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讨论]当代诗界三支花

当代诗界三支花

当代诗坛不大景气,只有三支弱花苦撑门面。一支是格律诗,花凋香逝,情缘未了。另一支是白话诗,虽不风雅,却强生硬长。第三支尚在萌芽中,虽有人为之呐喊,但还未成气候。三支花都人气不旺,所以当代诗界冷冷清清。

关于格律诗词,人们对以下几点大概没有根本的分歧:

1、自《诗经》、《楚辞》至汉魏乐府、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诗歌几经变体。

2、从唐代中期至“五四”时期的一千多年间,中国诗的体裁一直是格律诗词独领风骚,没有发生过质变。

3、格律诗词是一种优秀的诗歌体裁,曾经辉煌过。

4、格律诗词难学难写,古代高手亦难免犯忌,甚至故为拗体。

5、格律诗词从唐至今逐渐衰落,衰而未亡,不绝如缕。

格律诗词的衰落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而“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促其衰落的外部原因。当时,胡适等倡导新诗运动,要用新诗(即白话诗)取代格律诗。

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取得成功,而用白话诗取代格律诗却失败了。白话文是由文言文发展而来的,白话文能更好的表述新时代的内容,所以,在胡适、鲁迅等文化先驱的大力倡导下,文言文让贤了。白话诗则不然。白话诗不是由中国的传统诗词发展而来,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胡适主要以西方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诗歌,使新诗与传统文化发生了彻底的断裂。两者之间不但没有传承关系,而且有一道天然的鸿沟。当时的新诗只是僵硬地模仿西方的诗歌,而在翻译和模仿过程中,又遗失了西方诗歌在自身语境中的优美韵律与节奏感。因此,新诗是食洋不化的产物,它一诞生就缺乏自然的美感,更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素质。这些新诗的风格、体式和语句结构,不适合汉语的表述习惯,不适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因此,不受多数中国人的欢迎。

由于白话诗没有继承和吸收传统诗词的精华,所以它取代近体诗的尝试水到而没有渠成。白话诗的出现,只是打破了格律诗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古洋并存的格局。这种“一园两景”各行其道的诗国景象,一直保持到现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诗,都没有理直气壮的理论,都没有艺盖群芳的作品,都没有举起大旗让作者和读者都聚其麾下的能力。

格律诗是中国的,但不是现代的;白话诗是现代的,但不是中国的。所以,当代中国人没有适合自己口味的诗。

白话诗虽不受欢迎,但有三条原因使其延绵不息。一是它独占天时,有“新”字作旗,在理论上,新总是比旧要占上风。二是它易学易写,创作自由,容易扩大诗人队伍。三是它与当代歌曲联姻,有存在的空间。白话诗和流行歌词是难兄难弟,文化素质高的青年人对它们越来越不屑一顾,它们迟早会进行吸纳传统文化的自我改造,以求新生。

格律诗词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重创,但没有被彻底挤夸。喜欢格律诗词的朋友常常打出“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不时吹起一股股复兴的小风。但,时代变了,给中国的传统诗词保留一块自留地是可以的,想使其东山再起是不切实际的。现在,文言文、繁体字仍有个别使用,几千年前的篆体字还有亮相的空间,何况近体诗。有格律功底的诸子写点近体,应该认为是自行其便、自得其乐的雅事。但曲高和寡,自己苦苦打磨的杰作,或许只能自我陶醉一番。

诗的优劣,自古不以格律作界定。“古体诗”多不讲格律,但传世精品很多。如杜甫的名句“路有冻死骨”,按声律是“仄仄仄仄仄”,但人们喜闻乐见,流传甚广。“近体诗”虽制定了格律,但那些违犯大忌作品,并不影响其成为名篇。如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的首联“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两句失对,且第二句犯孤平。再如,李白的杰作《夜静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三句失对。这些都说明,不讲格律的非律诗,或违犯戒律的律诗,都能成为好诗。由此可见,古人并没有把格律做为评诗标准。而现在的泥古者,却每每以格律评诗,并且将其做为第一标准,甚至做为唯一标准。政界的“顶峰论”早就被批倒了,但愿诗界不要出现“格律至上”的顶峰论。

