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在朋友们说到“假诗”真诗的时候,使庄稼汉子想起两件事。

      一是儿童时代在牛棚里听庄家园院儿里的长辈讲的一则故事。说是私塾先生布置作业要孩子们写诗,大家先后交卷。一愚笨学生迟迟写不出来。第二天只得敷衍老师说,我有作诗一首:“作诗到夜半,落下黑柴炭,呼啦打开门两扇,两个和尚乱。”先生说你解释一下。学生说想到半夜实在想不出来,忽然飞来一个东西翁的一声扑了灭油灯。再点上灯一看,原来是一个屎壳郎把灯扑灭了。我才有了“作诗到夜半,落下黑柴炭”的句子。可是还没有后面的两句,没办法就趴在案上睡着了。等到天明打开门一看,发现街上有两个和尚不知为什么在争斗。于是就有了“呼啦打开门两扇,两个和尚乱”的句子。先生听罢呵斥道:“欠打!”学生说:“我知道是欠打字,可是有了打字就不押韵了呀?”先生气得直跺脚,心里骂道你狗屁不通。

      一个是读古代诗话,看到古人赞赏的一首诗。忘记是哪一本诗话上记载的也想不起作者记不清原句了。大意是两心知:“彼此相交两知情,灯前裁缝月下行。行至窗前知未睡,听到房中剪刀声。”诗话的作者对这首诗是很赞许的,所以记了下来。

      可比较这两首诗,前一首如果我们强词夺理的附会说它表达了作者绞尽脑汁也难以完成作业的烦躁,可先生还是判为欠打。后一首只是表达了佳人幽会时的惊喜与向往吧,就被诗话的作者誉为佳作。从韵律与节奏看,两首诗歌都没什么挑剔的。前一首在句子长短上显然有所变化在修辞上使用了比喻,按说在形式上与后者相比要略胜一筹。可庄稼汉子不能不佩服知识浅薄的私塾先生没有误人子弟把前一首判为欠打的公允,也不能不佩服学问渊博的诗话作者能独具慧眼把后一首平淡如水的白话诗推荐为佳作眼光。

      他们评价诗与非诗的依据显然不是诗的外在形式。依据是什么?——意境以及意境所表达的情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6 18:15:54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