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沈用大:《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

回眸汉诗新格律fficeffice" />

                      ——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

                                沈用大

                             

新诗发轫于1918年,迄今已过90大寿,正向它的百年华诞迈进。放眼当今诗坛,虽然号称“多元并存”,但从诗体上看,却只单枝独秀,是自由诗的一统天下。回想当初,自由诗与格律诗为同气连枝的孪生兄弟,却不料如今荣衰殊途,甚至闹到兄弟阋墙。那么格律诗到底是如何兴起?有何建树?为何衰落?这些问题应当有一个说法。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以使更多的人一起参与探讨。不过由于格律诗兴起之时并未予以命名,为了叙述的的方便,借用重庆市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现“东方诗风论坛站长万龙生先生的研究成果他构建了一个“格律体新诗谱系”,包括“基本类型”三种: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约定诗体”三种:四行体、八行体、十四行体。[1] 以上不妨简称为“三式”、“三体”。这个谱系并非出于他个人的臆造,而是对繁复的格律体新诗的种种现象(体式)的理性归纳,所以本文将运用这些名称和概念,对“格律体新诗”的历史,作一次简略的回眸。

一、格律意识从自发到自觉

中国新诗发端于1918年1月15日,是日出版的《新青年》第4卷第1号刋登了第一批作品,总共三人9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这是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连“新诗”的名称也还未出现,[2] 目录栏里只有一个字:“诗”,至于是哪一种诗体,则更未说明。现在看来,其中胡适的一首《景不徙》系沿袭他“白话诗”[3] 的路子、取传统五言绝句形式,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其他8首。一般人可能以为就是“自由诗”了。这原也无可厚非,因为胡适不是鼓吹“诗体的大解放”吗?他说:“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谈新诗》)况且“自由诗”,顾名思义就是“自由”,可以为所欲为。然而,倘若我们头脑里还有“格律诗”的一席之地,那么就应该承认“自由”也有边界。我们发现:沈尹默的《月夜》刚好四行,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刚好八行,不就是上面说的“四行体”和“八行体”吗?当然这未免牽强。不过我们起码可以指出一点,即:这些诗全都押韵,而自由诗的基本形态,恰恰是不押韵的。[4]

早期新诗大多押韵,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既然鼓吹“解放”、“自由”, 又为何偏偏割舍不掉韵脚?原因在于早期新诗人都出身私塾,有一定的旧学根底,而“韵”正是旧诗的命根子。所以新诗的发难者胡适一生所写,不押韵的屈指可数;被称为“自由诗派”[5] 的领军人物的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所收,押韵的也比不押韵的多得多。以至早期新诗人想写不押韵的新诗,要有很大的勇气。第一首不押韵的新诗出现于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刘半农的《卖萝卜人》。对此,刘半农是有意识的,他曾自诩道:“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都是我首先尝试的。”(《扬鞭集纷孕颉罚┤欢巡谎涸系男率凶觥拔拊鲜保腿菀滓鸹炻摇R蛭谖鞣剑白杂墒保╢ree verse)外,还有一种“无韵诗”。“无韵诗”又叫“素诗”(blank verse),它的规范是无韵、但必须有整齐的音数或音步。《卖萝卜人》则仅仅无韵,音数或音步绝不整齐。

更有甚者,周作人于1919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小河》,其实这正是一首自由诗,或如刘半农说的“无韵诗”;但作者却无所适从,诗前的“小引”,写的就是这种命名的尴尬:“有人问我这诗是什么体,连自己也回答不出。法国波特莱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像,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内容大致仿欧洲的俗歌,俗歌本来要叶韵,现在却无韵。或者算不得诗,也未可知。但这是没有什么关系。”

把自由诗写成有韵,把无韵的叫做“无韵诗”或“散文诗”或“算不得诗”,这都是新诗草创期的印痕,却也证明了早期新诗大多有韵,可以说,韵是旧诗在形式上留给新诗的唯一胎记。不过,这里要提醒我们:韵也是格律的重要元素。[6]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新诗打自呱呱坠地,天然就同时含有从西方带来的“自由”元素(句式参差)和旧诗遗留下来的“格律”元素(押韵)。当然,此后它们开始分道扬镳:一边不断祛魅脫韵,彻底走上西方的自由诗之路;一边则把韵脚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格律体新诗”。

在打造“格律体新诗”的长途中,“格律”元素是陆续添加的,符合质变缘于量变的积累的道理。循此,我们可以寻出早期新诗人这方面的蛛丝马迹。

1919年4月1日《新潮》发表康白情的4首诗,其中《梦境》、《窗外》两首是最早以四行为一节的新诗。以四行为一节,在中西方传统里都较常见,所以新诗如果需要分节,这是一种可供采用的形式。

同年5月1日《新潮》发表傅斯年的《咱们一伙儿》,此诗共两节,行数不等,句子也不齐,但两节的末行采取重唱,都以“咱们一伙儿”作结,具有浓郁的格律意味。

最早的格律体新诗出现于1920年2月24日,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致宗白华书中援引自己的一首《新月与晴海》,全诗如下:

儿见新月,

遥指天空。

知我儿魂已飞去,

游戏广寒宮。

儿见晴海,

儿学海号。

知我儿心正飘荡,

追随海浪潮。

总共两节,每节四行,四行长短不一,但两节是对应的。这就是万龙生所说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的“参差体”。[7]