格律诗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与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已不合拍,缺乏现在的时代性。白话文、简化字和普通话的推广,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使得:⑴一些汉字被精简,如:匹和疋统一为匹,它和牠统一为它;⑵产生了一些新汉字,如氦、胺、烃、砼、镑、泵、她、乒乓、噻唑、咖啡等等;⑶有些汉字的拼音或四声发生了变化;⑷有些英文缩写越来越多的与汉语混用,权威的书刊、文件及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如:三C技术、三A革命、B超、ABC武器、APEC会议、DNA鉴定、加入WTOGDP增长率、QQ号,等等。这些如何入韵,如何平仄,旧的韵书无法解决,新编韵书也是难善其事。旧诗常写品茶、饮酒、抚琴,但无法写喝咖啡、吃麦当劳、唱卡拉OK,旧诗善写农夫、牧童、皇妃,但无法写阿Q、三K党和本·拉登。格律诗词无法适应新汉字、外来语和英文缩写,也不适于普通话朗读。古人的律诗一经普通话注音会脱离原来的声律,有的连韵也不押了。如,“花开堪折直须折”,按古声律是“平平平仄仄平仄”,(属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律句,)按普通话朗读却是七个平声字,很沉闷。古人的诗词,今天读不出原味,是历史发展造成的,不怪古人,也不怪今人。如果现代人还用古声韵写诗,就要认真面对如何朗读的问题。如果允许用普通话读你的诗,那么你按平水韵粘对、拗救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如果让人们用古声韵读你的诗,是强人所难,因为现在多数人对古声韵不大精通,而且,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为古诗朗读网开一面,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

古代诗词,都是文人把玩之物,是上层社会的雅物。古代有文化的人很少,平民百姓不可能涉足诗词,所以那时无法强调诗词大众化的问题。现在不同了,现在有文化的人占多数,他们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各种诗作已从大雅之堂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由社会上层走向社会大众。在网络诗界尤其是如此。现在常来浏览网络诗坛的,不管是来贴诗还是来看诗,绝大多数是寻常百姓,属于“上层社会”配称诗人的,凤毛麟角。

大众看诗与“小众”不同,他们只讲总体印象,不去一字一句的细抠是否合律,是否有诗病。他们最要紧的是:能看懂就看,看不懂就翻片。你写得深沉、含蓄、典故多、意义广,但我不知所言何意,好像在为难我,那么,你自己朦胧深邃去吧,我没时间去揣摩。于是,看了不到一半便“拜拜”而不拜读了。他们拉拉滚动条或点点【下一页】,毫不犹豫地就与你的诗做了永别。如果你的诗能让人看下去,并与读者的思想产生碰撞,他就会说声好,如果碰出了火花,他就说很好,如果还有意味深长、韵味悠扬的优势,他就会反复读,甚至背下来。诗不但要言作者的心志,还要道出读者的心声,能和多数人的心产生共鸣。广大读者对一首好诗的赏识,主要是被它鲜活的语言、高尚的境界和美妙的意趣所折服,并不去理会它的“俗”或“雅”,更不以格律为评诗标准。

综上所述,诗词应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现在,格律诗和白话诗都不敢面对三性问题。格律派只讲传统性,白话派只讲时代性。

格律派只讲弘扬传统,而在面向大众、面向时代两个方面,彷徨、退守、漠视。他们想把古人的小圈圈套在今日地球上的,忘记了诗词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带上时代性和大众性。白话诗天生具有时代性,但它远离了传统性,丢失了大众性。本来,它有白话易懂的优势,可是后来,它故弄深沉,故意写得语朦朦、意朦朦,把原本不多的读者也丢了。缺乏传统性,是白话诗先天不足,缺乏大众性是其后天失误。

