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马春光:毛翰《二十四座奈何桥》解读(后附原作)

身体的隐遁与思想的翔舞
——毛翰《二十四座奈何桥》解读
                        

我无意欣赏自杀之美,也不以为那是行为艺术,我只是试图用关于自杀的一组意象,表现种种冷色调的人生情怀。这里抒写的,不是一般厌世者的自杀,而是思想者的自杀,理想主义的自杀,屈原式的自杀。
——毛  翰

或许由于海子自杀引领的诗人自杀潮,触发了作者对于自杀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或许由于别的什么触媒所致,1990年初,毛翰写了一组题为《自杀的八种方式》的诗。“自杀的八种方式”——这多少有些耸人听闻或黑色幽默的意味。近20年后的2009年,毛翰重拾此题,续写,使这组诗多至24首,并且代之以《二十四座奈何桥》这样极富诗意的题目。一经发表,即入选《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2000-2011)》(耿立主编)。
奈何,奈何,其奈生何,其奈死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现实的场景中,自杀是恐怖的、悲绝的,但在毛翰的笔下,自杀却成了反抗现实荒谬、追寻生命自由、实现人生精彩的唯一途径。毛翰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的,是对于自杀式死亡的一种近乎唯美的讴歌。它在一片飘逸的诗意中,传达出一种豁达,一种执拗,一种对于理想的至高无上的向往和皈依。

兼具学者与诗人身份的毛翰,在诗歌的书写中,一直有一种执著的艺术追求,包括对于语言和意象的唯美营造,对思想情怀的独特表达,使得他的诗歌葆有美感和深度,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当代,默默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隅。
在常人看来,自杀可能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亲情的背叛。但在一些敢于担当的思想者那里,自杀变成了对抗这个世界的最后方式。毛翰在这些咏叹自杀的诗中,透露出了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批判,他所书写的自杀者与其生存的世界存在明显的对抗、批判关系。
在《上吊》一诗中,诗人写到:“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让其他所有的圈套/永远落空”。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圈套,诱惑着、控制着我们的人生,我们在劫难逃,既然这样,与其被动地就范于命运的圈套,不如主动地选择一个圈套,而后报复性地看着所有的其他圈套形同虚设、其奈我何。在对这种自杀方式的品咂中,我们看到了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的生存世界的凶险,更看到了诗人对抗命运、面向死亡的洒脱和坚毅。那种义无反顾的选择中,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批判与憎恨,也更加显豁。
死亡选择中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还体现在《割腕》这首诗中,“你这个没血性的世界/让我来给你输点血”。这与鲁迅在小说《药》中设置的那个“血馒头”的意象,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面对着如此没有血性的世界,割腕者决心用自己的鲜血输给它,以期消除其懦弱和奴性。“输血”在这里强化了行为的主动性,使自杀成为一种有着目标与信仰的过程。古往今来,不缺乏这样的死者,而我们依然生活在这个没血性的世界,那些死者在割腕过程中所闪过的“输血”的一念,能否真地唤起这个世界的血性,作为苟活者的我们,可能不免汗颜。
在《跳楼》中,诗人这样开始书写:“一脚蹬开这伪崇高……”“伪崇高”真是妙笔生花。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高楼林立的时代,我们站在城市的一角,遥望四方,一种“崇高感”会油然而生。然而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崇高感”却并没有造就人内心的崇高,相反,高楼大厦的“崇高”,可能恰恰映衬出人类精神的萎顿和下沉。一方面,在这种“崇高”的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加之竞争的日益激烈,拜金主义的病态流行,很容易造就人的精神萎靡、寂寞孤独乃至被摧毁的感觉;另一方面,高楼大厦的崇高为人的自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你只需要站在“崇高”的顶端,轻轻一跃,便会一次性地毁掉你的生命。“一脚蹬开”这里面透露着某种洒脱,它弃绝了与这个世界任何的藕断丝连、纠结不舍,决绝地向着心中的目的地奔去。跳楼更接近于飞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灵魂的飞翔,“一脚蹬开这伪崇高/让青春与大地/撞个满怀”,也就是从“伪崇高”达到“真崇高”的最佳途径。
《撞墙》一诗中,这种对世界的敌对和“鱼死网破”的决绝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就算撞不开那堵墙/我也要用刺眼的血色/破坏那墙面的/粉饰”,从这样的诗句中,我们很容易读出北岛诗作中那种英雄主义的意味。“粉饰”掩藏的恰恰是真实,而对粉饰的破坏就是为了抵达真实,尽管这种抵达是以“刺眼的血色”为代价的,尽管破坏粉饰的初衷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下,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此诗侧重的是死的轻盈,死亡可以是那样的简单,其中潜隐着对生命的珍爱,对死亡的惋惜。当代作家史铁生说过这样的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其中透露出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正是因为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才抵达了存在主义哲人所言的“向死而生”的境界。如果说以上两位作家注重的是“如何面对生死”的问题,那么毛翰在这一组诗中侧重的是“如何去死”的问题。毛翰的诗透漏着这样一个潜在的观念,即“生不如死”——生是一件让人厌恶的事情,是一种“禁锢”,是一次“与目的地背道而驰的旅行”,它充满了“苦”“累”“误”。在这个前提下,诗人把思考、表达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去死”这个问题之上,死是超脱,是最后的抗争,是灵魂的逃逸和飞翔。于是,通过自我了断,向着另一境界的存在,是一种方式,更是一个过程。有了这种种不同的方式和过程,生命因而异彩纷呈。

