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初说新古融合诗(作者:梅梅子)

我是从读者中来的,我敢说我是了解读者的,我是从读者的角度谈诗的。 去年以来,俺写了几首小诗都标明“新古融合诗”字样,在不同的网站都有网友提出疑问。为此,俺曾对“新古融合诗”说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下文〕。来到此网站,这里叫古风派新诗。这两种提法有不少相同的东西;还有的人叫古典美学新诗。为了同大家交流,把我的文章帖在下面〔此次少有修改〕。 一、时代呼唤新古融合诗。 1、 现代新诗有一种偏向:没有中国传统诗味,不适合多数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也就是人们说的,“泛诗非诗,背离中国,背离大众,背离现实,淡化诗歌的工具性”,让多数中国人不喜欢。这才是诗歌越来越惨淡内在的主要原因。 2、 古诗也有偏向:古典古语,多数人不知;平仄格律,多数人不会;限制严格,众多内容情感,难尽诗意;精品无数,实破不易。也存在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问题。 上述两种偏向,近一二十年来尤为突出。 社会上人们对各种媒体诗的回答,概括起来是: 多数诗不是诗:当散文读不如散文。还有,散文中几乎没有垃圾,诗歌中垃圾太多了。 多数诗没有诗味:不生动形象,不感动人,缺少激情。有的费九牛二虎之力搞了一点味出来,味道也不好。 多数诗没有多大的用处:除了想当先锋诗人,学这种诗在社会上只能玩,干什么几乎都用不上,连对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也几乎达不到。 多数诗读起来太费劲:难懂、晦涩、外味象征、空灵等等。除了诗歌迷,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大的劲头去读那玩艺。 上述几个多数,搞乱了诗,把好诗埋到垃圾里去了;这种诗控制了媒体,这就让多数人难以享受媒体诗,造成了诗歌离开了多数中国人,或者叫中国多数人没有诗。 3、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个问题早就摆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了。 台湾开放比大陆早, 这个问题在台湾早已显现出来,早已经有寄希望于民歌之说。我以为前些年席慕容诗的兴起就是这种社会呼唤的产物。 也早有人在搞新古诗。即格律诗词的篇、句式,用现代语言,写现代内容,放宽平仄对杖格律及严格的韵规。 4、 中国诗歌界新古诗融合的呼唤声越来越高。《诗刊》、《中华诗词》等,近几年都有一些报道。 汪国真诗的狂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朦胧诗越来越脱离大众,又强霸诗坛及媒体的一种反抗式的回应,它是无声地宣布极朦胧诗高热寿终。但是,朦胧诗的潜能很大,尽管被一些后来的诗派所拒斥,仍被另一些诗派继承。 在俺看来,适度朦胧是美,好;高度朦胧是晦涩,不好;完全拒绝,没必要;抱着极度朦胧不放,不应该。高度空灵无物之风,不叫极度朦胧,在人们中的效果也同极度朦胧相同,缺少广泛的人群基础。 5、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写传统中国新诗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还不成气候,各大网站及各种其它媒体,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人和诗。 二、新古融合,是一种诗歌形式与风格的倡导。 我这里说的新诗是指没了中国味的近于纯西诗:不但新思想,新事物,新内容,新方法,新艺术观点,白话化啊!就连语言,用典也撇掉中国,一律照搬西洋人的。 我这里所说的古诗,指只有比、赋、兴,一切都古,越古越好,也就是一股纯古以古为高傲的风气。   新古融合是对诗歌现实的一种倡导。调整中国的诗歌,要古就老的掉渣,满脸皱纹现状;要新就新得西洋诗的徒子徒孙的全国景观。这种现状是中国诗歌的悲哀,诗人不自觉,国人早就怨声载道,据我调查只少有十几年了。 新古融合是一个很广的诗歌领域,从古诗到目前的西洋诗,这之间的一个诗域。 新古融合,是要古诗走出文人古懂为大众化,西诗中国化。