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短篇】 吴妈

本帖最后由 水若寒 于 2013-12-13 13:20 编辑

1   


        吴妈有一儿三女,儿子老幺。
       虽然计划生育严,但奉行“养儿防老”的农村人仍然执著地认为养个儿子踏实。只要孩子下了地,罚多少都认。钱是人赚的,有人就不愁钱。农村人自有农村人的生活哲学。
       肚子一显山露水,吴妈就开始“隐居”——躲在家中操持家务。地里的活全交给娃儿他爸,对外却谎称去城里侍候妹妹坐月子。为掩人耳目,娃儿他爸偶尔也去屋后的堰塘浆洗衣服。隔墙有耳,娃儿们也不敢大声喊“妈妈”。憋得吴妈像坐牢,一坐就是大半年。

       吴妈的三个女儿间隔5岁,小女儿才三岁。几个娃儿站成一排就是一截阶梯,通往幸福,或苦难。
       一个更深夜静的夜晚,吴妈在自家后屋平安地生下了儿子。儿子比大女儿足足小十二周岁。

       那天是清明节。娃儿他爸白天祭了祖坟,晚上就生了。吴妈幸福地回忆。
      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要我们生活圆满。吴妈满足地奶着刚出世的儿子。虽然,小女儿的罚款还没了帐。这下可好,索性两个一起罚。

       没钱交罚款,吴妈只能和计划生育小分队周旋。每次小分队进屋,吴妈和娃儿他爸如临大敌,屈着脊梁骨低三下四地和他们打商量:希望各位高抬贵手,多宽限些时日。

        和儿子相比,尊严和屈辱算个屁。
        像吴妈这样的贫困户,就算卷了铺盖卷儿住在她家也没用。罚款不得不收。小分队只能另辟蹊径,到处“长眼睛”。
        吴妈刚从市场卖了肥猪或粮食回来,前脚进门,后脚就撵来了小分队。
        几年下来,吴妈勤扒苦做的几个钱全都交给了小分队。

        为了拉扯几个孩子,吴妈没抻抻展展地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明明白白地吃顿饭,没舒舒服服地睡个觉......

        那么苦的日子,也熬过来了。吴妈长叹一声,觉得自己很强大。
        娃儿他爸是大家公认的好人。对谁都好,唯独对吴妈好不起来。
       儿女们也困惑:为啥咱爸就不心疼咱妈呢?两人说不上几句就“火山爆发”,甚至动粗。现在老了,照说火气也该小了,可他们仍是针尖对麦芒。

       论长相,吴妈也是有模有样的。当年婆婆看中她时,就毫不讳言地说:就是要挑个俊俏的媳妇,生的娃儿才中看。
       若说吴妈不能干,那是极大的冤枉。
       再说,比吴妈不能干十倍、百倍的女人多了去了,可男人却把她当成宝。甚至那些瞎眼跛脚、弱智和二百五的女人也有人像宝一样捧着。

       吴妈说,这就是命,阎王治究的。

       儿女说,迷信,老封建,什么命不命的。

       吴妈苦笑,等你们活到我这年纪就知道啥是命了。我这辈子算完了,只要你们过得好。
       吴妈还真算过命。
       老得皮包骨头的算命先生掰着手指絮絮叨叨地掐来算去,颤着没有眼珠子的瞎眼说吴妈是“老南瓜命”——越老越甜。
       算命先生的“瞎话”让吴妈心里蜜蜜地甜。
       吴妈也不信自己一辈子苦命。

       再辽远的路程也有尽头,再辽阔的海洋也有边际。瞎眼算命先生的金玉良言成了吴妈泅渡苦难的那根稻草。



2      
        吴妈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只上过两三年学。
       不是吴妈脑子笨,而是”女儿家再有学问也是别人家的”。再说了,吴妈身后还有五六个弟妹呢,挣口粮远比读书重要。老师三翻五次上门也打动不了吴妈母亲坚定的心。
       退了学的吴妈,背着大背篓昏天黑地地给生产队割牛草。

       吴妈遗憾自己没文化,更加笃定“知识能改变命运”。

       只要你们肯读,我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供出来。吴妈经常对娃儿们如此这般地说。

       四个娃儿有三个高中毕业。那一个实在读不得,怨不得吴妈。
       当时,倘若家里能出个大学生那可是祖宗十八代都荣光的事。比如邻村的小凤,家里用钱堆着她读书,初中复读了三次才考上中专。鲤鱼跳龙门 ,跳出去,就成龙。
       吴妈觉得大女儿比小凤强。如果有钱,老大肯定是大学生——铁饭碗哩!老大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吴妈还忍不住感叹。