这一组诗短促、简练、精辟,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既是毛翰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诗歌继承的结果,也是他很久以来在语言效果探索上达到的成就。
在《手枪》一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诗句,“洞穿这花岗岩的禁锢/让灵魂出来/放放风”。 在自然界中,花岗岩以硬度高而著称,它的硬度仅次于钻石。“花岗岩”作为肉体的的隐喻,在此获得了异常奇妙的表达效果。我们很容易想到穆旦《春》中的诗句,“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紧闭的肉体”恰恰构成了“花岗岩的禁锢”,它像鲁迅所描述的“铁屋子”那样禁锢了人的思想与灵魂,这一诗句异常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灵魂被拘囿在肉体躯壳中的无奈,“放放风”的反讽式表达,正应和了穆旦所书写的“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枪”所收获的是自由灵魂的展翅翱翔。
“沉甸甸的思想/该收割了”,这是《自刎》中的句子。刀剑在脖子上的挥舞,犹如镰刀在庄稼地里的收割,不同的是,一者收割的是物质,一者收割的是精神,具象与抽象在这里彰显了极大的张力。如果说其他的种种自杀方式多少有些未完成的残缺之美,那么这里的“收割”则有了一种完成的成熟之美。它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思想过于饱满、过于深沉以至于难以承载的人物,他们的思想难以见容于世,才毅然决然地进行了自我“收割”。
除了这种语词的胜利,诗人毛翰还善于运用语词之间的意义互置来表达游动的诗意。在《安眠药》中,诗人这样写,“我就是一粒安眠药/让大地服了/好安眠”。这里显然为我们构置了两层空间,“我服用安眠药得以安眠,大地服用我得以安眠”。“我”成了这个世界的破坏者,大地以“我”的毁灭为代价换来它的安眠。我和大地的悖谬关系,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以一种悖论的形式抵达了现实世界的真实。
诗人还善于把语言修辞的手术刀挥向那些具有超稳定意义的现代汉语词语上,用一种微妙的反讽来消解这个虚伪的世界。《投井》一诗这样写道:“悄悄地我投入/不惊起一丝叹惋/这世界依旧/秩序井然”。同样是投水而死,投井与投江、沉湖不同。投井这种方式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较为静态的感觉,井的幽深、逼仄、阴森,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即便弃世者投井而死,其身后的世界依旧是“秩序井然”,弃世者以生命为代价的反抗,其作用竟至于可以忽略不计。“投井”与“秩序井然”的互文,内宇宙与外在世界的鲜明对照,从这种张力中暴露无遗。
在《切腹》这首诗中,作者写到,“诗书苦我/经纶累我/牢骚误我/我今与你们各自天涯/就此别过”。有论者认为这首诗的文字与题目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们之间出现了断层,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联想毛翰所说的这是“思想者的自杀”,再联想那些个“满腹诗书”“满腹经纶”“满腹牢骚”的成语,你就会明晓毛翰出语和立意的高妙所在了。思想者由于文化担当、道义担当,与这个世界的对立已久,一经“别过”,获得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轻松。

作为一种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本意,是在对现实人生诸种问题的关照及终极关怀中抵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归根结底是让人更好地生活。现代中国诗歌史上不缺乏观照死亡、审视死亡的佳作,它们多是在对死亡的审视中获取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但是像毛翰这样在组诗中进行对“自杀”的审美品咂,似乎有些悖逆常理。
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解读这组诗。当今世界自杀现象的层出不穷,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文学、诗歌的方式咏叹之,本身就是参与现实的一种方式。而当媒体频频传来某某人以跳楼或别的方式自杀的消息,甚至已经让我们麻木,让我们的心灵难以频频震颤之时,《二十四座奈何桥》还是给我们刺痛,让我们警醒。这组诗并不是对自杀的猎奇或科普,更不是对厌世者进行自杀的教唆。恰恰相反,它在回眸那些经典自杀的同时,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深情讴歌。它把批判和企图改变的视角放在了与生命个体对立的现实世界上。在这个角度上说,这组诗是对那些古往今来自杀的思想者的祭奠,是对理想主义的礼赞,是一种生存态度的执拗表达,它以弃绝生命的方式,用诗歌极力地捍卫着生命的尊严。正如诗评家张德明所言:“这组诗在生与死的对照性思考中机智而深入地剖析了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映照出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的悲绝情怀,具有突出的现实启发性和深邃的历史穿透力。”
组诗的副标题为“自杀方式全解”,这显然不可能是全解,二十四式不可能是全部,但它却基本涵盖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各种自杀方式。读罢这些文字,你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些人的死,比如诗人海子的卧轨,比如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沉水,那个执拗的、倔强的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开枪自杀,以及上自屈原,下至邓拓、老舍等文革罹难者的长长的名单。而这些人的自杀,无一不是“思想者的自杀,理想主义的自杀”。在他们看来,死亡的价值远远高于生存,死亡是一种彻底解放。身体的隐遁,所获得的,是灵魂的翔舞。
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才要思考死亡、面对死亡,对死亡的积极思考能够激励我们更完整地生活,进而拯救我们的生活。“凡极端和极端,往往是相似的,生的欲求至于极度的强烈者,岂不是竟有将绝了生命本身的自杀行为,来使这欲求得以满足的时候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组诗从自杀与死亡的“窄门”通向的,正是浩大的生命的广场。


