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人未老 情亦浓《枫韵集》读后感

 

                               人未老   情亦浓

      微斋先生继《秋琴集》之后,又一本格律体新诗专著《枫韵集》即将问世。这不仅是东方诗风论坛的盛事,也是格律体新诗的盛事。这部专著是“以中国传统诗学为基石,以现代汉语音韵为构件,合理参照外国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奉献的一道汉语诗歌大餐。作为学生,我不敢对老师的艺术珍品妄加剖析,只能怀着对缪斯的敬畏之心,谈一点自己浅薄的感受。

    《枫韵集》第一首诗,便是我喜欢的整齐式“枫韵”:

                                  诗当酒

                                  书作杯

                                  好个秋

                                  好场醉……

每当我轻声吟诵,就会想到零七年我的合川之行。也是那“好个秋”,也是在“诗当酒,书作杯”的场合。那“好场醉”,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诗,我和微斋先生偶然相遇,并有幸拜他为师。那晚,老师赠我一本《秋琴集》。封面上一首精美小诗使我眼前一亮:啊!新诗还可以这样写?我第一次见到这如歌如画的诗,喜欢的几乎雀跃。惊呼:“老师,你把世间最美的语言都写完了,我们还写什么呀”!我迫不及待读起来:

                              ……


                              一位诗人又站在桥上看风景

                              并不在意那楼上看风景的人

                              循着这歌声他追寻一轮明月

                              不小心却坠入了明月的梦魂

我痴痴的沉醉在美妙的画卷中,对诗中细腻的感悟不知怎样去很好揣摩。老师问我:“读过卞之琳的《断章》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像个无知的小学生在老师跟前羞红了脸。可老师却没有嫌弃我,只是叫我一定要多读书。那一晚,我失眠了,捧着诗集不忍释手。从此,它就成了我学习格律体新诗的范本,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更是每晚临睡前必不可少的“夜宵”,不读不能入睡。

      转眼两年过去了,因为喜欢老师的诗,对老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从小受到古典文学熏陶,一生历尽坎坷的人,有着醉心诗文兼怀天下的理想。一首蝶恋花中曾有“度尽劫波人未老,诗酒平生,总爱秋光好”,便可见微斋先生的志趣了。从“微斋”陋室里古典诗词的匠心独运,到格律体新诗大胆成功的探寻,他一路坚韧不拔地走来,尝尽个中甘苦。若没有对诗歌执著的热爱,没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即成就不了诗坛这棵常青树,我们也不会看到那么多或气势磅礴,或俊逸清新的诗篇。

      对格律体新诗,老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清醒的看到,旧体诗词终究是一种产生于文言语境中的诗体,浅近文言与雅化口语固然也适应了当代生活,但伴随时代的演进,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和新型化,还是新鲜活泼的时代语言和灵动多姿的诗歌体式更能艺术地反映今人的思想情感和今时的社会面貌,从而更有希望获取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青睐。因此,老师与诗界同仁奋起呼唤,作为诗之灵魂的音韵、节奏、境界、美感的全面回归。这使得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仿佛变成了热血青年,进入格律体新诗的创作黄金期。面对一首首“流转多姿,风流蕴藉”的诗篇,有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经历过苦难、疯狂年代的老人笔下。他在为读者带去对现实的感悟,对历史的审视,对人生的思考的同时,也带去了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并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记得老师曾在《端诚诗文集》著者后记里说过:“作家是通过作品来说话的。除了我的作品之外,我还需要多说什么呢”?是的,当我们手捧《枫韵集》,看到花环体《秋菊之歌》时,我们还需要多说什么呢?