这是一个大诗类,不是一个固定格式的小诗歌类型。就是真须要固定格式的话,目前也无法形成固定的格式。 根据俺不多的阅览范围看,在中国,一个真不要中国诗的诗人,他不会是一个中国诗人,更不会是一个大好诗人。诗人只要是他的读者是中国人,他都要搞新古融合。搞西诗的人,除了李金发早逝的少数人之外,哪一位不回归中国诗?哪一个不搞新古融合啊?戴望舒、徐志摩等早逝的现代诗人的作品,喜欢人数最多的《再别康桥》、《雨巷》又是最富传统中国味的诗歌。 这恐怕要归因于中国诗歌的根基太强大了,中国诗歌群众性太高了吧。 三、诗人们都在自觉或被迫中新古融合。 古诗味最浓类型的新古融合诗人,陈毅是典型。他的诗,一部分是古诗,很多都是新古融合诗。 先搞西诗,后回归古诗的当推郭沫若。他前期新诗味强而西又好,后期古而中,也高而绝。 余光中是先西,后回归融合。他后期的诗是中国事中国味很浓。 偏一些西诗,又不乏中国味的当数艾青。他的诗最叫口的是中国味浓一些的新诗。 偏一些古诗味的中间型的融合诗人就更多了,较佼佼者臧克家、贺敬之等等。小说家琼瑶小说中的诗也是古味融合诗。刘大白的《卖花女》也够好的了。 舒婷、北岛的成名诗都是融合型的诗。他们非融合型的诗极少有人称绝的。 食指的诗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新古融合诗。 于坚的头脑很活,他前后是多变化的;此前又加快了回归中国诗的步伐。近年大喊东方诗,老庄、李白是在干什么?不管他嘴上承认不承认是回归,我看他是在他的价值观与文化观的范围内回归。 梦中国诗人的诗者们,谁能一直纯西诗?真有这样的人,我敢给他算一卦,这些人有两种可能: 第一, 他不管嘴上叫得是多纯而又坚定的诗者,他都不是或他不能是一个岫ǖ氖摺?br>第二, 他不想当中国的诗人。他只想当一个外国的诗人。 要想当一个中国人喜欢的好诗人,他拒绝中国传统诗,几乎是不可能。他只多是个半拉子诗人。不管人们有多少理由,拒绝中国传统,只能是青年人、初学者的,短期一时作为;长期诗者的一厢情愿 。 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新古融合诗。 在我看来,诗歌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如果诗歌只是自己的,就基本失去了诗歌存在的意义。 诗歌是社会的,诗歌也必须是社会的,诗歌如果不是社会的,谁费劲把力的去搞那东西?人们搞也就罢了,到处去发表干什么? 诗歌的个人性:满足各类不同的人群与个体有自己需要的诗。 诗歌的社会性:一是任何个体需要的诗歌,都不应该为害社会。 二是必须有社会的主要人群需要的诗歌。 什么诗歌都有人需要。 什么人也都需要诗歌。 在对社会无害的前题下,什么人的需要也都是合理的。 所以什么诗歌的存在都有理由。 但是我们应该反对少数人的需要、个别人的需要霸占诗坛。 反对任何借口下的极端与强霸。 据我了解,同用政治、权力霸诗一样,任何理由、靠任何力量,生出来的以少数人的需要霸多数人的需要的诗歌现象,都是不得人心的。因为多数人需要诗,任何人群对诗的需要习惯和喜闻乐见性,都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保证多数人群的需要,这是现代社会天经地义的事。 我们更应该反对有害诗代替、冲击社会多数人需要的诗歌。 据我作的社会调查,目前与此后一些时间,中国多数人对诗歌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 要适合多数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口味。让多数中国人喜闻乐见而不是相反。这种口味与习惯,真必须改变的话,也要渐进,不是现在这样,只有搞诗的那一小部分人喜欢。 〔二〕 要保留中国传统诗的阴阳顿挫,节奏音乐美,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习惯基础。也是中国诗的长处,不是枷索。人们最喜欢的诗几乎都有音乐美。否则它也只能是少部分人喜欢。 〔三〕 对语言的要求: 现在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不同于半个世纪前,更不同于百八十年前。中学教育基本普及,大学生到处是。人们看不懂诗歌,主要不是文化水平低,一定是别的什么原因。 除了单种语言类型的诗歌迷,多数人对语言类型的要求不严格。 