       老大高考只差几分。吴妈想让她再复读一年,但没钱。老大也自愿放弃,并安慰吴妈说,读了十几年书,够了。
       整个村都没几个高中生。老大能顺顺畅畅地读完高中,吴妈觉得是遗传了自己聪明好学的基因,倍感欣慰。 女儿都十八、九了,再读下去,又担心读成了老姑娘。吴妈也就依了她南下打工赚钱去。

       毕竟多读了几年书,加之造化助人。吴妈的大女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鱼得水。女儿每个月的工资除了生活费,其余悉数寄给吴妈。
       那时,吴妈的小女儿才十岁,儿子七岁。女儿经常写信勉励弟妹们好好读书,并向吴妈承诺,等弟妹毕业了就让她带着,不必二老操心。

       至此,吴妈家就过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女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把三个弟妹陆续接到身边并“量体裁衣”,让他们都学了个一技之长。  
       经年后,吴妈两个小女儿也开枝散叶,有了幸福的小家。儿子也长成了标致的大小伙。更让吴妈欣慰的是,儿子也是外企的高层白领,买房、娶妻的大事不必吴妈操心。

       苦尽甘来,吴妈的日子果然越过越甜。
       眼下,吴妈只盼着把儿媳接进家门。
       儿子说,准儿媳是他高中同学,正在上大学呢。
      “等她一毕业就结婚,您就等着抱孙子吧。”儿子逗吴妈乐。

        是啊,今生还有最后一桩大事。吴妈瞧着镜子里逐渐衰老的容颜和渐渐多出来的白发眉开眼笑。



  3
        吴妈连任5届外婆之后,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小孙子。

       吴妈小心翼翼地抱着裹在襁褓里还带着血丝的小肉团仔细端详:弯溜溜的眉毛、眉毛下细细长长的眼线、浑圆的小鼻头、撮得紧邦邦的小嘴儿... ...三十年前的儿子就这模样儿! 吴妈看着小孙子,不知不觉眼泪就来了。

       吴妈觉得自己像一只通体透亮的蚕,吐出了最后一缕丝,浑身轻飘飘地... ...
       一阵华丽的啼哭,像春天的惊雷在吴妈耳边炸开。吴妈被小孙子从幸福的云端拽了回来。
       自从儿媳说“有了”,吴妈就抛下种了一辈子的田地和过了一辈子也吵了一辈子的老头子搬进城里待候儿媳。

       老头子说什么也舍不得自家的几亩薄田坚决留守在家。如此也好,可以隔三差五给城里的儿子驼运“粮草”。

       伺候月子,吴妈驾轻就熟。
       之前, 吴妈侍候过女儿坐月子。孩子都用尿不湿,不必吴妈洗尿布;小外孙也乖,不必吴妈整晚都得惊醒着。吃饭时,也不必吴妈像老妈子一样一边抱娃儿去......

          儿媳坚持用传统的尿布,节约又环保,也对。
       娃儿一尿就哭,一哭吴妈就得起身。整个晚上,吴妈都睡不了个囫囵觉。一个晚上下来,尿布堆成山。

       由于长期蹲卫生间洗尿布,吴妈的脚趾丫都泡烂了。
       儿媳冷嘲热讽地说吴妈娇气。
       也许是上了年纪吧,十天半月下来,吴妈就觉得身体有点吃不消,抱娃儿和洗尿布都直想打瞌睡。
       儿媳也开始有话说了。

        洗尿布肥皂用多了。洗娃儿老是提一条腿伤到娃儿骨头了。饭菜越来越难吃......话多了,嫌吵了;话少了,是摆脸色;多抱抱娃儿吧,说是宠坏了;不抱吧,又说不心疼......

            新做婆婆的吴妈不知如何是好,拘禁得无所适从。越是谨小慎微,越是动辄得咎。

        唉,老了,不中用了。吴妈黯然神伤。

        亲家也开始对吴妈指手画脚、颐指气使。

        吴妈隐忍多时的委屈再也憋不住了,试着和儿媳沟通:叫亲家今后别不顾情面地说话,都是几十岁的人......

