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怀念王度庐先生

  怀念王度庐先生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 ... &extra=page%3D1


  按:今天偶然看到篇介绍王度庐先生的文章,倍感亲切。现在的年轻朋友很少有人读过王度庐、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的武侠小说。在我少年时代,他们五人就像是现代青年人心目中的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他们的武侠小说吞噬了我多少不眠之夜哦!把这篇文章转过来,算是我对我年轻时代的一种眷恋吧。

  
  在读书中文网上看到玉娇龙发的《玉娇龙》,想起了王度庐先生的小说,想起了“鹤-铁五部曲”。
  王度庐先生的作品,语言平淡到了极点,节奏平淡常到了极点,人物平淡到了极点,故事情节平淡到了极点。作者不是在写武侠小说,作者只是在用白描的、平铺直叙的手法,描写作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毫不相干的人的事,这一切,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金庸古龙先生的小说,极尽渲染之能事,人尽其美,物尽其善,如须弥之境,能纳天下之大观。可惜也只是须弥之境。对于卑微的生存在夹缝中真实的我来说,似乎总是缺失什么。
  记得大学时要强的心境下,我能够在吃饭的时候完整的看完从来没有看过的电影《索多玛的120天》,而我到现在为止,就没有完完整整的看过一遍卧虎藏龙,没有第一遍,也没有第二遍。
  时间在流逝,我在想象王度庐先生瘦弱的忍耐在狭小的蜗居中,沉默无语、平铺直叙的白描着怎样的江湖,我在想象到江南鹤、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是怎样翻天覆地的拯救世界,拯救江湖。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只看到了屈服,江南鹤的屈服、李慕白的屈服、俞秀莲的屈服,包括——玉娇龙的屈服。
  我不明白,大能如江南鹤,如李慕白者的屈服。
  我不明白,所以我痛恨王度庐先生的江湖。
  深切怀念王度庐先生。
  
  王度庐(1909-1977),满族,原名葆祥(后改为“翔”),字霄羽,出生于北京贫困旗人家庭。
  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
  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益发艰难,全靠母亲和姐姐为人帮佣及做针线维持生活。
  由于家贫,王度庐没能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才十二岁就被送入眼镜铺当学徒,不久却因身体瘦弱、手脚不灵而被辞退;又去给一个小军官当听差,也同样遭到解雇。但他刻苦自学,中学未毕业就做了小学教员,开始为家庭分忧。 王度庐自幼爱好诗文戏曲,虽然学业中辍,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当时王家住在地安门附近,离北京大学原校址不远,王度庐便去风气开放的北大旁听,得遇颇多名家讲授;他还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书,或者去鼓楼上的“民众图书阅览室”阅读。就这样日积月累,逐渐打下了坚实的中外文学基础。
  王不仅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他也有独到的领悟。比如在《落絮飘香》等作品中,就曾对莎士比亚剧作等西方名著作过精当的分析。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表现人物心态,并能将西方小说技巧融纳于传统的叙事模式。  
  王度庐从十几岁起就常写点小文章或旧体诗词向报刊投稿,到三十年代初期,他因投稿结识了北平《小小日报》主事者宋心灯,并受到宋的赏识,被邀任该报编辑。编辑《小小日报》时,王度庐开始在该报及其他报章发表连载小说,多系篇幅不长,仿《福尔摩斯探案》的侦探作品,署名“霄羽”。  
  1933年后,华北局势日趋紧张,王度庐离开北平,流亡到陕西、山西、河南各地。其间,曾任西安《民意报》编辑,当过小公务员,由于既无学历,又无高亲贵友,加以性格孤僻,虽然文笔好,肯苦干,终未逃脱每被辞退的命运。
  1934年,他在西安与李丹荃结婚,婚后生活仍处于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境地。
  1937年春,王氏夫妇赴青岛投奔李丹荃的伯父,不料几个月后抗战爆发,青岛沦陷,全家数度逃亡,伯父资财亦损失殆尽。  
  困居之中,王度庐偶遇在《青岛新民报》(1942年与《大青岛报》合并,更名《青岛大新民报》)担任记者之旧友,遂应邀为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
  1938年6月1日始载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取笔名“度庐”,意思不外是“寒门度日,混混生活”而已。
  此后刊载《宝剑金钗记》,以写英雄儿女的爱恨情仇故事而始受重视,这时,他的另一类重要作品言情小说也逐渐得到肯定。后陆续出版发表《剑气珠光录》《紫电青霜录》《宝剑金钗记》《舞鹤鸣鸾记》《卧虎藏龙传》《铁骑银瓶传》和爱情小说《古城新月》《落絮飘香》《虞美人》《海上虹霞》等。
  20世纪40年代被称为北派武侠小说四大家之一。抗战期间稿酬微薄,作品数量虽丰,却仍不足以解决生计,使得王度庐不得不兼做其他工作。青岛十年间,先生曾兼任中学代课教师、“摊贩公会”文案、赛马场售票员;
  1946年岁暮,全家甚至靠摆地摊卖春联而度年关,生活困窘,可见一斑。
  据李丹荃回忆,当时写小说首先是为了糊口,每日把要连载的部分写在一张纸上,由报馆派一小童取去,创作环境极为艰苦。王度庐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  
  王度庐性格内向,又体弱多病,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写小说出名后,也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他总是装病躲避;又很少上街,过着自我禁闭的生活。由于工作劳累,他的健康受到损害,家人曾劝他放弃笔耕,另谋生路,他却写上了瘾,直写到1949年方才搁笔。  
  1949年初,王度庐携全家移居辽宁,曾先后在大连、沈阳等地任教。
  1949年后去沈阳,任实验中学教师,是沈阳市政协委员。作品还有《洛阳豪客》《琼楼春情》等数十部。
  文革中,王氏夫妇被“下放”到昌图县大苇子沟安家落户,1975年,他们迁居铁岭。两年后,正值旧历年底,王度庐以久病之身在铁岭去世,享年68岁。  