白话、群众语言、俗语俚语、成语、歇后语、通俗的典故、时尚语言,中国人懂的外国语言等,都是盖诗歌楼房可选用的砖,砖的种类越多越能盖出好楼,都不应拒绝。但是有两点: 第一, 要能让人懂。多数人不懂的字、词、语、句子,典故,象征物;最好不要,必须用也不能多。 第二, 语言必须精练、生动、形象。这些不具备,什么语言也不受欢迎。 一定要强走写诗只用某一种小类语言或文型的话,益处少害处多。这样做往往会犯着:是臆想、是自恋、是搞名堂、是没事找事、是自己捆自己、是作蠢事。你是建筑高手的话,各种语言的砖,自然任君选用〔遗憾的是我做不到〕。 所以,总的讲,应该反对自己捆自己;更应反对自己捆自己不算,还要再去捆别人。 〔四〕 要创新。一点新意也写不出来的题材、题材侧面,尽量不写。创新不是搞名堂;要少来仙、佛、宗教偈语;少来功、魔虚幻及空灵,主要不以大空灵来艺术人。 多来具体事物,新事新思想。工具性、战斗性强。 多来激情,以感情、激情感动人、鞭打人、鼓舞人。 〔五〕 积极地学习吸收外国诗歌的各流派精华、技艺、艺术手法,思想精华,要中西融合,不是要中国诗纯种西化;不是要西诗来消亡中国诗,纯西诗只多是中国诗的一个品种。否则就可能是自卑、走极端、懒堕、虎人。中国人拿自己不当人;或者一部分中国人高傲地拿其它中国人不当人。 〔六〕 让多数中国人不喜欢的,不太需要的诗歌类型也发展,但多数人的需要是主体。也可以诗、词、歌、赋、曲、小曲、民歌、小调、现代新诗融合在一起写。前题也是中国多数人喜欢。多数人不喜欢的,怎么写都不应该是主体诗,不能让它霸占媒体主阵地。 这种提法不同于什么都是诗,是在诗歌的范围内融合,是在中国人喜欢的前提下融合。融合完了它还是中国味的诗歌,而不是非诗。 这不是创造,原来已经有的诗歌中,已经有许多这种诗歌了。 再说一遍,我不是说只要这种诗。我是说这种诗是当前中国人最需要的诗,也是最缺的诗。 人们行动起来吧,打破诗歌不合理的局面。 新古融合诗选读: 1、偏古新古融合诗: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简说:这是五六十年以前的诗。古诗的美体现得好;现代先锋派新诗者们,提倡的多种诗歌元素在这里都有体现。 2、中间类型的新古融合诗: 〔1〕渡 口   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说一点:相别难,留一河湾,一江、一河、一滩,今后无限。 〔2〕不是再见   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是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说一点:不是再见,却道尽了再见。可惜给我的印象稍散了点。 〔3〕村 夜 〔臧克家〕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关进了被窝,   (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   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的听狗的动静。 小说一点:只七句诗,就说透了战争动乱年代,夜里人们的不安与煎熬。 3、偏新诗类型的新古融合诗: 旧梦重温 〔刘湛秋〕 旧事重提 说不清漂洗后的模样 茉莉花的香气 在正午的喧嚣中失落 风无孔不入 洞晓任何的秘密 重盼抖颤的接触 吻热烈却又无情 燕子在窗外的电线上 它有它自己的爱情 风无孔不入 洞晓任何的秘密 路程越远越单调 幻想只属于纯真 说不清漂洗后的模样 如是 旧梦重温 小说一点:这首诗,什么都新的,又不乏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5、景物新古融合诗: 窗 花 〔葛诗谦〕 冬天也有多姿的梦 你,尽演绎北方的憧憬 蜂蝶伴舞,播种芬芳 草木葱郁,情动有声 银勾弯月,衔起太阳 溪间弹跳,意韵朦胧 龙,驾雾而至 虎,破雪而行 谁说神奇不能解说 瞧,七情全在窗花中 小说一点:这首小诗,很好的写出了北方寒夜窗花的美妙、奇异与多姿。南方人没见过,也许会体会不了其美。 新古融合诗精品很多。这里不过是随便选了几首,人们熟知的基本没有选。 只是通过这几首,就应该能透视出中国多数人,为什么喜欢新古融合诗?以及新古融合诗的魅力。为什么多数先锋新诗让中国人民大众不喜闻乐见了。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唐古拉山风语者:击掌叫好。