           早就看不惯吴妈的儿媳正好有了数落吴妈的借口。

        一场酝酿已久的婆媳舌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事后,吴妈后悔不迭。可自己实在憋屈得慌。   

        听说,婆媳是天生的情敌。大概是的吧。原本不相干的两个女人突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同时用生命爱着同一个男人。她们同时也是男人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打上次争吵后,儿媳就再没给吴妈好脸色看。吴妈也尽量忍着,仍然难免和儿媳鸡零狗碎地磕磕碰碰。
        渐渐地,儿子的电话也多了。千里之外的儿子有千里眼、顺风耳,理直气壮地责备吴妈没尽到做婆婆的责任。

        吴妈百口莫辩。也不想和儿子辩。
        无处话凄凉的吴妈,只能和女儿在电话里诉诉衷肠。
        女儿劝吴妈,多担待点,毕竟是您儿媳,年轻人不懂事,时日久了自然知道您的好。
        吴妈说,就是觉得憋气,没别的意思。并检讨自己,说自己脾气不好,受不得冤枉气。
        日子不咸不淡地过了一天又一天,吴妈的孙子也快满月了。
        电话里的儿子越来越烦躁,一五一十地细数吴妈的不是。

        她是诚心气我!......吴妈委屈得快哭出声来。

        怎么可能?!她不是那种人,你别把人想得那么坏。儿子不耐烦地说。

        吴妈哑然,再说下去,就会被儿子当成搬弄是非的老婆子。

        吴妈一辈子不说人是非,本本分分地为人、处事。怎么到儿子媳妇这里就格格不入了呢?连儿子也不相信自己了。

        平常听人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吴妈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个例外。
        算了,什么也别说,什么都不能说。只要儿子儿媳过得亲热。
        吴妈很快就给自己解开了心结。

4
       吃过早饭,像个锯了嘴的葫芦的儿媳抱着孙子回娘家去了。

       吴妈一闲下来就想回老家。老家的地也没闲着,原本两个人的农活,现在老头子一个人做。吴妈想回家帮老头子忙活忙活,顺便带点米和油回来吃。吴妈在门后背起背篓又放下,放下又背起来......

       上次吴妈回家忙着收谷了,几天都没睡个好觉,急急忙忙赶回城。儿媳见吴妈回来,把娃儿全天候丢给吴妈搂着。吴妈只觉得体力不支,抱着娃儿站着都在做梦。偏偏娃儿添乱似的哭闹,吴妈只能晃着摇篮睡个眨眼觉。儿媳仿佛把娃儿的哭声当成美妙的音乐,幸灾乐祸地坐在一边欣赏。
        吴妈困得睁不开眼睛,心里被小家伙哭成了一堆乱麻,不由得冲摇篮里的娃儿发气:你再哭我也走了,人都快累死了,给我钱都不想带!

        见吴妈发气,气定神闲的儿媳坐不住了,一把抱起孩子没好气地嚷:你走呗,谁叫你来的?你累?是你做自己的事累的......

            我的事?!......你们吃的都是谁的?吴妈气得要立马收拾东西走人。

        儿媳见吴妈来真的,抱着娃儿回屋,关门时轻飘飘地扔下一句:要走,也得明天走。

        恰在此时,吴妈女儿来电话。
        女儿贴着手机听了个大概,劝吴妈:算了,还是给她带吧,毕竟是你的孙子,都是一时气话......
            吴妈听女儿一翻宽解,这事也就平息了。

        有了这一次的不愉快,吴妈也学聪明了。每次走之前都问清楚:我来,还是不来?应该啥时候来?

        吴妈放下提在手里的背篓,靠着沙发拨通儿媳的电话试探着问:你不在家,我也没事,我是不是也回去一趟?   

        儿媳冷冷地说:随你便。

        懒得计较。为了儿子,当妈的啥都能忍。
        吴妈挂了电话,锁好门窗,回家。

       儿媳挑刺是不是嫌弃我呢?如果不想让我带孩子,就直接说嘛,何必转弯抹角地折磨人呢?长此下去,还不知要怄多少气呢......吴妈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难眠......不带孩子也好,和老头子守着那几亩地,养蚕、喂猪,轻松自在。

       说起老头子,吴妈就心酸。自从吴妈进城后,老头子就过着不像人的日子。一辈子不懂弄饮食的老头子煮一餐吃三餐。地里的菜长得成了精,也不知道弄来吃。只知道开水泡饭,吃坛子里的泡菜。遇上农忙或是蚕子上栅,老头子没日没夜的忙活。半夜三更,老头子还在给吴妈打电话,说自己喂了几十簸箕的蚕子,快累死了。本来想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休息一下,结果却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觉醒来才想起还没吃晚饭......老头子有时上午十点多给吴妈打电话,说昨晚两三点醒了就没睡。忙着割麦子,才从坡上回来,还没吃早饭......
       吴妈听着老头子的唠叨,心里像猫抓,一阵一阵地疼......   

