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路历程六十年组诗并每首附记

  序

2月5日,我不慎摔倒,造成左股大面积挫伤,卧床一月有余。百般无奈,乃以回忆打发光阴。后来竟以学诗途中各个重要环节为绝句一组。适逢“东方诗风”10年庆祝活动结束不久,这方面内容占据了较大比重。因需要辅以注释方能为读者理解,一直搁置,迁延至今。现借又到习水避暑,始得余暇了结此事。

          一

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

儿时何所幸,从祖诵华章。

【附记】此言儿时在湖南省衡阳县英陂乡鸿佳堂从祖父学读唐诗,

在心中埋下了诗的种子。

           二

一首生活多广阔,

少年命定涉诗河。

何曾畏惧风波险,

一路坎坷一路歌。

【附记】忆昔1954年冬,我在北碚歇马场重庆市农业学校读初三上期,语文课本选有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诗。沈超先生在教学中灌输诗的基本知识,使我爱上诗歌,并且不久后开始习作,从此与诗结伴终生。因诗获罪,亦因诗得福。

         三

汉语文学两册分,

《关雎》《橘颂》养吾心。

潇潇春雨润诗趣,

结社“启明”欲拿云。

【附记】1955年我考入位于北碚团山堡的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使用叶圣陶先生主编的那套文学、汉语“分家”的课本,而文学又以文学史为序,首课即《诗经》,选有《关雎》;次为《楚辞》,所选包括《橘颂》。业师为山东大学毕业的朱世褆先生。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使我获益良多。我在课余写了许多诗稿,记得其中有一篇受春雨滋润所作。1957年5月31日的《四川工人日报》发表了我的《愤怒的人群》一诗,紧接着我的习作《小伞兵》也在六月号《星星诗刊》发表,使我备受鼓舞。我和同班爱好文艺的何先福、段世光、韩锡麟异想天开,效仿“五四”时期青年,组织了“启明”文艺社,准备出版油印刊物《启明》。哪知从此惹火烧身,导致1958年不能毕业分配,在社会底层饱受磨难。“少年心事可拿云”,李贺名句。

     四

上线上纲酿祸多,

只合自限唱闲歌。

知音幸遇二三子,

野店海聊奈我何。

【附记】当时左祸遍于国中,文字狱空前恐怖。但我爱诗难舍,乃自限不涉政治,采取“三弦”策略。即如旧句所云:“我的竖琴三条弦:爱情友谊大自然。”当然这实在天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幸这些作品并未“泄露”而已。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我总会结识几位知心朋友,彼此志趣相投,可以无话不说,而无须提防。

             五

《西风》吾所喜,亦迷《夜莺》啼。

《雅典女郎》美,读之废寝席。

【附记】吾年轻时尽管命途坎坷,仍不废吟读,深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之作品。此举其几首代表作也。

            六

曲高服《采莲》,和寡乃《荒村》。

因以追“三美”,务求诗律新。

【附记】热爱英伦三杰同时,也接触到“新月派”诗人作品,尤爱闻一多、朱湘作品,膺服闻氏关于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之主张,并开始实践,从而奠定了日后致力于格律体新诗的基础。

            七

狂飙由北至,焚稿以全身。

不意死灰燃,竟然逢爱生。

【附记】文革初期,其势汹汹。吾乃“黑五类子女”,自己又有“红疤黑迹”,惶惶然不可终日,乃于1966年下半年某月忍痛分几次由母亲将历年保存完好的诗稿(包括自己整理成集的《雏鹰》、《试翔》二册)以及日记、求学时的作文本带去她单位的锅炉房悄悄火葬,并决心不再染指诗歌。不料1967年春天,我堕入爱河,忍不住又重拾诗笔,吟诗赠予吾爱,年内辑成一册。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诗歌,直到今天。也许是诗歌促成了爱情,而爱情又复活了诗歌吧。

            八

闸门开启后,滚滚难再收。

怀念磨滩水,流连小绿洲。

【附记】1967年春天“文革”进入收拾烂摊子阶段,我们这所党支部也没有的民办学校相对平静,我算是过了一段逍遥的日子。这时我已成家生子,又有了余闲在诗国徜徉,写下不少仅供几位朋友欣赏的诗篇。那时特别怀念在歇马场风景如画的磨滩河畔度过的一年求学的日子,写过一首题为《怀念磨滩河》的长诗。我和江北猫儿石几位文朋诗友交游的时日,在当时堪称沙漠中的绿洲。

         九

谁料风雷劲,惊蛰“小伞兵”。

欲飞蓝天上,终可慰此生。

【附记】1976年10月,“四人帮”就擒,中国进入了百废俱兴的伟大改革时代,我的人生道路也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由于我多年来没有放弃诗歌、文学,终于有机会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文。同时,好事不断:我父亲1952年瘐死的冤案平反了,我自己1958年所受错误处分也得以纠正,还调到了江北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干部。自幼的文学理想看来有了实现的可能。

            十

“现代”罡风起,诗坛怪癖多。

易辙文路走,未料柳婀娜。

【附记】大约198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主义成席卷之势。我不能适应,也不愿跟风,便开始转向文学评论和散文写作,收获多多,文名甚隆。我写评论一度使用“余见”笔名,其知名度大大超过了我的本名。后来我竟担任了重庆市作协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对此,我并不感到欣慰,后来在散文集《云影集·后记》中言及此事,曾说“有走错了房间的感觉”。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之谓乎?

