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汪国真的兴与衰是谁的悲哀(作者:梅梅子)

时代选择了汪国真 来古风网后,从旧帖中看到有讨论汪国真、席慕容诗的文章。我与很多网友的观点,有的相同,又有一些不同。现不怕丢丑,把俺去年写的文章,可能有人看过,也贴在这里供大家砍〔此次稍有修改〕。 〔师父指导梅子成文〕 汪国真的诗歌曾经轰动过中国诗坛甚至文学界,后来不太热了。对这种现象以及汪国真的诗歌本身,说法众多。我认为各家的说法都有对的,又都不全面,有的过于偏颇,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说到。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必须把汪诗放到中国的大时代背景里去分析才行。 一、 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1、 以哲理诗为主:汪国真的诗歌,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渗透着极其强烈的哲理性,所以我说他的诗歌也可以说多是哲理诗。他诗歌中的哲理,不是佛洛伊德、尼采等西方哲学;而是极强色彩的中国传统哲理。所以它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之根和群众基础。 2、 单从诗歌本身来讲,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古诗和传统新诗的优点: 第一、语言精练:这在传统现代新诗歌中也是较好的;更是号称多数各种先锋、前缘诗派难能相比的。 第二、通顺流畅,读起来很上口:这几乎也成为他之后,所有后来诗人难以相比的。他的诗在泛诗、非诗化的漫漫诗海中,成为一大亮丽风景。 第三、语言含蓄,还有一点幽默:让人读起来感到很舒服,这一点可能比多数中国传统古诗还有过之。 第四、诗歌押韵,有较好的音乐节奏韵律美:这也是无韵诗化、泛诗化、非诗化盛行诗坛后,特别是热恋西方诗歌的人们,无一能够相比的。 第五,软抒情。汪诗除了哲理诗,再多的是软抒情诗,不是婉约诗,不乏婉约味。他的抒情诗很能拿住青少年的心,让一些中老年人感情得到抚慰心灵得到美感甚至陶醉。 3、汪诗象征、意象色彩不浓,朦胧不烈,暗射影射不重,不大落后也不激进,刺不多对谁都不扎手。所以他的诗比较适合多数中国人的口味,青年学生、成年、老年人都可读,受众人群特别大;是多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佳良诗歌类型。他的小瞧者是自视自己是阳春白雪的人;他的强烈反对者是热恋外国诗歌的先锋派们。汪诗的优点,正是后二者缺少的。 当然,后二者的长处,汪诗也少具备。如果他都具备了,他一定也就不是汪国真了。 4、他的诗歌有极强的工具和可用性:他的诗歌歌颂、鞭打型的也不算多,主要是指导个体人生类型的多。 我认为诗歌主要有三大功能: 一是思想文学艺术的欣赏性。 二是消遣娱乐性。 三是使用的直接工具性。 这三性汪诗具备。不像不少人的诗那样:让多数中国人喜欢的诗味太少太淡;不好读,不好懂,只能吸引少数热恋者去开发去研究,很难吸引很多人投入精力去研究怎样阅读,怎样欣赏;而且这些诗的工具性多隐含,其力弱如羽毛;这就大大削弱了诗歌的三性。 如果要求全责备的话,它的工具性面还窄了点,在今人急需要革新、歌颂、呐喊、鞭打〔还有摧毁〕的情况下,它在这方面就太欠缺了些。 还有,我以为汪国真诗文选集中还有一点古体诗词的东西,这古体诗词型的作品几乎没有精品。对诗人形象来讲不起好作用,他在古诗者面前反而显得水平太差了。这一部分诗诗者不叫好,群众也是不大喜欢的。 5、汪国真诗歌的局限性与扩展性。 汪国真诗歌是中国多数人喜闻乐见诗歌类型,它的局限性前面已经说到了;再说一说其扩延性的可能。 诗者只要保持了这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特点,再向外扩展,其天地也应该是宽广的。如: 适度的向朦胧诗扩展,当能写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朦胧诗。 向含蓄诗扩展,也当能写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含蓄诗。 向婉约诗扩展更应该是可能的。 向述事诗扩展,也当能写也中国我喜闻乐见的述事诗。 汪诗能不能融合先锋诗的一些好东西呢?我想有人搞也是能的。 等等应当能向很多诗歌类型扩展。 当然我做不到。我想能人很多,有人去开发就能做到。 我分析,汪国真的诗型,要想向豪放、激越、锵镪型扩展难度大一些。 汪诗的根在中国,在中国文化。他取了古诗的风与味,把古诗大众化了,又现代味十足;他吸取了传统新诗的精华,把传统新诗现时化;他又一扫各先锋派背离中国,背离人民大众,让多数中国人不喜闻乐见的特大毛病。一句话,他诗的最大优点就是:让中国多数人喜闻乐见。如果能把这种诗的写作领域扩大,我想不管从时间上讲,还是从空间上讲,都是有很大前景的。 很多人都认为,汪国真的诗浅,谁都能写。这一方面是对的,这是好事,适用于大众;谁都能写不假,关键在能不能写好。