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音樂五音與漢語四聲-詩詞平仄律與音樂初探之二

音樂五音與漢語四聲

詩詞平仄律與音樂初探之二

我的《詩詞平仄律與音樂初探》在《詩歌音樂》網上張貼之後,中國《東方詩風》網孫逐明先生回應說:

「先生通過音樂曲調和漢語聲調的比較研究詩歌格律的本質特徵,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值得大力肯定。「我也在《青澀的新詩時代》和《新詩格律概論》裏做過類似的研究,在聲律漫談裏也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也用五線譜做過比較。「一點參考意見:把聲調取物理平均值的做法是有待商議的。

孫先生關於「把聲調取物理平均值的做法是有待商議的」說法,不無道理。實際上,我自己也以為這種平均值的方法,雖然是一種物理上常用的「近似」的方法,是比較粗糙的方法;雖然實際上,古人的「平」「仄」歸類,也是一種「近似」法。不過實踐證明,平仄律是古人很有實用價值的創造,是古代中國詩人的一項偉大創造。

朱光潛教授說「中國向來只有詩話而無詩學」,說中國人的詩話「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方法」。這話很值得磋商(見朱光潛《詩論》《抗戰版序》)。中國古人的詩話是不是詩學他們的詩學實踐與詩歌創作科學不科學?不應該輕易地否定,而是值得我們虛心地去研究和認識,並且加以繼承和發揚。

吳湘洲的《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裏引用李清照﹙1084-1151﹚在《詞論》中的一段說:「樂府聲詩並著,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為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該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今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又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對照李清照的原文,上面「本押平聲韻」句,是「本押仄聲韻」之誤。

我查了《唐宋詞選》裏面的兩首詞,都是押仄聲韻:例如宋祁﹙998-1061﹚的《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穀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其中的韻腳棹﹙入51﹚、鬧﹙入﹚、笑﹙入﹚、照﹙入﹚,皆為仄韻。李清照以為如果押上聲才協音律。宋祁這首詞,按李清照的意見,是不協音律,「不可歌矣」。

這顯然是非常苛刻的要求。

另一首劉克莊﹙1187-1269﹚的《玉樓春》如下: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

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其中的韻腳寄﹙入﹚、寐﹙入﹚、事﹙入﹚、淚﹙入﹚,都不符合李清照的要求。

李清照的標準,對於只熟悉、只懂得平仄律的文人如蘇東坡等,顯然是過高了。不過,卻說明瞭李清照是真正懂得音律的;而所謂的平仄律,其實並不完全符合音律的要求。不過她以為不協音律的詞「不可歌」的說法,似乎也未必盡然。

明朝王驥德在《曲論》中說:「今之平仄,韻書所謂四聲也。自沈約<類譜>作而始有平仄。」「七音一呼而聚,四聲不召自來,言相通也。」「曲有宜於平者,而平有陰、陽;有宜於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則曰拗嗓。蓋平聲聲尚含蓄,上聲促而未舒,去聲往而不返,入聲則逼側而調不得自轉矣。故均一仄也,上自為上,去自為去,獨入聲可出入互用。」

按照王驥德「入聲可出入互用」這一說法,上面宋祁與劉克莊的兩首詞的韻腳為「入」韻沒有錯,似乎糾正了李清照「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的說法?

關於1235)羽(6),唐初元兢<詩髓腦。調聲>曰:「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即:對應1對應2對應3對應5,羽對應6,如下表:

a

古音樂五音

b

對應現代曲譜

1

2

3

5

6

c

漢語四聲(注)

d

漢語四聲音調

51

35

55

55

214

(注:四声与五音的搭配,这在古诗词與音樂的結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古人说法并不一致。这里只是一个例子。为什么古人说法不一?这是值得研究的。希望有心者都来思考。)

上表說明:

a : 現代音樂有7個音調;中國古音樂則有5個音調及五音。角徵宮商羽是中國古音樂的音調標記,相當於現代音樂的ABCDEFG諸調

《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滯之音矣。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明於天地然後興禮樂也。」

(不過,現代的研究發現,一些中國的古音樂其實也有7個音調甚至9個音調者,這類似現代音樂其實也不止上述7個音調。這已經超出本論題的討論範圍,且按下不表。)

b: 相當現代音樂簡譜的do(1)re(2)mi(3)so(5)la(6);中國古音樂只有五個音調。

c: 古人將語言的發聲與音樂聯繫起來研究,是很科學的。
   

d: 現代漢語學公認的漢語語音音調。這應該是對北方人說話時發音音調的分析研究歸納出來的。不過,人類在唱歌時的發音,與說話(話語)的發音不同,如果完全套用話語發音來研究歌唱發音,難免會「離譜」。古人從音樂的角度去研究平上去入,比現代詩學家如朱光潛教授的從說話語言去研究詩歌的音律,更加科學。

將漢語四聲與音樂五音或七音對比、歸類,其實是詩學研究與實踐領域裏,一種科學的方法。

當前,中國的詩歌界以及聲樂界,由於過分西化以及對中國傳統音律學研究的缺失,存在著兩種值得關注的傾向。

一是置音樂與音律、語言的四聲以不顧。一方面是作詞者胡亂寫歌詞,作歌詞,完全不理音律,說「任何文字都可以入樂」;另一方面是作曲者隨心作音樂,不管文字的發聲,不求語言的效果,只求音樂旋律的美。結果出現上文《詩詞平仄律與音樂初探》舉例的《你是燈塔》變成「你是等他」的情形。這樣的實例在流行歌曲與現代「美聲」歌曲裏非常普遍:例如「難為情」變成「難為清」,「興﹙平﹚旺﹙入51﹚」變成「興﹙平﹚亡﹙上35﹚」,「強(上)劫(上)」變成「槍(平)劫(上)」,等等。

圖解:「你是燈塔」唱成「你是等他」。

一種是脫離音樂談文字的「音樂性」、詩歌的「音樂性」;脫離音樂研究詩歌的「音律」,企圖創造沒有音樂的新格律詩。

當然,有更多的中文流行歌曲是符合中國音律的(中國歌曲與西洋歌曲不同。西洋語言裏沒有漢語四聲這樣的特點)。例如香港作曲家兼詞人黃霑的作品。

黃霑「滔滔兩岸潮」句,滄(平)海(去)笑(入),滔(平)滔(平)兩(上)岸(入)潮(上);有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黃霑先生的這句唱詞與音律配合得相當完美,以致不必看過歌詞,人們也可以很容易聽清楚歌詞內容。

另一類符合中國語言音律的歌曲,是中國的民歌、民謠。

後兩類作品,正是中國詩學界應該研究的,以便從中總結、歸納出現代中國詩歌的音律理論。

2007-12-26初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3:59:12编辑过]

由于我在张贴图片上有困难,本文所有插图均未能貼上.因此有兴趣的朋友,请移玉步至<诗歌音乐网>施教.网址为:

http://www.shitan.net/viewthread.php?tid=1792&extra=page%3D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3:53:21编辑过]

TOP

学习。

我对于平仄和音乐的关系,有过一些研究,散见我的一些论文。曾经有心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一直提不起兴致。以后再说吧。

TOP

恭祝大家新年幸福快樂!

謝謝!

祝孫先生及《東方世風》的朋友們新年快樂!

游子發自新西蘭(中國現在大約下午4點鐘,我們這裡則已經是晚上9點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