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分享]中国作协机关刊物来信

万老师: 您好! 您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拟在下期或下下期发表,但是文章中有一个地方我需要和您落实:“东方诗风”的六字口号:东方 协和 真情 没有错误吧,因为我在看完该文后也登陆了一下这个论坛,没有看到这条,所以跟您确认一下,谢谢最后希望您能给我们发一张您的近照和个人的简介,谢谢 张焱

(注)对此已经作了回答.所指文章即<诗酒自娱的一年>的改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20:12:51编辑过]

不仅仅是“自娱”

万龙生

2003年3月,我离开重庆日报的工作岗位退休后,就开始学电脑。最初,为了练习打字,就上网聊天。再往后,又经人指点,进入一些论坛厮混。取网名可渭煞费苦心,几经变动,最后才确定下来,就叫“诗酒自娱”。这是有缘由的。

我从1957年6月起,就在《星星》诗刊发表诗作了,那时还是中等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谁知好景不长,受反右斗争余波的影响,1958年,就在应该毕业的时候,被暗中划为“准右”,步入人生低谷,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达20年之久。全靠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使我得以挺过那灾难的年头。

几十年来,我耽读中国古典诗歌,新诗创作又深受闻一多、何其芳一派现代格律诗的影响,坚持不懈地研究和实践。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多年来,创作距现实政治的内容较远。所以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也无所作为,错过了诗歌繁荣的良机;后来诗坛风向骤变,我就更加无从适应了。于是我半路出家,改而从事文学评论,总算做出一点成绩,竟然混成了一个“评论家”,还当上了重庆市作协的评论委员会主任。退休以后,又担任了重庆市作协新办的《重庆文学》双月刊的副主编。

但是,我毕生最钟情的毕竟还是诗神,一直不甘寂寞,没有放弃我的最爱——现代格律诗,凭着惯性,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尽管在形式上,诗坛一直是自由诗的一统天下,似乎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前景,我也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那么,现在退休了,我就一仍其旧,继续自己的探索,不计成败,自得其乐吧。加之,我的嗜酒也算颇有名气,就叫“诗酒自娱”好了。我对这个网名非常满意。

我在一些诗歌论坛游逛,那些地方发表的作品都不对我的口味。后来偶尔发现了“古典新诗苑”,那里人气并不怎么兴旺,然而却走的是面对现实、继承传统的路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令我意外的是,那里有一位对现代格律诗很有研究的名不见经传的理论家孙逐明,发表了有关的长篇论文。我以极大的热情加入了这个论坛,积极发帖跟帖,受到注意和欢迎,后来还担任了特辟的“格律新诗”版块的“斑竹”。

同时,我还在“月光社区.五十也在线”和“忆石中文论坛.五十在线”这两个以中年人为主体的版块进出,贴出自己的作品。令我感到意外又兴奋的是,这里不少的朋友都喜欢我这种讲究节奏音韵,也不晦涩费解的诗作。一些人还想拜我为师呢。有趣的是,有一次,在“月光”还发生了一场关于诗的论争。起因是有人发帖称赞一位先锋派诗人,引起不少反对的意见。我不便参与,静观其发展,结果居然使那位先锋诗人绝尘而去。

我在这些论坛感受到与诗坛不同的气氛,了解到这些年来,诗歌之所以遭受冷遇,从高峰跌落到低谷,甚至引起了对其生存的疑虑,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是人们不爱诗,而是诗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漠视读者,导致了疏远与离弃。这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新诗必须继承和发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认识到闻一多、何其芳关于创建符合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与当代语言的新诗格律的主张和理论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从而恢复了一度丧失的信心。

而在“东方诗风”,由于与诗友们的交流、互动,更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在创作实践中,我觉得自己掌握新诗格律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尽管有许多人对于这种由几辈诗人经过创造性的努力,探索出的一套基本成型的节奏音韵规则视而不见,或者肆意抹杀,却已经是客观的存在。

去年7月,在炎热的合肥,“古典新诗苑”的近十位诗友欢聚一堂,共商论坛发展大计。在游览参观之余,决定把论坛改名为“东方诗风”,明确的提出了代表论坛方向的六字口号:东方,协和,真情,并且把发展格律体新诗作为论坛的鲜明特色和努力目标。这次聚会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出版一本本论坛格律体新诗的选集。经过后来的反复磋商,把这本诗选定名为《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