我以为,那怕把时间推向前半个世纪,超过汪国真的好诗确实不少;但是,就论传统中国味的软抒情诗,写得像汪国真那样炉火纯青,优、美、好,数量又多等,好像没有第二人。席慕容的诗只是在某些方面的抒情诗超过汪国真。他们都是中国味的新古融合诗。席西味更重一些,汪中国味更重一些。只是有些西味重一些的席诗,汪国真差了一些。 其他的青年新人,不用说别的,就从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念等方面看,佼佼者中有谁同汪国真相似的呢?这些主要因素都不一样,怎么能让这些人写出超过他那种类型的好诗来呢? 很看不好汪国真诗的人,一是已经迷上了先锋各派的诗者们。二是已经迷上了古诗的人们。诗迷者如同恋爱中的情侣,独一无二,心难有他物。在他们没有走完迷之前,不能用整体视角看诗之前,人们都是在用自己较窄的诗歌标准衡量汪国真,难作到公证;这就产生与多数社会人的需要不一直的问题。如果能用大视角看问题,就会看到,各类诗者都只是诗海中的一个小类型;汪国真那个类型的人数更多一些。 二、 汪国真诗歌的兴起是当时人心的呼唤: 1、是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操守人生传统正道的需要:全国强烈地呼唤根除社会腐败〔八九〕之后,人们认为社会风气能好转,人只有走正道〔传统〕才有出路〔不少人栽了跟头〕。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迫切需要引导自己走正道的精神食粮。争相阅读汪诗的人们,很难说都是为了诗歌而诗歌,一些人是为了寻求人生哲理、心理开导与精神抚慰。 汪诗既适应了需要诗歌的人们之需要,又适应了需要人生哲理的人们之需要。诗使人生哲理更生动、更形象,更易记易用。於是,汪诗迅速风行起来。 2、 是社会的人们对诗歌非诗化地反抗:也可以说是人们对诗歌渴求的一种表现。在媒体编辑者的诱导与逼迫下,从诗歌的角度讲,朦胧诗走向极端,难读难懂;无韵诗、无诗味诗、应付诗、无病呻吟诗霸占各种诗歌媒体;这种情况除了诗人们自己津津乐道以外,让社会上多数人生厌;一股强烈反抗诗歌现状的力量形成了。这些人,一部分人去寻找古诗,一部分人找到了汪国真的诗。这是传统文化、传统诗歌反抗当时媒体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打一个不一定恰切的比如,汪诗成为很多人心中诗歌荒漠半荒漠里的一片绿洲;那怕这片绿洲不是最好。 3、 媒体市场化的需要:各种媒体为了争夺市场、争夺读者,竞相争抡汪国真,宣传汪国真,使汪国真更星光耀眼。有的人说汪诗热是媒体炒作的结果。应当承认,有这种成分。但却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4、其它: 诗星效应。有几个人成为诗星,很多青年人想当诗星。 一些人心理需要诗歌来慰藉。 等等。

三、 扭曲的社会心理把汪国真拉下巅峰: 汪国真诗歌冷的原因很多。 1、 人们扭曲的社会心态,把汪国真拉下巅峰: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汪诗中的人生哲理,对要操守传统人生以及要求走传统正道的人们来说是美味佳肴。对那些已经决心要对抗传统道路、对传统道路失望的人们,对那些转向嘲笑传统人生、嗤鼻传统正道人生、争相开劈新径,甚至要冒险走歪道的人们等等,对他们来说,汪诗是拌脚石,必然要扔掉。 回忆一下前些年,人们的心理变化轨迹,就一目了然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企盼、相信能治住腐败,社会风气能很快好转;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取向是〔传统〕正值,汪诗兴起。 当人们对反腐败失望了,特别是对官员反腐败失望,有不少人甚至是绝望了,好多人不是坚决地反腐败,而是投向腐败,社会风气大败坏;社会心理一百八十度转向,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走向〔传统〕负值,此后汪诗也走向低谷。 在很多地方,当社会上崇拜厚黑学,投机钻营、溜须拍马、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劣伪冒等等,盛行,且叫有本事、吃香;贪官得势、争权夺利、行赌受赌、趋权奔腐等等成风,清官受冷落、廉政叫无能、忠诚叫古板保守、苦干实干与见义勇为叫傻瓜、爱民到民间去当小官、爱上司攀高枝升大官如此等等;多少正反事物被颠倒!富哲理性的汪诗能不被颠倒吗?怎么能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呢?还能保有他一点阵地也就够意思了。 再翻过来讲,到九五、九六年腐败达到巅峰时,假如汪国真是跟风派,他预感到原来的那种哲理不吃香了,马上转向,去写泛性是返朴、挖隐私合理、搞情妇是天性、厚黑是竞争、官场倾压是想当将军,有权就用、贪污受贿是时间就是金钱等等,他很可能会再火一把。不过汪国真毕竟是汪国真,他没有那样做,他如果真那样做的话,骂他的人一定会更多。 我的看法,是人们的社会心理扭曲,使汪诗大贬值,主要不在汪诗本身。