此文的观点与这里的古典的中锋理论不谋而合。而且有自己的新意。
甚为赞赏。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打破诗歌不合理的局面”。

个人意见,新古融合诗没有古典新诗好听,虽然意思是一样的。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因梅梅子文章涉及颇多,如果只有一个问题,反而好讨论了。我省力点,评读一回。 浅说新古融合诗(师父指导梅子成文) ——不知梅子师父是谁? 我是从读者中来的,我敢说我是了解读者的,我是从读者的角度谈诗的。 ——现代派诗歌理论,是很有迷惑性的,特别是定力不足的专业诗歌研究者、编辑等,很多进去就出不来了,成为象牙塔里的一员。相反,多数从阅读出发、自发形成诗观的业余诗爱者(诗歌大众),会本能地抵制言过其实的现代主义作品,认为是非诗,当看到现代主义泛滥诗坛,他们没有发言权,只好用脚投票,选择离开,让诗人们自己玩去吧。但专家里,如吕进、毛翰等众多诗评家,入而不迷,也仍是有的。谢冕,当年为朦胧派辩护最力的,今天也对现代诗摇头。只是借八十年代中期现代诗歌大展崛起的一辈,已从当年的受打压者,变为取得今日新诗界的霸道话语权,主要是占据了专业刊物的编辑地位,以至于诗坛万马齐喑,现代派的驴子独鸣(驴子可能不如骡子准确,但聂鲁达先贤的名言广为人知,只好借力)。所以诗坛已经泾渭分明,专业人员多是嘶鸣的驴子,业余作者(大众)多是无声的马。 去年以来,俺写了几首小诗都标明“新古融合诗”字样,在不同的网站都有网友提出疑问。为此,俺曾对“新古融合诗”说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下文〕。来到此网站,这里叫古风派新诗。这两种提法有不少相同的东西;还有的人叫古典美学新诗。为了同大家交流,把我的文章帖在下面〔此次少有修改〕。 ——我们叫古典派新诗,不是古风派新诗。古风网站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古典派新诗在这里安家,相得益彰。 一、时代呼唤新古融合诗。 ——与我们的提法,新诗呼唤回归,回归大众,回归传统,回归现实,句式都一样。可见我们大家的想法多么接近。 1、现代新诗有一种偏向:没有中国传统诗味,不适合多数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也就是人们说的,“泛诗非诗,背离中国,背离大众,背离现实,淡化诗歌的工具性”,让多数中国人不喜欢。这才是诗歌越来越惨淡内在的主要原因。 ——完全同意。摒弃大众者,亦为大众摒弃。现代主义者常自辩,社会商品化、市场化大潮是诗歌没有读者的主因,诗本来就是孤独的,迎合大众是媚俗,所以他们的诗从语言形式到内容,都写得怪里怪气,自虐且虐他,污染公众眼睛。但他们这个提法,不用我们回敬,他们孵出的下一代,后现代主义里极端的下半身之流,已经给他们一个耳光了。而两者统称现代派。散文、小说并没有被大众逐出生活,而新诗全无市场,古体诗大有回潮之势,可见原因只能在新诗内部找。 2、古诗也有偏向:古典古语,多数人不知;平仄格律,多数人不会;限制严格,众多内容情感,难尽诗意;精品无数,实破不易。也存在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问题。 ——不才亦曾浅谈古体、新诗的区别,观点一样。http://www.guf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0&id=10977&replyID=61003&star=3&skin= 上述两种偏向,近一二十年来尤为突出。 ——为什么是近一二十年?二十多年前的朦胧诗,其精神内核仍然是中国的、传统的,积极、入世、关注现实,或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而之后,占据诗坛主流的新诗,多数是跟在西方现代派跑的食西不化者。而古体诗回潮,除其本身确有优点之外,与大众对新诗不满当然有关系。 社会上人们对各种媒体诗的回答,概括起来是: 多数诗不是诗:当散文读不如散文。还有,散文中几乎没有垃圾,诗歌中垃圾太多了。 ——近日读毛翰新作〈诗是什么〉中有一段: “诗是什么?可怜的诗如今已是一只痰盂,谁都可以向它啐一口。有一篇题为《0档案》的东西,公认是一堆语言垃圾,不堪卒读。可是哪东西不叫小说,不叫散文,不叫剧本,也不叫杂文,却被叫做“诗”。”——现代主义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其旗下聚积了太多垃圾。 多数诗没有诗味:不生动形象,不感动人,缺少激情。有的费九牛二虎之力搞了一点味出来,味道也不好。 ——现代主义提倡诗主智,放逐感情。不仅不要浪漫主义溢于言表的感情,也不要前期象征主义潜于诗底的感情。其追求方向,在我看来恰是诗歌最不擅长担任的——哲理和高深的思想。与东晋时期一统诗坛的“玄言诗”类似。 