马春光,山东大学现代诗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邮编:250100
马春光信箱:yc.0303@163.com




【附录】

二十四座奈何桥
——自杀方式全解

毛  翰


跳车

我无力扭转命运的列车
但决不能继续这
与目的地背道而驰的
旅行

自焚

五内俱焚之后
火势
便不可遏止地
蔓延出来

沉湖

我别无所求
只想在这片死水里
激起一迭美丽的波澜
尽管这一切
很快又会归于平静

手枪

洞穿这花岗岩的禁锢
让灵魂出来
放放风

饮鸩

谢主隆恩
饮下这壶御赐的美酒
我便永远陶醉
在幸福中了

自刎

沉甸甸的思想
该收割了  

吞金

不是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吗
把今生剩余的所有光阴
折算成这方寸之金
一次性消费
果然受用多了

上吊

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
让其他所有的圈套
永远落空

(以上八首写于1990年初,题为《自杀的八种方式》)


安眠药

我就是一粒安眠药
让大地服了
好安眠
2009-10-26

割腕

你这个没血性的世界
让我来给你输点血
2009-10-26

服毒

我心底早已是毒草丛生
就让其毒性
来得更剧烈些吧
2009-10-27

跳楼

一脚蹬开这伪崇高
让青春与大地
撞个满怀
2009-10-27

跳窗

把空虚留给空虚
把无聊留给无聊
我且破窗而出
夺路而逃
2009-10-27

卧轨

结局正呼啸而来
结局已不可更改
意志不能被本能出卖
快哉快哉
2009-10-27

撞墙

就算撞不开那堵墙
我也要用刺眼的血色
破坏那墙面的
粉饰
2009-10-27

投江

逝者如斯
我且做个如斯逝者
看川上
年年诗云子曰
鹤舞婵娟
2009-10-28

投井

悄悄地我投入
不惊起一丝叹惋
这世界依旧
秩序井然
2009-10-28

绝食

悲哀难以下咽
痛苦难以下咽
希望又不能果腹
我听命于天
2009-10-28

触电

与其触怒天庭
被雷电劈死
还不如主动伸出手
接受和谐
2009-10-28

撞车

你按你的规则行车
我照我的牌理出牌
手不要发抖
脚不要乱来
请让我打出这最后的
精彩
2009-10-28

瓦斯

受尽天下难受之气
恨遍世间可恨之人
2009-10-28

跳崖

日暮飞瀑
夜半流星
溅起思想透辟的风
2009-10-28

咬舌

一世辛苦备尝
什么也不必再说
天地无言
神仙无语
泰山沉默
2009-10-30

切腹

诗书苦我
经纶累我
牢骚误我
我今与你们各自天涯
就此别过
2009-10-30

【附记】
拙作《自杀的八种方式》写于1990年初,圈内外有所流传。世纪之交,我卷入一场诗教论战,对方有一篇檄文,居然题为《〈星星〉的蚍蜉与毛翰的第九种自杀》(载《芙蓉》2000年1期),指我胆敢诋毁贺敬之等主旋律诗人,乃是自取灭亡,是我自杀的八种方式之外的第九种。令人啼笑皆非。
我无意欣赏自杀之美,也不以为那是行为艺术,我只是试图用关于自杀的一组意象,表现种种冷色调的人生情怀。这里抒写的,不是一般厌世者的自杀,而是思想者的自杀,理想主义的自杀,屈原式的自杀。还盼诸君不要误读。如果有人轻生,说是受了这诗的蛊惑,恕在下概不负责!
近日偶得灵感,续完自杀的其它各种主要方式,计十六首,与之前的八首合为一辑,欢迎朋友们指教!
                                             毛翰 2009-10-30

解析与原作双佳,供诗友诸君阅赏。

TOP

再次拜读学习

上吊

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
让其他所有的圈套
永远落空
--------------在微型诗网站伊凡编选的《诗海淘金》里也读到过,初认为“让其他所有的圈套”一句“其他”与“所有”两词重复出现,显得拖沓饶舌不足取,今再思,又觉出“其他”与“所有”两词只有重复出现,才能表达主人公对那一个圈套之外的圈套的愤怒不平来,这里不能算“拖沓饶舌”,而应归为“繁复”艺术。
“饶舌”与“繁复”的表现虽相近,何为“饶舌”?何为“繁复”?多读几遍,自然能揣摩出来其天壤之别

TOP

佳作再续,更加圆满。可见毛翰老师笔力仍健,思索仍深。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