万龙生三种基本类型的另一种“整齐体”,最早出现于1923年4月20日,徐志摩在《时事新报费У啤贩⒈砹恕赌场罚?/span>

我友,记否那西山的黄昏,

钝氲里透出的紫霭红晕,

漠沉沉,黃沙弥望,恨不能

登山顶,饱歺西陲的菁英,

全仗你吊古殷勤,趋别院,

度边门,惊起了臥犬狰狞。

这是开头,全诗50行,每行10字,绝无例外;当然,他是引用西诗“跨行”手法,用跨行来达到整齐,也算得洋为中用了。

有谁想到严格意义上的格律体新诗,最早系出自历来被认为是“自由诗派”领军人物和素有“浪漫派”倾向的郭沫若和徐志摩这两人之手;再联想到稍后“新月诗派”主将闻一多原先也是一位擅写“自由诗”的“浪漫派”诗人;那么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关系就显得更加亲密,而格律意识的自发倾向,也就更加发人深省。

关于格律体新诗三种基本类型之中,整齐体的出现为何迟于参差体,可作这样解释:因为“诗体的大解放”的拉朽摧枯的力量,导致新诗人对“整齐”有所顾忌,所以较迟;但毕竟也会出现。至于参差体的形成,则有郭沫若《文学的本质》[8] 论及。此文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情绪”,情绪的特征是“节奏”,最简单的节奏是“反复”:幼儿常用同一字的反复,而他这首诗“形式上虽然比他(幼儿——引者)的更要复杂些,但在根本上也是一种简单的反复体:便是前节的节奏和后节的节奏完全是一样,其中不过有些观念的变化罢了。”

此外,1920年8月15日郑伯奇在《少年中国》发表《赠台湾的朋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格律最严、也是最重要的诗体之一,主要有意大利式和英国式两种。此诗格律并不完全符合,不过总算是一个开端。

至此,万龙生的“三式”之中,参差式和整齐式都已出现,而复合式则主要是在新时期后才兴盛起来的。“三体”之中,如果把上面提到的沈尹默的《月夜》、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分別作为四行体、八行体滥竽充数,加上郑伯奇《赠台湾的朋友》的十四行体,那么“格律体新诗谱系”已然初见端倪。

之所以说初见端倪,一是因为它们本身还不完备,二是因为它们的作者的格律意识还处于自发状态。

格律意识从自发转为自觉的第一人,当推陆志韦。他于1923年7月出版诗集《渡河》,该书除《自序》外,还附有《我的诗的躯壳》一文。其文是探索格律的理论,其诗是探索格律的实践,所以朱自清称他是“新格律运动的前驱”(《中国新文学大系肥诗话》)。其文强调:“文学而没有节奏必不是好诗。”他不同意胡适《谈新诗》里说的“自然的音节”,因为“口语的天籁非都有诗的价值”,所以提出:“有节奏的天籁才是诗。”具体创作,他经历了破四声写长短句、用白话填词、“准了古诗的格调”写新诗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我认为中国的长短句是古今中外最能表情的做诗的利器。”其实就是传统旧诗的五七言的改良。          

陆志韦的意义在于:当自由诗与格律诗分道扬镳、开始走上袪魅脱韵之路、并且甚嚣尘上之时,格律诗仍显得行动迟缓,当此之际,凛然宣称:“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我的诗的躯壳》)捍卫了格律诗的立场。[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7 16:23:39编辑过]

[原创]

沈老师此文太精彩了,亠口气读完受益颇多。

TOP

努力学习中!
欢迎光临长歌楚天碧的博客: 把玩诗歌,感受快乐,体验生活,品味人生. 诗有禅心,禅有诗意,诗悟众生中华诗词论坛博客:http://www.zhsc.net/bbs/boke.asp?changge.index.htmlhttp://changgee.blog.sohu.com/QQ:545702657

TOP

       昨日龙生兄来电话,谈及来年重庆诗家论坛以及《诗学》出版等事宜,特别是沈先生的《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一文,我挤出时间断续地看了这篇值得认真阅读地重要文章。这样的内容历史跨度很大、时空宏伟、涉及的各体诗作复杂纷纭,牵扯的理论方方面面,不是谁都短时间内可以轻易写来的。因此,叫谁面面俱到、处处严谨、一锤定音,都是不客观、不实际的,相信将来作者本人一定还会有所提炼与修正。仅就此稿整体来看,格律体新诗的产生与发展脉络清晰,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或理论家及其各种诗体以及主要流派,都有论述,基本上是可以取得人们认可的,是可以把热衷格律体新诗的读者引上正路的。

      民族格律体新诗的建设,首先是诗人们的不间断地群体创作,同时也需要有理论家的紧密配合,两者缺一不可。格律史家同时也是诗人与理论家,用大先生就是个诗人(《鸟碟集》),他的朗诵就深受大学生喜欢:我与他相识是在第二次重庆西南大学诗学名家论坛上,常熟会议时每晚都促膝讨论新诗格律问题直到深夜,可见他的治学精神,使我深受鼓舞,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

      ——这是一篇值得精读的文章,我是要找时间细细学习和研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1 18:52:57编辑过]

卓 韦blog:http://cwzw21439.blog.163.com/ 腾讯: 360892990 信箱:cwzw21439@163.com

TOP

脉络清晰。学习了!

TOP

学习。颇多获益。

http://zhaoyanguang.good.blog.163.com/

TOP

特别赞赏这一段结论:我以为:新诗的格律问题,应该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所有爱诗人的事,是一切关心新文学人的事,甚至是全民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真不愧格律体新诗理论界的旗手,对当前格律体新诗的探索和创作都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拜读,有如醍醐灌顶。

TOP

学习的好材料!
《诗词艺苑》面向全国征稿!投稿地址:
http://www.shiciyy.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