多数诗没有多大的用处:除了想当先锋诗人,学这种诗在社会上只能玩,干什么几乎都用不上,连对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也几乎达不到。 ——完全同意。先锋诗人,多数是文字的低能儿,生活中多数是标新立异的叛逆者。其实这些人适合搞行为艺术。某诗刊主编,刊物被他定位为前倾、先锋的,有轶事一则:因某种原因惹老婆大为不快,在老婆生日那天,打着标语过街,向老婆请罪:天老地老,老婆不老;千好万好,老婆最好。哈,哗众取宠者也。 多数诗读起来太费劲:难懂、晦涩、外味象征、空灵等等。除了诗歌迷,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大的劲头去读那玩艺。 ——是不是诗人自己就愿意读那些晦涩诗呢。不见得。北京搞诗歌朗诵会,一帮先锋诗人,听彼此的诗,都在打瞌睡。 上述几个多数,搞乱了诗,把好诗埋到垃圾里去了;这种诗控制了媒体,这就让多数人难以享受媒体诗,造成了诗歌离开了多数中国人,或者叫中国多数人没有诗。 ——先锋应该永远是少数者,成为多数,还叫什么先锋,只能叫跟风。 3、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个问题早就摆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了。 ——问题迟早会解决,因为大浪淘沙,不适合中国的,迟早要被淘汰。今日新诗的格局,颇似初唐时期。初唐诗人面对一个复杂的诗歌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风骨、南北朝民歌、六朝诗歌,他们必须做出选择——以哪部分传统为范本、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开拓。如果仅是初唐四杰和张若虚净化宫体诗风,而没有陈子昂力倡建安风骨,迅速确定唐诗主流,盛唐诗歌的繁荣即使会来临,也会推迟很久。今日汉语新诗,面对的诗歌遗产更多,除中国古典诗歌及五四以来的新诗,还有世界范围内古、今诗歌,如何选择?目前主流仍是全盘横向移植西方现代派诗歌。现代派已经近乎一统诗坛近二十年了,而且可以肯定短期之内仍是主流。没有人主动努力,没有一种合声,现代派诗歌不会速朽的。史例,魏晋玄言诗就成为主流一百多年,以至于现在流传下来的那段时间的诗歌几乎一片空白。 台湾开放比大陆早, 这个问题在台湾早已显现出来,早已经有寄希望于民歌之说。我以为前些年席慕容诗的兴起就是这种社会呼唤的产物。 ——台湾五、六十年代,诗坛向现代主义一面倒,在长达二、三十年的争论后,民族化的浪潮已不可挡,现代已是现代主义和回归诗歌平分秋色的格局。台湾现代主义兴盛,与大陆近二十年现代主义的泛滥,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也早有人在搞新古诗。即格律诗词的篇、句式,用现代语言,写现代内容,放宽平仄对杖格律及严格的韵规。 ——诗坛多有这样的人。想改造古体诗,探索汉语新诗的前途。归根到底,也是对当代诗坛的不满。 4、 中国诗歌界新古诗融合的呼唤声越来越高。《诗刊》、《中华诗词》等,近几年都有一些报道。 汪国真诗的狂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朦胧诗越来越脱离大众,又强霸诗坛及媒体的一种反抗式的回应,它是无声地宣布极朦胧诗高热寿终。但是,朦胧诗的潜能很大,尽管被一些后来的诗派所拒斥,仍被另一些诗派继承。 ——北岛早被后起的先锋者pass了,也确实,北岛有其可取之处,而叫嚣pass北岛者,基本无可取。 在俺看来,适度朦胧是美,好;高度朦胧是晦涩,不好;完全拒绝,没必要;抱着极度朦胧不放,不应该。高度空灵无物之风,不叫极度朦胧,在人们中的效果也同极度朦胧相同,缺少广泛的人群基础。 ——中庸,执中为用,是孔夫子总结的哲学,也适宜诗歌。先锋者,似乎只记得,没有偏激就没有深刻,但忘记了任何格言、立论都有适用范围,忘记了过犹不及,真理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误。 5、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写传统中国新诗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还不成气候,各大网站及各种其它媒体,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人和诗。 ——还是零散的,网络上有了,但缺少提出明确口号的纸刊。所以我判断,现在要是有纸刊,登高一呼,即是人心所向。大陆多如牛毛、不计其数的民刊和官刊,都是提倡包容百家(也许有明确提出口号并从刊物内容坚持原则的,但我等孤陋,没有见过),都丧失特色,缺少市场敏锐力。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梅梅子:
简说偏古新古融合诗:

从诗歌的形式风格看,有点像古诗,它又不是古诗。
从写诗的指导思想看,作者不去苛求格守古诗的诗格诗规;即使像了古诗,那也完全是作者古诗修养的自然流露;接受新诗的东西,也不去一定按某类新诗去刻求。
它是古而有新。
这种诗类型,为有古诗功底的诗者,开辟了新古融合的天地。
俺以前写的有些诗类似这种诗;多又不全是,俺的诗民歌的风格与味也很大;很重顺口,看重激情。
如下面的诗:

小城晨凇

蚱晚掠天彩霞云,
今朝撒地珊瑚林。
枯花复生盈莹姿 ,
翠松掩翠洁神韵。
低楼喊窗月宫降,
高鹰叫空白免遁。
银玉晶华阔艳丽,
神仙非我我又神。
乘上旭日寻家乡,
目瞪口呆看日焚。


这主要是写小城晨凇之美,与被日焚的不忍。是不是也可以把它说成是古风类的诗。

小改一点:
为了寻家乡,把诗改成以下:


观小城晨凇寻家乡
〔偏古新古融合诗〕

昨晚掠天彩霞云,
今朝撒地珊瑚林。
枯花复生盈莹姿,
翠竹掩翠洁神韵.
月宫降人间,
白兔满地蹲。
银玉晶华阔,
非仙我又神。
乘上旭日寻家乡,
目瞪口呆看日焚。
无树山,
衰草吟。
石头呲牙,
雾凇和泪喉哽咽。

这样,除了小城的美,家乡穷困落后更让人揪心。从诗歌的形式看,它向新诗前进了一步。

也应该承认,这种偏古的特别是很偏 古的新古融合诗,对表现与表达某些事物与思想感情极好;对有些事物与思想感情,特别是极复杂、极丰富,又瞬息万变的事物与思想感情要准确表现与表达,难度更大一些。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偏新诗的新古融合诗

这种诗向先锋诗更靠近了一步,先锋诗的一些诗艺融入的更多一些。但它还是带有中国传统诗的美味。
请看:

《赏小城晨凇感怀》
〔偏新诗新古融合诗〕

走出家门,
我就变成了仙和神。
富贵的银玉世界,
水晶造的天堂。
白云堆山,
鹿兔坐望 。
谁说嫦娥孤独可怜?
而今结队走在珊瑚林。
仙女达肩俏儿男,
讨要竹的白纱衫。

想起小屋空空,
我采一株雾凇回家做伴。
一阵乱雪纷飞落,
引来个人儿羡笑称赞:
“哈,仙女淘气也好看。”
我飘起又落下,
迷朦中,两手空空。
一个少妇,卷来白浪眼。
我的红衣裳抵不住斑斑白,
那白我留不住,
却存下一袭雾凇的寒。


我的这首小诗,能不能算是偏新的新古融合诗呢?我看应该算。如果说不算,也只能说在一些先锋诗者看来,靠先锋诗靠得还不够。
在有些先锋诗者那里,他们的诗在我看来几乎没有了中国传统诗的美,他们也说自己是古典美学新诗。

据我所知,新古融合诗融合到这种分的时候,目前中国有很多新诗爱好者是喜欢的〔不指我写的〕,普通中国文化人也能接受。

如果新到几乎没了中国传统诗的美,也是除了同类诗歌迷之外,喜欢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我写不好诗很难说好这个问题,不过分析了许多诗者的诗以后,以为下面的几点也许有用:
第一, 朦胧者,要朦胧又还有可看清的东西。
第二, 要含蓄者,要含蓄得又有一些露出来的东西。
第三, 要普通话者,既普通又适度的雕琢,使语言普通而新颖,普通而又不失精练、生动、形象等等。
第四, 要象征者,要象征得让中国人能知道你那是象征,感到是那么会事。
其它通常的诗歌的价值观、文化观念也最好先锋得让现在的中国还能看过眼。如:
返朴者要返朴得不成灾。
先锋得让多数中国人能容忍。
创新要不践踏中国原来好的东西。
走得过快就停停脚等等。

总之,我以为新古融合诗,不应该把自己的诗域搞得过窄。宽一些有利于接纳更多的诗者与读者。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