  王度庐(1909一1977),本名王藻祥,字霄羽。北京人。满族。自学成才。早期创作言情小说。有《琼楼春情》《落絮飘香》《冷剑凄芳》《翠陌归人》《朝露相恩》《海上红霞》《朱门绮梦》等。30年代中期,王度庐改写武侠小说,以言情小说的笔法创造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他的创作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白羽是以写人情世故胜,王度庐则以写悲剧侠情胜。王度庐的特点,是能够充分把握江湖儿女内心的矛盾、人性的挣扎、爱恨交织的复杂情境,写情则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写义则慷慨侠烈、血泪交迸,并因此谱成一部壮烈深沉的“武侠悲怆命运交响曲”使“剑胆琴心,侠骨柔肠”的书剑名士之气和恩仇江湖之情深入到武侠小说的灵魂深处,是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所不可忽视的。不过,王度庐虽然是写情的高手,却不是写武的高手,这就又限制了他将武侠小说提高到一个更新更现代化的层次。
  王度庐武侠小说16部。
  《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宝刀飞》《风雨双龙剑》《洛阳豪客》《新血滴子》《燕市侠伶》《春秋戟》《紫凤镖》《绣带银镖》《紫电青霜》《金刚玉宝剑》《龙虎铁连环》。

同怀念。

我读《玉娇龙》的时候,好像还在上初中。

TOP

哦,这才看到。
我是读初中时读到《鹤-铁》五部曲的,那种情景: 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争相传阅,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有过重版,我已到壮年,买来再看,就没有那样的魅力了。
但是,王度庐在武侠小说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TOP

凤舞读的《玉娇龙》恐怕是重庆作家聂云岚改写的。
聂在受难时为难友讲《卧虎藏龙》消遣,全凭记忆,有所发挥,后来改写成书,风靡一时。

TOP

聂版《玉娇龙》使刊载这一作品的湖北《今古传奇》杂志畅销,大赚其钱,身价倍增。
当时不知道王度庐遗孀尚在,曾经形成版权纠纷,后来协商解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