这正如进入了变型的炉子,何物能不变型? 能不能理解为:自我为中心诗类的崛起,非理性诗的大兴,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抗,又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顺应。 2、 汪国真的学生都反汪诗这种评价不公证: 学汪诗的学生当不少于千万计,真正反汪诗的人能有多少?是哪些人? 据我知道,汪的门生,真正加劲反汪诗的人,都是改换门庭,投奔外国诗人的那部分学生。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大改变,这些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有的原本就不是汪的门生。 那些转投门庭的学生,既然投入了人家的门庭,不脱胎换骨,诚心拜师,反一反原来的门庭,怎见是真诚?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他们反对汪诗,还有进一步的原因。 一是宣告他们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他们不光是反汪国真,好像是凡中国的,特别是中国传统的他们都反;如他们认为中国古现代的大诗人,哪一个也不如他们追崇的外国诗人好。 二是通过反汪来宣扬他们的西洋大师和大师的主张。 三是通过反汪来炒作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诗歌团体。 上述话让人不好听,真的就算有些人的水平高了,再提高也就是了,何必去拆脚下走过的台阶呢?从没听人说过上了大学的人一定要去反小学的东西。 他们应该看到,适当地搞一搞也许对他们有利,搞过了反而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 汪国真之后,哪有一个能让多数人关注的诗人?有人也想把自己喜欢的诗人抬上去,大众多不买账。 实践证明,自己火不起来别拿老师煞气。你真要出名、超过他的名声,拿出大众喜欢的东西来。中国人同西方人不同,你一定要去挫践老师,很多世人会视之为小人。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 还有,没有吱声的学生,不能说是都反对汪国真。实际上爱过汪诗的大量学生,他们并不反对汪诗。从人数上来讲,不反汪诗的人,恐怕不知要超过反对汪诗人数的多少倍。 3、也不可否认也有汪诗本身的一部分原因: 第一,前已说过,汪诗的工具性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汪之后社会需要变了: 经济大发展了、官员需要颂歌。 商人需要叫卖。 奔腐败或者要大变现实的人,需要摧毁。 经济发展受益的普通中国人要享受。 受害的普通中国人,要呐喊,要鞭子。 等,还可以说出一些人来。尽管这其中有的是社会变态,他们却又都实实在在地不需要原来汪国真的诗了。 第二,也会有部分汪诗涉及的人生哲理,确实不一定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在后来,汪国真也没能随时拿出很多更新更好的诗歌,来供给人们新的需要。 第三,他自己淡退诗坛己数年,这也是一条原因。 汪国真离开了诗去下海。在很多传统价值观的读者看来,这是诗人背叛与抛弃了读者,作者的人格魅力下降。这也是一条原因,但不能做为读者抛弃了诗歌的一个表现。 4、如果还要找的话也能找出几条来: 一是 媒体向来是炒热不炒冷,炒过了就扔。 二是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追风赶时髦。 三是文化市场与十年前大不相同,诗歌受到电视、网络等的冲击,再加上厌中国,爱港台,追西方,来潮凶猛,这有它可取的成分,恐怕也杂着一些悲哀。 四是诗星陨落。诗星怎么落地的?过度地追朦胧、崇西方及各种邪门歪道;即人们常说的,诗不像诗,诗人不像人。多数诗大失应用价值,人们失去了对诗歌与诗人的尊崇,所有的新诗都大贬值了,唯独精品古诗没贬值。 5、网络阵地与汪国真: 网络诗兴起之后主要是两极: 第一极,也是大部分,让先锋派网络写手霸占: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批先锋派诗手劲头特别足,真有背着干粮上阵的劲头。 网络,给号称先锋者们开辟了空前的大空间;使先锋诗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这就把相当多的青年人吸引去了。 在网络面前,汪国真诗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然而,这一极的诗多数脱离中国大众,他们: 一是极度西化,让多数中国人不喜闻乐见。 二是晦涩难懂,或者空灵。 三是非诗泛诗垃圾诗。 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厌弃先锋诗的呼声。只少是从今年开始,汪国真类型的新古融合诗又抬头。 第二,另一极是少部分古代诗歌。古诗在国民中一直受到重视,是在升值。 