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元曲中奇妙的“鼎足对”

 

fficeffice" />

最初接触元曲是在读中师的时候。那时有幸学习叶圣陶先生主编的那套“文学”与“汉语”分家的教材。文学课本完全按中国文学史的顺序编排,开宗明义就是《诗经》的 “关关雎鸠......”。大约到四册才轮到元曲,记得小令选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曲也选了他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其中都有元曲中特别突出的“鼎足对”,即一连三个对仗句。

如前者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后者则含有两组:

看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授课的朱世褆先生讲得十分投入,我也听得入迷。

无疑这是对于五七言律诗对偶句的发展与超越。

张可久是元曲大家,近日重读其小令,边吟边抄,其乐无穷。

我发现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的“鼎足对”,而且看来这是有些曲牌的格律要求。如“(黄钟)人月圆”的第二句组就必须是四字“鼎足对”。且看: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蒓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元曲的“鼎足对”在句式上比近体诗的对句更为多样,如上所举的四、五、六字句外,也有七字句,如张可久的“(正宫)醉太平”中的: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看来七言“鼎足对”也是这种曲牌第二句组的格律要求,其另一首亦复如是:

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

还注意到,同是六字句,句式也很灵活,除了主流的2-2-2节奏外,还有二音步的3-3节奏。同样的例句还可以举出“(双调”殿前欢)的第三句组:

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

 以上诗例充分说明汉语无可比拟的表达能力,和古人掌握、运用诗歌语言的高明技巧,应该增强我们从诗者对于语言的敬畏之心。作为一种“年幼”诗体的新诗,太有必要向我们的前人学习了!可惜如今不争气的败家子们还在那里妄自尊大,目无传统,恣意破坏汉语的规律,并且兀自感觉良好,真是匪夷所思!

(附记)将此文发给滕伟民兄阅后,滕兄回复道,宋词中也有“鼎足对”,称为“三枪”。忙查宋词,只发现“水调歌头”下阕起句算是,但还不甚工稳。如熟诵的苏词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岳甫同调词则为: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乃又致信滕兄,答曰除“水调歌头”外,可查“行香子”。果然,“行香子”的“三枪”就很地道了。还是苏词,“三枪”的位置是在上、下阕末句,颇为奇妙。如:fficeffice" />

向 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有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叹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对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过 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看来,宋词中的“三枪”应为元曲“鼎足对”的发端或滥觞,其普遍的运用与丰富的句式,在元代才蔚为大观。

TOP

滕兄补充的宋词“三枪”例句:

 

朱淑真“眼儿媚”: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辛弃疾“水调歌头”: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