下面,重点谈谈第三支花。

现在,诗词的读者群体和作者数量大大增加了,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诗词刊物和各类诗词网站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适合大众口味的诗词作品寥寥无几。因为格律诗是古人的,白话诗是洋人的,唯独没有当代中国人的诗。因此,近年来,要求创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新诗的呼声越来越高。上个世纪出现的白话诗,是搞洋为中用,没有成功。这一次,应该搞古为今用,应以传统诗词为基础,仿而不泥,推陈出新,产生出能满足时代要求和群众要求的新体诗。简言之,新诗应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现在有不少人在为新体诗呐喊,更有不少人在大胆试作。这些初露头角的新诗代表着探索的方向,是当代诗界的第三支花。它的大概风貌是:

1、借鉴传统诗的风格。对律诗、绝句的篇幅、对仗、用典等形式,沿袭而不恪守。使用新韵, 不泥声律,不以律、绝标题。

2、借鉴传统词的风格。写长短句的新诗,模仿词的气势、风格和节奏感,不搬词谱,不标词牌,句数、字数按需而定,大致押韵。

3、借鉴当代民谣的风格。现在广为流行的民谣(即民风诗)多是对世道人情的提炼和升华,思人所共思,言人所未言,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有的语出惊人,辛辣幽默,有的诗出众手,屡经增色。对民风诗整理润色,或者吸纳民风格调进行创作,当是新诗之一径。

4、不用生涩的字词和冷僻的典故。试用少数民族语、舶来语、专业术语及外国语入诗。

新诗产生后,原汁原味的格律诗词仍将存在,就像繁体字和篆体字仍然存在一样,只不过它越来越会成为冷门艺术。

现在,为第三支花呐喊的人很多,以下是择录他们的部分论述,从中可以窥见众人绘制的大概蓝图。

梅梅子《浅说新古融合诗》:“新诗呼唤回归,回归大众,回归传统,回归现实……” “中国诗歌界新古诗融合的呼唤声越来越高。《诗刊》、《中华诗词》等,近几年都有一些报道。”

广西丁冬《新体诗词宜从民间吸取形式》:“首先,新体诗词应努力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其次,新体诗词应注意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养料和形式。……第三,新体诗词应努力把传统民歌和古典诗词融为一体。”

伏麟斋主人《论新古诗运动与中华诗词复兴》:“中华诗词或许将在新古诗运动中复兴,并在复兴运动中诞生出符合现代中国时代特色的新体中国诗来。这种诗体近乎词,类乎曲,但比词曲更自由、更洒脱,……”

寸草晨露《第三类——边缘或许是希望》:“使一些文友发出‘吟罢低眉无发处’感慨的,即第三类诗,象不象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外? 于是,我突发奇想:第三类——边缘或许是希望!”

李霞《诗歌自杀——二元思维》:“21世纪初,伴随着网络诗歌的兴盛,第三条道路诗歌写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主张并实践诗歌写作的多元化,为汉语诗歌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六柳先生《诗词的前途与改革》:“我们期待一种全新的、通俗的、符合现代要求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体诗词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炯《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我国古典诗歌……多从民歌升华、演变的。《诗经》的国风固采各国的民歌,楚辞中的《九歌》也何曾不深受楚地民歌的影响。汉魏乐府本多是民歌。六朝的民歌和唐代的竹枝词都给文人诗人以很大影响。宋词元曲也无不发端于民间。”

四川苏文聪《中国的古诗与我国诗歌传统初探》:“中国历代的诗、词、曲大都起源于民歌。”

梅梅子《浅说新古融合诗》:“这个问题在台湾早已显现出来,早已经有寄希望于民歌之说。”

中国诗歌会:该会是1932年成立的诗歌团体, 至力于诗歌的大众化。他们创办的刊物《新诗歌》上经常刊登采用民歌、民谣、小调、鼓词、儿歌形式创作的新诗,得到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的关心和支持。

毛泽东1957年《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体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

毛泽东1965年给陈毅的信:“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将来的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甘肃袁第锐《论“超唐迈宋”之说应该缓行》:“其一,须大力提倡有个性化、有时代性之诗词作品,……其二,诗词必须与时俱进,与时更新。……故今应创能容纳新事物,新词汇之新体,此乃势之所趋,……其三,必须大兴诗词评论之风。”