由于到年底已经积累了不少较好的作品,尤其是在如同宋词那样节与节对称的体式的探索上很有成效,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我从合肥归来,即开始着手诗集的编选。先是愿意入集的朋友自荐作品贴出,供大家评说;然后由我进行初选,再征求另外两位主编的意见,公布结果,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定下篇目。我们商定,为了起到推广作用,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学习,由孙逐明不惮其烦把每一首诗的音步划分都用圆点标示出来,并且根据他的理论给每一首诗的体式命名,有必要时,以题注的方式对有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解析。作品以作者为单元,每人的作品又以类别为次序排列。编定以后,又以AA制分摊经费,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后期我们请作者之一的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端诚担任责任编辑,他不但富于印书经验,而且非常敬业,对于保证质量,基本消灭差错,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提出的印成笺谱式页面的建议,在著名画家郑远彬先生无偿提供五幅国画底图后,得以圆满实现,使这本诗集的直观效果达到了人见人见赞的地步。

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先生对于此项工作热情支持,以《格律与现代》为题无偿命笔作序,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建立新诗格律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是同人们深受鼓舞。

去年12月,这本包括14位网络诗人的近300首诗作、和一篇数万字的理论著作,并且包含以格律体新诗翻译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的探索之作的,反映了我国当下创作、研究格律体新诗最新成果的诗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近来,来自各方面的好评,使我们深感欣慰。就在昨天,我收到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黄淮先生寄来的由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编辑的,吉林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萃》一书的校样,十分高兴到看到此书的序言已经把我们的诗选列为世纪之初新诗格律建设的重大成果。

有了这本书,不但使我感到2005年过得很充实,很快活,很有意义,没有虚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我把建立新诗格律的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过去,我总是觉得孤单无助,无依无靠,如今有了同志,有了战友,有那么多同龄的、年轻的朋友和我一起奋斗,精神焕发,力量倍增,再也不是处于“自娱”状态了。

去年,我还受聘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参加吕进教授的《新诗诗体重建》课题组、编委会,负责“格律体新诗”部分的编撰。现在,又我撰写《格律体新诗》部分已经完稿,对格律体新诗迄今为止在形式建设上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整个课题也已经结题,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如今,我仍然与“东方诗风”的诗友们一道,在创立新诗格律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感到,我们决定,今年年底,再捧出一本同样沉甸甸的《2006格律体新诗选》。从现有的作品来看,这是不成问题的。

我在想,“诗酒自娱”这个网名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改得了?

TOP

不仅仅是“自娱”

万龙生

2003年3月,我离开重庆日报的工作岗位退休后,就开始学电脑。最初,为了练习打字,就上网聊天。再往后,又经人指点,进入一些论坛厮混。取网名可渭煞费苦心,几经变动,最后才确定下来,就叫“诗酒自娱”。这是有缘由的。

我从1957年6月起,就在《星星》诗刊发表诗作了,那时还是中等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谁知好景不长,受反右斗争余波的影响,1958年,就在应该毕业的时候,被暗中划为“准右”,步入人生低谷,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达20年之久。全靠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使我得以挺过那灾难的年头。

几十年来,我耽读中国古典诗歌,新诗创作又深受闻一多、何其芳一派现代格律诗的影响,坚持不懈地研究和实践。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多年来,创作距现实政治的内容较远。所以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也无所作为,错过了诗歌繁荣的良机;后来诗坛风向骤变,我就更加无从适应了。于是我半路出家,改而从事文学评论,总算做出一点成绩,竟然混成了一个“评论家”,还当上了重庆市作协的评论委员会主任。退休以后,又担任了重庆市作协新办的《重庆文学》双月刊的副主编。

但是,我毕生最钟情的毕竟还是诗神,一直不甘寂寞,没有放弃我的最爱——现代格律诗,凭着惯性,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尽管在形式上,诗坛一直是自由诗的一统天下,似乎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前景,我也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那么,现在退休了,我就一仍其旧,继续自己的探索,不计成败,自得其乐吧。加之,我的嗜酒也算颇有名气,就叫“诗酒自娱”好了。我对这个网名非常满意。

我在一些诗歌论坛游逛,那些地方发表的作品都不对我的口味。后来偶尔发现了“古典新诗苑”,那里人气并不怎么兴旺,然而却走的是面对现实、继承传统的路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令我意外的是,那里有一位对现代格律诗很有研究的名不见经传的理论家孙逐明,发表了有关的长篇论文。我以极大的热情加入了这个论坛,积极发帖跟帖,受到注意和欢迎,后来还担任了特辟的“格律新诗”版块的“斑竹”。

