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江秋水 于 2014-1-3 11:38 编辑
——新西兰散记
有必要跟朋友们谈谈爱了。不想讲大道理,只告诉大家发生在身边的几件真实的小事。按时间先后讲给你听吧。
“请问,需要帮助么?”
初到异国他乡,第一要紧的事就是熟悉住处周围环境。所以周末就会约上三两个同学一起到附近转转:赏景,拍照。 我们学习生活的城市叫汉密尔顿(Hamilton),是新西兰第四大城。新西兰第四大有多大呢?差不多中国一个中等县城吧。城市面积比一个县城大,人口却没有一个县城多。国外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每一户门前都是大的马路,车可以直接开进自家院里,而且很少有直线街道。所以即使步行,初来者出行也要带一张地图。先从地图上找好要去的目的地,再从图上比较出较近的路线,标注出每个要经过或拐弯的路口;然后才带着地图出发。这是基本常识,希望大家出国后一定这么做,否则迷路是经常的事情。尤其不认识本地文字,又不懂本地语言时。当然,即使这样做了,有时一不小心还是会迷路的。
迷路的事是很平常的。不过不用太担心。一旦你在某个路口迷了路,肯定会有人走过来主动跟你打招呼。然后真诚地问:“请问,需要帮助么(当然是当地语言)?”如果你说出一个地址,他会很高兴指给你怎么走,而且仔细到每一条街道走多久,到第几个路口,往哪边拐。如果看出你没听明白,他一定会补充说:“对不起。可能我没说清楚。”然后再给你更仔细地说一遍。即使你根本不懂他的语言也不用怕。如果觉得你怎么都听不懂,他就干脆说:“那么好吧,我带你去。”然后会一直把你送达你指定的地点——当然这是指距离不太远的情况下。如果太远,他会建议你坐公交车并把你送到公交站。如果没有公交车的路段,他会建议你“在路边拦个车吧”。然后示范给你怎么拦车:站在路边,把拇指伸出来。很快就会有车在你面前停下。司机从车窗探出头来问同样意思的话:“请问,我怎么帮助你?”你只要告诉他到哪里,他就会开车把你送达目的地。你只要下车后说一声“谢谢”就行了。不用知道他是谁。
这是我们刚来时最常遇到的事情。即使有时候你没迷路,而只是在某个路口稍微踌躇一会,也会得到同样的礼遇。这样的相遇是美好的,给背井离乡者温暖的感觉。
谁家门口的水果袋?
在住处周围转悠的时候,你会经常看到时不时谁家门口就会有一些摆放整齐的水果袋。在袋子旁边,竖一个简单的牌子,上面写着:“请与我分享”、“这是自家园子里的”或者“这是免费的”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时候你也不用客气,拿一袋走就是了。如果是你最爱,多拿几袋也无所谓。总之,这些放在这里包装整齐的水果就是送给路人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家种在院子里(多是后院),因为太多自己吃不完的缘故。
新西兰的居民住房大部分都是一套房子加一个小院,一般在600——800平米之间。房子多居院子的中间稍靠马路这边一点(为了经济车道)。每个小院通常被分成前院后院。新西兰人爱美。因为日子悠闲,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小院打扮得漂亮且各具特色。一般前院以干净整齐的草坪为主。草坪一般两个周割一次,自家都有家用小型割草机。周末的时候经常会听见谁家割草的声音。草坪周围不高的篱笆墙下侍弄着各种各样的花。间或也点缀几棵造型独特的长青科树如松柏,或者几棵冬天或早春开花的树,茶花是最普遍且品种繁多的,各种玉兰也很常见。有一个小篱笆门通到后院。后院可就丰富多彩了。最向阳的地方会有一个晾衣架。草地上种了各种果树。由于四季气候宜人,小院常年都果实累累,随每一个季节成熟着不同品种的水果。初夏最早熟的是枇杷。紧接着依次是各种李子,杏儿,和桃子。初秋第一个熟的是葡萄,继而是斐济果,苹果、梨等。最热闹的要算冬季,成熟的品种非常多,像桔子、橙子、柚子、柠檬,到处都是。而且熟在树上的时间很长。经常会有去年的水果还零星挂在枝上,今年的已经大量成熟了,甚至下一年的也在开花成果。我把他们叫做三世同堂。
所以,经常看到谁家门口路边有几袋水果再平常不过了。更重要的是,你随便拿,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
但偶尔也有这样的景色:一袋袋水果旁边另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放个小盒子,盒子旁边写个小牌:2块/袋或1块/袋等。这时候你就不能随便拿了。因为这不是免费的了。但不会有人站那收钱。你自己拿一袋然后主动丢一个硬币进盒子就可以了。如果你不丢也不会有人在意你,更没人监督你。但从来都没有人不丢的。
买菜这种小事情。
买菜其实是一件最能体现一个人心理行为的事情。
新西兰各大学和国内是不同的。学校一般不提供住宿。即使有很少的公寓,也比较贵,且被当地学生提前订了去,因为他们有政府补贴。一般国际留学生刚出来时多是被学校预先安排在洋人家里(如果你在这边没有熟人的话)。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并尽快适应语言着想的。这种是最贵的,但你会感觉和自己家里一样,因为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是主人的责任。他们会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待你,而且每天必须至少一个小时的语言交流,很多留学生的口语都是从这里练出来的。学校帮签的住房协议一般为期4个周。之后,你就可以搬出来在大学附近自己租房住。当然,如果愿意,你仍可以继续住下去,自己跟房东商定。自己租房住才是真正生活的开始,一切完全要自理自律。因为通常你会和别人一起住在一套房子里,公共地方要保持干净整洁是必需的,厕所、厨房用完一定要及时清理。这些都会很快形成习惯。另外,除了平时的清洁,买菜就成了每个周末必需的工作。没有车会很不方便。大学一般不在市中心,而超市往往正好相反。所以大学和城之间的房租往往比别处贵。购物通常一周一次,所以租的房子里一定要有冰箱。这是生活常识,帮你迅速适应留学生活的必备。
