其它方面也必定处在堕落的边缘,妄想单兵突进是徒劳的,彼此非议、视对方为无物是可笑的。由此想起它们之间关起门来自顾自的热闹喧哗,笑意盈盈,不免也要笑一笑。
这一声笑,不自在。好在有作者的《向日葵》,让我知道,于无声处的力量最是纯正无邪,如明媚的笑脸,在夏天开满金黄色的小园。
小说以虚构故事为主要手段,其实诗歌的虚拟语态也是非常好的表现手法,比如这首诗歌——用“假如”假设,用假想的情感表达内心的向往——它的一个好处在于可以用普通的情感或独特的体验来更好地沟通交流,写作者的回旋余地很大;另一个好处是不必承担因言获咎的后果——古人已经告诉我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这个办法,还可以不用说,只是打个比方。
这一首诗,我的感受是:巧义配上了巧妙的语言,新意找到了新颖的形象,加上明亮的色彩、生动活泼的场景,表达表现堪称完美。
在格律体新诗的三个类别中,复合体有其难处。写诗要慎重对待,但在形式上也不能刻意强求。写出来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除非另行构思,最好不要有太多的整饰。至于归类,能归到哪儿算哪儿,或者不归类也罢——一诗一式、干脆的自由诗也不是不可以——这也是格律体新诗的包容性和宽容性的心怀所在,是它的丰富性和无限可操作性的秉性所在。
一首具体的诗,写到了复合式这个样子,其实已经跟自由诗没有太大的差别。有的话,只是复合式的结构较为复杂——这是自我设置的障碍,需要匠心独运、分兵把守,既要考虑到内容的有机结合,还要照顾好形式上的整齐合律。
个人认为,这样形式的诗可以尝试,但不宜提倡。知道其中的难处,知难而进,是探索者的勇气表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现实点儿是因为还有更大的根本的目的。
格律体新诗默默前行。自有新诗以来,潮流所致,自由诗一直是新诗的主要形式。伴随着新诗的诞生,就有人开始着手新诗格律的思考和建设,但同新诗的自由化一样,都没有能够取得文本上和语言方面的成功。这一路上,自由诗倾注了人们的厚望,格律化在夹缝中求生存——许多人反对新诗的格律化,理由似乎也很充分,以为新诗的格律是旧瓶装新酒,是走回头路。这一路上,磕磕碰碰地走来,走过百年,自由诗或者说包括格律体的新诗,辜负了人们的期望。
一些爱之深责之切的人,重新提出新诗的格律化,也是恨铁不成钢的切切之情。
作为一个探索实践的途径,致力于新诗格律建设的人固然要细心呵护、尽力而为,反对新诗格律化的人也要宽容地看待对待——这都是诗歌本身所应具备的胸怀,二者都要懂得学会聆听,用虚怀若谷的胸襟,兼收并蓄,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营养,为新诗所用。
杨德豫先生翻译的《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就堪称译诗典范。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凤舞的诗歌,以及其它被遗忘遗漏的优秀的诗歌,给我们的是愉悦是感动是震撼,是榜样,而我们“不是缺少诗歌,而是缺少发现”——正像大可不必灰心的作者只管用心去创作优美的新诗作品一样,大可不必灰心的读者只要留心,优美的诗句在等着我们去发现。一路上有你的真诚守护,一路上有你的殷殷目光,这一片园地,并不算太荒凉。
六、凤舞的诗观和诗歌批评
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总会有一些独特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对于缺少具体标杆和范文的新诗,这些体会和见解就更有交流的必要。
在《读微斋先生<枫韵集>有感》一文中,凤舞说:“创作者最不该做的就是用艰深的语言去考量读者的耐心,或者用粗糙的语言去败坏读者的胃口。”这句话应是凤舞牢记于心的箴言,这句话也可以作为任何一个写作者的座右铭。
在《关于诗歌一些零散的想法》一文中,凤舞较多地谈到了“关于什么是诗”的问题。
“诗歌应该有其固有的形式……对新诗而言,它应该是分行排列的;它既使不是严格押韵的,其语句也应该有内在的音乐的节奏,方便于朗读吟咏。”
“诗歌是一定要有经过判断的情感藏蓄其中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都应该是美好的,健康的,向上的。”
“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经过提炼的,新的,美的。而所谓的新和美,就是要生动,要鲜明,要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
“我们读诗,读到了一些优美的词句,读到了和谐的韵律,这只是低层次的审美愉悦;我们再读,读到了充沛的,真挚美好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感动了自己,这审美的愉悦就深了一层;我们再读,作者所表现的内容,包括他的表现形式引发了我们的思索,让我们联想到其他的文艺作品或人生经历,让我们久久回味,印象深刻。这就是好诗了。而那些还能感染人,鼓舞人,陶冶人的就是诗中的精品。”
“我喜欢朴实自然流畅的书写方式。直抒胸臆也好,含蓄内敛也好,第一要准确,然后才求新巧。尽量追求优美,而首先必得真实。毕竟对写作者来讲,诗歌首先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心灵的展示。”
在《关于诗意》一文中,凤舞对“读散文的审美期待,是期待它的叙述在我们意料之中,我们读诗的审美期待,是期待它的叙述在我们意料之外”这一话推崇备至,是一个评论家说的(可以让诗歌写作者服膺的评论家不多见)。“诗意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新鲜的。”“诗作者必须将自己的种种感受加以提炼,使其成为独有,但又能够与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相通。”“炼字炼意。炼意为诗意的本身,炼字为诗意的体现。”
关于交流与批评,凤舞在谈到兼收并蓄时说,“非经批评不能办到”。我认为,“非经批评不能办到”适用于新诗的任何方面——没有批评,就不可能提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同时,批评也不是否定,而是希望更完美,在批评中得出的肯定,在肯定时允许有批评,这对于新诗的前途,犹如方向盘与油门,有如催化剂。
还有对待批评的态度,凤舞说:“一是欢迎批评胜过赞美,像古人所说的‘闻过则喜’,二是对批评本身也应持着批评的态度去看,不能够人家说什么都唯唯称是。骄傲自负固然是要不得,假作谦虚的姿态更是毫无价值。既要从善如流,又要择善固执。”(《东方诗风》纸刊第三期《我们应该做到的》)
七 凤凰的理想,及之上的思想自由的王国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于杳冥之上。”在诗歌的王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凤舞曾经应该有过这样的雄心,现在还有没有,我想只是收敛了彩光的羽翼吧。
在凤凰的理想之上,在宋玉的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思想自由的王国,还有一个屈原的理想在等待着我们。不管我们情愿与否,路虽然有许多条,终点或交汇点却只有一个;或许我们的理想更为远大,就让这个交汇点作为我们将来的支点或起点吧。就像凤舞所说:
“据说,凤凰这种鸟,生在日出的东方。出生之后就在天空飞翔,给到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都能带来祥瑞。只是,它的舞蹈不是为了卖门票供人观赏,它的歌也从来只是为自己而唱,尤其是在火焰中。”“在通向光明的路上,总有人前仆后继地走着。有声息相闻,彼此都不孤独。”(《当我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