同时,我还在“月光社区.五十也在线”和“忆石中文论坛.五十在线”这两个以中年人为主体的版块进出,贴出自己的作品。令我感到意外又兴奋的是,这里不少的朋友都喜欢我这种讲究节奏音韵,也不晦涩费解的诗作。一些人还想拜我为师呢。有趣的是,有一次,在“月光”还发生了一场关于诗的论争。起因是有人发帖称赞一位先锋派诗人,引起不少反对的意见。我不便参与,静观其发展,结果居然使那位先锋诗人绝尘而去。

我在这些论坛感受到与诗坛不同的气氛,了解到这些年来,诗歌之所以遭受冷遇,从高峰跌落到低谷,甚至引起了对其生存的疑虑,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是人们不爱诗,而是诗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漠视读者,导致了疏远与离弃。这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新诗必须继承和发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认识到闻一多、何其芳关于创建符合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与当代语言的新诗格律的主张和理论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从而恢复了一度丧失的信心。

而在“东方诗风”,由于与诗友们的交流、互动,更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在创作实践中,我觉得自己掌握新诗格律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尽管有许多人对于这种由几辈诗人经过创造性的努力,探索出的一套基本成型的节奏音韵规则视而不见,或者肆意抹杀,却已经是客观的存在。

去年7月,在炎热的合肥,“古典新诗苑”的近十位诗友欢聚一堂,共商论坛发展大计。在游览参观之余,决定把论坛改名为“东方诗风”,明确的提出了代表论坛方向的六字口号:东方,协和,真情,并且把发展格律体新诗作为论坛的鲜明特色和努力目标。这次聚会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出版一本本论坛格律体新诗的选集。经过后来的反复磋商,把这本诗选定名为《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

由于到年底已经积累了不少较好的作品,尤其是在如同宋词那样节与节对称的体式的探索上很有成效,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我从合肥归来,即开始着手诗集的编选。先是愿意入集的朋友自荐作品贴出,供大家评说;然后由我进行初选,再征求另外两位主编的意见,公布结果,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定下篇目。我们商定,为了起到推广作用,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学习,由孙逐明不惮其烦把每一首诗的音步划分都用圆点标示出来,并且根据他的理论给每一首诗的体式命名,有必要时,以题注的方式对有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解析。作品以作者为单元,每人的作品又以类别为次序排列。编定以后,又以AA制分摊经费,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后期我们请作者之一的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端诚担任责任编辑,他不但富于印书经验,而且非常敬业,对于保证质量,基本消灭差错,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提出的印成笺谱式页面的建议,在著名画家郑远彬先生无偿提供五幅国画底图后,得以圆满实现,使这本诗集的直观效果达到了人见人见赞的地步。

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先生对于此项工作热情支持,以《格律与现代》为题无偿命笔作序,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建立新诗格律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是同人们深受鼓舞。

去年12月,这本包括14位网络诗人的近300首诗作、和一篇数万字的理论著作,并且包含以格律体新诗翻译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的探索之作的,反映了我国当下创作、研究格律体新诗最新成果的诗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近来,来自各方面的好评,使我们深感欣慰。就在昨天,我收到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黄淮先生寄来的由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编辑的,吉林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萃》一书的校样,十分高兴到看到此书的序言已经把我们的诗选列为世纪之初新诗格律建设的重大成果。

有了这本书,不但使我感到2005年过得很充实,很快活,很有意义,没有虚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我把建立新诗格律的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过去,我总是觉得孤单无助,无依无靠,如今有了同志,有了战友,有那么多同龄的、年轻的朋友和我一起奋斗,精神焕发,力量倍增,再也不是处于“自娱”状态了。

去年,我还受聘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参加吕进教授的《新诗诗体重建》课题组、编委会,负责“格律体新诗”部分的编撰。现在,又我撰写《格律体新诗》部分已经完稿,对格律体新诗迄今为止在形式建设上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整个课题也已经结题,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如今,我仍然与“东方诗风”的诗友们一道,在创立新诗格律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感到,我们决定,今年年底,再捧出一本同样沉甸甸的《2006格律体新诗选》。从现有的作品来看,这是不成问题的。

我在想,“诗酒自娱”这个网名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改得了?

TOP

写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娱",更重要的还是"娱人".

本文表达的不仅是作者本人,而且也是吾侪格律诗界同仁的一种精神.

诗朋相逢,以文会友,文中的"常务副会长"之类头衔大可删去.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真诗人,好酒量,真朋友,好文章,提一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http://blog.sina.com.cn/liushuiluohuachunquye

TOP

关于那六个字,越来越觉得不太显眼,不太好记,于是擅作主张,改了一改,未征求各位的意见,在此表示抱歉。若大家觉得不妥,改回去就是。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http://blog.sina.com.cn/liushuiluohuachunquy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