            十一

痴心到底在,诗弊日趋明。

“革命”旌旗举,“东方”野火熊。

【附记】中国当代新诗走上了一条极端自由化,严重违背民族传统与诗歌规律的歧途,新世纪伊始,为了振衰救弊,诗歌理论家吕进、骆寒超提出了“二次革命”论,即认为新诗必须完成精神、诗体、传播方式三大重建。当此时也,“东方诗风”论坛借助网络平台,将何其芳定名、已经容易产生歧义的“现代格律诗”更名为“格律体新诗”,极力推动格律体新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取得令人瞩目之成就。而我则积极参与其事,为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十二

十载聚同仁,四方倡律新。

饱尝吟事乐,足堪慰吾心。

【附记】2012下半年,我们论坛同人刚刚举行了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盖自其前身“古典新诗苑”算起,已经足足10年矣。从2005年7月,“古典新诗苑”在合肥诗友齐云、卜白倡议下,举行了第一聚会,决定更名为“东方诗风”,将“现代格律诗”改称“格律体新诗”,以避免与已然复兴的当代诗词概念混淆,并以建设新诗格律为己任。以此肇始,每年聚会一次,今年6月,刚刚在诗人黄有韬先生大力支持下,成功地举行了第8次年会。这样的聚会合议事、行吟为一体, 每此都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扩大了格律体新诗的影响,增进了诗友的情谊,成为“东方诗风”一大特色。我个人总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饱享了人生之乐,诗歌之趣,友谊之暖。

                     十三

十年退未休,研创获丰收。

回首足欣慰,诗坛史绩留。

【附记】我自2003年3月退休,赓即学习电脑,上网遨游。很快就找到了“古典新诗苑”这方乐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结束了孤军作战的历史,树立了建设新诗格律的信心,在研究与创作两方面都取得了过去不可想象的成绩。我相信,“东方”诗友10年来为格律体新诗的形成与确立所付出的努力绝不会白费,所取得的成就必将彪炳史册。

                     十四

金秋硕果垂,歌舞应知休。

同志须发力,长征再起头。

【附记】歌舞系指在重庆举行的3场“东方诗风”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此谓不可久久沉浸于喜悦之中,应该开始新的长征了。

步诗洒先生原韵口占五绝·请指正:
春花秋月在,吟唱岂能休。
岁岁山河颂,痴情无尽头。

TOP


诗词家熊盛元电邮——
龙生兄:瑶章拜诵,钦服无量。六十年风云,尽收笔底;三千劫血泪,都洒行间。兄备尝苦辣酸甜,惯历风霜雨雪,故发而为诗,如蜀鹃之啼血,缪斯之放歌,不惟记诗路之历程,亦可证吟坛之心史。如此杰构,其传可必也。专此奉复,并颂
暑安!                                                       弟盛元顿首

TOP

六十年诗路,六十年风雨,苦辣酸甜尽在文里行间。幸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祝福老师!

TOP

一首生活多广阔,少年命定涉诗河。
何曾畏惧风波险,一路坎坷一路歌。

看来,就是命中注定的啦!
少年豪气,一路坎坷、金秋硕果,尽在这寥寥数诗中。
一路坎坷一路歌。这是一代文人共同的故事。只不过是诗酒兄更加典型罢了。
人生悟透了无尘

TOP

白鹤先生(魏锡文,重庆歌乐吟社社长)读万龙先生《诗路历程六十年》组诗有题二绝——
      经雨经风六十年,几多心事付诗篇。
      卧床此日惊回首,始觉天宽路也宽。
                         *
      诗心一片悟成真,少陷泥潭老更深。
      雅典女郎非艳遇,缪斯原是好情人。

TOP

诗人赵迪生先生电邮——

万先生:您好!
        大作《诗路历程六十年组诗》与附记已细细拜读。本欲写点读后感受,但看了熊盛元兄之雅评,故不敢下笔。熊兄当代名士,出手不凡。大作得此雅评,似锦上添花,其传必也。顺问尊嫂好 !迪生上

TOP

作家杨耀健——

龙生兄:《诗路历程六十年组诗》收到。诗作附以记述,夹叙夹议,可谓人生凭据,很有价值。龙生兄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可谓有理想且有促其实现之魄力者。容留以细读。
                                                                     耀健于遵义苗乡

TOP

树喜激赏。非止佳作,亦为诗史也。
               ——中华诗词学会李树喜先生电邮

TOP

诗歌史,亦是人生史,回首往事,收获累累,祝贺万老师!
                          ——响水滩客在万盛文苑的跟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