现在说正题。每次买菜对每个从中国过来的留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出血。因为你是以挣人民币的方式来消费新元的。而人民币与新元的平均汇率是5:1,就是5元人民币相当于1新元。再加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的工资低的往往禁不起折算。所以,每买一样东西,你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头脑里先进行一番汇率兑换,而后决定买还是不买。比如,大白菜标价一棵$4.99,而你脑子里马上出现的是五五二十五。想完,你还会买么?但有一些必需品,就是换算完再心疼你也得买。那你买的时候一定会像买金饰一样精挑细选的。由于多是按个卖,同样价钱你一定会挑大一些的,长得顺眼一点的,而且一定要看上去最新鲜的(尽管超市东西都是新鲜的)。久而久之,精挑细选就成了大陆人的购物习惯。就算你移民了,住了很久,早已因为挣了纽币而不去进行物价货币兑换了,但精挑细选的习惯会被当成一种品质永久保留下来,而从来不去想这样做对不对或好不好,尽管大部分洋人都不会这么做。先来先得,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经常会把我们和别人的不同看成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分好坏对错顽固地保留着,甚至有时候会对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出不屑,比如我们潜意识里会把大部分洋人买东西不懂得挑或只取自己所需的量看成是没经济头脑。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有一次购物触动了我。那是在一次买蘑菇的时候。我以我对蘑菇质量好坏的专业认证本领(国内时我弟弟曾种过蘑菇),在蘑菇摊位前精挑细选着。把自己认为合格的装进我的袋子,不合格的放在一边。这时一个西装革履,气质不凡的洋人也走到蘑菇摊位前,专门把我挑剩的蘑菇装进他自己的购物袋子里。因为感觉不俗,所以就抬眼不解地多看了他一眼,正遇着他英俊温暖的笑脸。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突然不好意思起来,顿时满脸涨得通红。那分明是宽容与爱的微笑。我急忙拿着自己质量上乘的蘑菇逃开,留他在那里收拾我摆的残局。我开始为这件事不安,为这件事重新审视自己了。这种自以为天经地义的精挑细选是我们文化里的东西么?把好的自己拿走,不好的留给别人,这分明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那个洋人不会这么做,大部分洋人都不怎么做,因为他们是想着把好的留给别人。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这么朴素的一种爱,被我只当成一种文化忽略且嘲笑了许多年。这不是罪么?还一直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爱。如此狭隘丑陋的自己!从此,我在购物时再没有精挑细选过。尽管偶尔仍会稍微迟疑一下,但最终还是很快把换一个的念头强行消除掉。把好一点的留给别人吧,如果我们心中真的有爱!爱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却又是多么的难。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邮差。
因为普通,这里我就不提他的名字了。其实大部分邮差都做的很好,只是他做得更好而已。
一个朋友给我分享的故事。有一次,朋友要回国,就在自己的信箱上贴一个“暂时拒绝各类广告”的纸条。邮差因此敲开他的门。下面是他们的一段简单对白。
差: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你是要外出一段时间么?
友:要回中国住些日子。有什么问题么?
差:你一贴出暂时不接受广告的声明,我马上就想到你可能要外出了。
友:你真是有心人。(笑笑)
差:其他人也会想到。比如:贼。(半开玩笑)
友:那我马上去把它扯下来。谢谢提醒。
差:你可以换一种说法:把暂时去掉。“不接受各类广告”。很多人不接受广告的,就算不出门。这样不会有人怀疑你不在家,也不会因你不在而让广告塞满你的信箱。否则你信箱一满,人们还是知道你长时间没在家了。等你回来后需要广告时,你再撕掉纸条好了。
友:好主意。非常感谢!我马上去把它换掉。
差:还有,我见你每天都有不少信件。你若不在家,即使没有广告,信箱也会很快满的。这样吧,你不在的时候我先替你收着信件,等看到你信箱上那个纸条没了,知道你回来了,再一并给你送来怎么样?
友:不必了,那样太麻烦了。等信箱满了,你就放在我阳台上的一角好了(这里的院子都是不需要大门的。邮差和查水电表的可以随时出入)。
差:这样也好。我会为你做好的。请放心好了。
一些天之后,朋友回来,发现阳台上进门处的一块皮垫不见了。有点紧张,难道真有人进过我的家门?各处找找。结果在阳台的拐角处,看见这个皮垫鼓鼓囊囊地盖着一堆东西。掀开一看,全是信件,周围还随意摆了几盆花(因为气候适宜,花也不用人照顾)。朋友当时眼睛就湿润了。急忙去把信箱上那个纸条撕掉。第二天,邮差果然来敲门,解释为什么要把信件都盖住。朋友早准备了一盒绿茶准备送给他,但他说什么也没有收下。临走,留下一句话:“相信如果你是我,也会这样做的。”朋友怔怔地站在那里,心里充满愧疚。自己会这样做么?自己会想到这样去做么?如果自己会这么做,还会如此感激涕零么?
邮差的薪水在新西兰是很低的,但他留下的那句话是份量很重的,至今在朋友和我的心里深深烙印着。当我们要为一件事对别人表示感谢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坚信:遇到这样的事,也一定会这样去做呢?(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