这一极也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今天。 如搞古言、古语、古典、古意,甚至字也用古字。这几古很多人不懂;古韵、古格、古律,很多人不会。古诗成了小数人的古董和专利,严重的脱离人民大众。今天很多古诗可以用:放到古书里就是古诗;走出了古书又没有一点精品古诗的味。人们要你现在的古诗干什么?就去找精品古诗了。 据我的看法,目前的古诗网中,还没有一家能像《中华诗词》杂志那样又是古典诗,又有点今天的东西,现代的时代性。 古诗网站在全国几乎都犯同一个毛病,只能笼罗住已经迷了古诗者,想初试的人不是受到冷落,就是要极度地低三下四才行;这就无形中把一些青年人拒之网外了。 这二极几近都拒绝汪国真。 这既限制汪国真。 又为汪国真类型诗歌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原来几乎没有人去搞这种诗歌站。现在有了一点〔古典现代诗〕还是太少了。 汪国真的诗正是在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这一部分诗人尽管人数也不一定少,老一点的人无有抢占诗歌阵地的劲头,年轻人在强大崇拜西方文化的社会心理驱动下,嫌汪诗不时髦不新潮,也不一定对下一步出国有什么帮助;所以被挤得阵地更小。 我认为这种中间型诗歌的能量和潜力都很大,真从绝对人数来讲,现在受众人数还是最多的诗歌类型。 从诗歌阵地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大批人;暂时去组织开发自己阵地的人太少了而已。 我说的诗人抛弃读者与读者饿死诗人,主要是指这一部分人讲的。 6、扼杀中国人喜闻乐见诗歌的主凶是媒体,那些控制媒体的人。他们不登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把诗人逼到先锋诗、非诗那里去了;把人民大众扔了。 只要有媒体与阵地,搞得再好一点,这种中间类型的诗歌就会发展起来。 四、结语。 总之,想想近几十年来,谁人的诗像汪国真的诗那样受欢迎过?那样火过?出版那样多过?那个诗人的作品能流行这多年? 在诗歌不景气的年月里,汪国真毕竟给人们带来一些慰藉。不要把汪诗说成顶峰,也不要把汪诗说得一无是处。汪国真是近十几年来,把诗歌送给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最好的诗人。 应该看到,文化的消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消亡中华文化,几乎是不可能。只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消亡,只要中国百姓生生息息的那些人生哲理还有用,就还会有人喜欢汪诗和这种中间类型的新古融合诗的。 前文的补充: 汪国真的诗从来也没有沉默过。此前,我在一个省级,一个地级市逛了新华书店与一些个体书店、图书市场。省级新华书店先锋诗销路不好;地市级曾经卖过先锋派的书没人要,现在没有人去寻问这种诗书,谁也不敢进货。个体书店先锋派诗的书一直绝迹,根本没有人卖。相反汪国真的诗文到处可见,而且还算好销。 中国人喜欢新古融合诗。中国人需要自己喜闻乐见的诗。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前几天在诗歌报拜读过这篇大作。梅梅子的论说文很有特点,文风很好,很喜欢,对汪诗的局限及好处,个人以为分析得很准确。

从个人观点出发,以古典新诗为诗的标准,汪诗介于下面的位置:
歌词  汪诗  古典派新诗  朦胧诗  先锋诗
用梅子文中的话,汪诗再扩展,就是我们的标准。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准确,不涉及理论(也许是作者有意避开理论),但分析的原因、罗列的现象背后,都有甚深道理的。 比如“扭曲的社会心理把汪国真拉下巅峰”,往深里分析,有成筐成箩大道理的。
“扼杀中国人喜闻乐见诗歌的主凶是媒体,那些控制媒体的人。他们不登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把诗人逼到先锋诗、非诗那里去了;把人民大众扔了。”——这话说得痛快淋漓,个人感觉确实如此。把诗歌分成两极,一极是先锋诗作者,一部分愿意读诗者,诗歌媒体的编辑很多兼诗人,入现代派诗而不返,即或不搞创作的,他们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先锋一极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一面倒,比如企业,企业分成两极,一极管理层,一极普通员工,近五、六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家(经济学家)和实践者(政策制订者及企业领导)的所言所倡、所作所为,几乎都代表管理层这一级的利益,另一极的利益,似乎只有政府关心、没有忘记老百姓这一极。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