      听!“菊之前奏”悠然响起,如一曲高山流水,伴随着众仙子的翩跹妙舞飘向人间,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我觉得菊花那孤傲的性情,有些像老师,热爱生活,也向往自由。当星星唤醒东篱边朦胧的记忆,我们的诗人早已把相思发于笔端了。去对菊作一个专访吧,趁着天高云淡的艳阳天。每当我读到“菊之栽种”,总会不止一次的遐想那个三米阳台上的“仪态万千”,暮色里仿佛看到诗人与花同坐,倾心交谈的情景。多么浪漫的情怀,多么淡泊的心境啊!当真的与菊面对而坐的时候,那一份理性的思考显得无比珍贵。虽然“枝上霜叶中露无数次去而复返,人世间便多了无尽的忧伤遗憾”,但只要有你,那一曲高山流水可以对你而弹,就是无比幸福的!哪怕“每一次相逢总觉得是太短太短”。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微斋老师一生也是磕磕绊绊,尝尽尘世酸甜苦辣。可是,在“菊之瓶供”的首句,他竟用了“笑看”两个字坦然面对,即使是“数不完的冷酷威炎”也要笑看,颇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我甚至有些嫉妒那瓶中的幽香,能与高洁的隐士结下“这注定的情缘”。从“菊之吟咏”中,我看到了诗人的大手笔,这里有豪放的壮歌,有婉约的咏叹,有舒缓的萧管,也有急促的琴弦。品尝着醇酒般的诗句,不由得你不醉。有诗有画方不辜负菊相知相伴的情意,可是,真正令我怦然心动的却是“菊之疑问”。“被西风惊起忙赶往园圃内查看,探问她深夜里为什么辗转难眠”?我仿佛看到飒飒西风中,一位老人披衣而起,蹒跚的身影在月下徘徊。我突然想到东坡先生在“香雾空蒙月转廊”之际,秉烛夜探海棠。诗人的柔情多么相似啊!对寄托自己无限情思的花儿们怎一个“怜”字了得。此处一连四个追问让人心碎。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泪流满面。

      人称“诗也格律,人也格律”的微斋先生,竟然也会有小杜的几分癫狂,原来诗人骨子里都是性情中人。“闲中忙折花枝插鬓发聊学红颜,问人生几何时能有这开怀大笑”。“此中的雅趣”管他几人能赏鉴,即使“用满头霜陪花度似水流年”又有何妨?假若落月带走篱畔的芳踪,让诗人惆怅不已,将菊之艳影植入清澈的心田,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举动。从此,诗人的胸怀也洋溢着沁人的幽香。我似乎已经从“菊之梦幻”中悟到了什么,无论是卢生梦中的一世悲欢,还是陶令在花中找到的同伴,这富含哲理的诗使我时常迷茫的心有了些许清醒。

      在“菊之残篇”中,我最最喜欢“残存的枯蕊不甘心冷漠地回转,变药茶济世间是她最后的贡献”。这是菊的境界吗?不!这是我们人类应有的最高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理应付出一切的精神。每每读来,总有一种使命在肩的感觉。我想,当菊花作出它最后的贡献时,它并不会在意是否有高贤去加以青眼。因此,我不禁越发的爱起菊花来了。

      一组诗十五首,老师融心血于笔墨间,写尽了对菊花的怜爱和赞赏,将自己一身傲然风骨寄托秋菊之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组诗一出,立即引来格律体诗坛一片喝彩声。诗人、翻译家刘聪美先生赞誉其是“如滔滔不绝之大河又如回环往复之太极的宏篇巨制”。且不说《秋菊之歌》的花环体是个奇迹,单是它对中国十四行诗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著名诗歌评论家钱志富博士盛赞:“至少在中国十四行诗的写作历史上是做到了推陈出新”。甚至认为微斋先生的诗,写的比冯至、卞之琳的好。刘聪美先生也认为,以汉语诗歌自身的规律创作的这一组诗,是对中国十四行诗的匡扶,为汉语十四行诗指明了道路。

      老师的菊花情结,缘于他“不愿折腰向权贵去邀宠承欢”的秉性,缘于他“笑看那尘寰中数不完冷酷威炎”的胸襟。“因此她选择这爽朗纯净的秋天”,“因此她选择这诚实贞静的秋天”,这便是老师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正是这淡雅清新的人生观,为他赢得了“菊花诗人”的美誉。

      俗话说“人如其文”,当我们走进微斋先生的内心,那滚烫的激情和一颗永远不老的心,总会让你感动不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总是意境优美,情趣盎然,激情澎湃了。

      当“菊之回声”在天地间萦绕时,我结束诗人心灵的探访。愿我没有辜负这一曲高山流水的轻弹,愿不老的诗情永驻诗人心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5 21:28:11编辑过]

读了好诗后有的好文章!拜读欣赏!

TOP

谢谢马上的关注。问好!

TOP

最喜欢微斋老师诗中的情趣,一种文化人特有的情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