广东黎承坤《青出于蓝胜于蓝》:“近年提倡吸收外来语、口头语入诗,放宽诗韵,增加透明度等都属于变革内容,并且行之有效。”“我看,是否增加一个品种——自度曲。自度曲保持诗词的韵味,摆脱固定格律的束缚,可以自由发挥。”

四川田穗《当代诗词向中咸体转型的研究》:“所谓新格诗,句子长短,句数多少,篇幅大小,完全不拘;粘对、韵步不拘,什么‘孤平’、‘拗救’也不讲;只要语言明白平仄谐叶,节奏鲜明,畅口顺耳,富于诗意,浓于诗味就可。所谓新格词,绝无词牌、词谱限制,句子长短、多少随宜,阕数大小不论,只要有词的韵味,吟来有词的感觉。”

山西刘伯伦《拆除新旧高墙垒 共写当今格律诗》:“不再走复古和崇洋之路,共同携手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诗。”

吉林刘庆霖《浅谈我的“旧体新诗”》:“所谓‘旧体新诗’……核心就在‘新’字上。一是思维方法新;二是表现手法新;三是语言新。”

毛翰《论中锋》:“希望诗坛中锋能取传统与先锋两派之长,避其所短,既不僵化,也不西化,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流风格、主要流派。”

青天一鹤《诗坛现象小议》:“创新派是指那些不满足于传统的写作方式而想另起炉灶的人,……任何想把这支力量消灭的企图都注定是徒劳的。”

最后,为新诗的探索者献上两联:

继承古人挣脱格律羁绊

探索新诗鼓起时代风帆

仿而不泥

今瓶有古觞风貌情迷三江四海

新酒含陈酿余香意牵万户千家

摩登诗代

附:我的建议

建议有远见的网站和纸刊为第三支花开设专栏,把你们的诗坛和刊物办出时代特色。有一个主张三花齐放的小论坛:xhsci.unibbs.net 那里虽是一片空白,但值得热衷网站建设和热衷诗词创新的人士一顾。

2005年8月5日
新诗探索者的插花园地 xhsci.unibbs.net

四五先生力作,深受益,支持!!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很多问题都说得极好,学习与支持.

TOP

荡人心怀之论,切合痼疾之言! 古典十現代十民歌→结而成新诗,可否? 我唯一不同的意见是:五四以来的白话诗,虽大多不成功,但近百年无数有志者的写作探索,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也出现不少了佳作。应总结它们的经验并发扬光大之。这些作品,有人以新格律概之,前有闻一多及新月派,后有何其芳等,近期如本论坛诸君亦扛此大旗者。他们与第三支花,似近非近,我好希望大家能殊途同归,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一扫阴霾!

[em07]
知音少,弦断谁听?……

TOP

谢各位评点。霜林醉先生是那位。
新诗探索者的插花园地 xhsci.unibbs.net

TOP

问好四五先生.

所谓新格律体的提法欠妥. 格者,韵律之格式化也.古典格律,是限字限韵限四声(即所谓平仄),新体格律若非如此,就不能称为格律,只是韵律的一般要求而已,其实,只相当于古歌行.是新风体或新韵律体.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比较认同先生谈及的新体诗观点,记得前贴回复已提及,先生所提及的新体诗,应涵盖于现代格律新诗之中,这种诗体一直存在,并非需要新创。早年学诗曾这样练习较多,网络文学兴起后,在一些古典版、新诗版贴出后被讥为不古不今,唯有独自消遣罢了。现在它可能是一些小溪,将来可能汇成江河,共同汇聚中国诗歌的汪洋大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7 23:17:14编辑过]

欢迎光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www.gltxs.com

TOP

谢谢各位高见。
新诗探索者的插花园地 xhsci.unibbs.net

TOP

此论甚善!祝吾国诗坛第三枝花盛开!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谢谢微斋先生。
新诗探索者的插花园地 xhsci.unibbs.net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