       不出半年,老头子瘦得只剩个人形。背驼了,头发更稀了。连吴妈在家养的肥肥壮壮的狗和猫,也瘦得只剩下风都吹得倒的干架子。

       那时,儿媳还没生产。吴妈只能在儿媳回娘家过周末才能抽空回家看看。每次回去,吴妈马不停蹄、恨不得日夜不眨眼地忙碌——洗堆积如山的衣服、被盖;清洗灶房和泡在泔水里的锅碗瓢盆;收割地里熟透了的农作物;给老头子煮点好吃的,临走时还备几份放冰箱......
         如果自己在家,老头子的起居有规律,嘴巴也吃得匀称点,不至于饥一餐饱一餐。虽然总是吵吵闹闹,但老头子的心是好的。一辈子就这样吵过来了,不吵反而不热闹。吴妈竟有点怀念那些吵吵闹闹的日子了。
       儿女们也劝老头子搬到城里去,可他死活不肯。还振振有词:都坐到城里吃现的,从哪里来?

       老头子闲不住,也不想给儿女添负担,趁自己还能做就多做点吧。
       这点活,累不死。老头子大大咧咧地说。反而劝出门在外的儿女们多保重身体。

       哎......救得了小的,救不了老的。吴妈一筹莫展。

      
5
       儿子来电话。

        婆婆和媳妇吵了就永远和不好了...... 儿子欲言又止,好不难为情的样子。   

        我现在不和她吵了,也想通了...... 吴妈心平气和地说。

        那以往呢,你一直和她吵。如果你们在一起,两个都会气死!...... 儿子烦躁地打断吴妈的话,竟然不依不饶地翻起了老黄历。   

        吴妈只觉得有股热血直冲脑门,混混沌沌地听儿子喋喋不休。
        儿子从眼下说到结婚之前,买房、装修房......大意是,吴妈和老头子没帮上忙,一切都是儿媳的功劳......

            别数了!你们要让她妈来带就明说,我不带得了!气得吴妈差点扔了手机。

        儿子更火,不带就不带,我请保姆,一千块钱一个月!

        吴妈抖抖嗦嗦地挂了电话。

        吴妈知道儿子天生嘴拙,说话像放屁。

        既然你知道请保姆要一千块一个月,就应该知道老妈的好处吧?巴心巴肝地为你,没要你拿一分钱,吃的也是我一背篓一背篓从家里背来的。我和老头子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除了吃喝,多少还能攒几个钱。现在为了你,把家都撂了,却落得个费力不讨好......儿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只会帮你、心痛你,一切都是为你好。儿啊,你怎么就不懂呢?好在还有三个女儿,要不然,娘老子只有跳河了事。吴妈擦着眼角的泪花花,呆坐在低矮的门槛上瞎琢磨。

       吴妈回想自已那代人当媳妇,那时的婆婆娘多狠啊。儿媳在婆婆面前哪有话语权?而今的儿媳像皇后娘娘一样难待候。世道变得真快。

       儿子结婚前,吴妈对未来的儿媳也颇有微词,但儿子喜欢。吴妈转而又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再怎样也要讲理吧?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虎母无犬子。找个能干的媳妇生的娃儿也能干点。

       以前总说,养女儿是别人家的。现在看来,养儿子才是别人家的。

       哎......就当儿子送人了,只要他一家过得好。
       吴妈转三转四地开解自己,心里也亮堂了。

            
6
        一转眼,孙子满周岁。 儿媳拟定在酒楼请客。
        吴妈这边厢的亲戚朋友不能前来的就提前打电话告之。儿子因公务繁忙远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回来。

       儿媳板着脸问吴妈,你家有多少客?

       吴妈说,没多少。好多送了礼的都嫌远了,不来。
       到时我回家再请他们。吴妈补充说。

       只听儿媳嘟咙:还不多,光婶婶一家就能坐两桌......
          吴妈看了一眼儿媳,抱着孙子出门玩去了。

       过了孙子的生日就快过年了,儿子也从外地回来了。吴妈乐颠乐颠地回老家收拾收拾去。孙子还没回过老家呢,这次过年也该回来认祖归宗了吧?吴妈和老头子一想起孙子就乐呵。
       吴妈和老头子楼上楼下打扫,包括屋前屋后的杂草和乱石沙粒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特别收拾好楼上一间大房子留给儿子。
       突然听见院里的狗叫,吴妈掉转头:儿子回来了。

       吴妈喜出望外,往儿子身后张望,心里犯嘀咕:怎么就儿子一个人?

       吴妈和老头子停下手里的活等儿子开口。

       儿子面有难色,欲言又止。儿子转身进屋,边走边从屁股后面摸出钱夹子,抽出一张折叠的信笺纸递给吴妈,心虚地说:签个字吧。

       吴妈心里一沉,慌忙进房间找老花镜。

       薄薄的纸片片上白纸黑字:
       1、父母姐姐养。2、孩子随母姓,户口也随母。

       吴妈看了一眼儿子,异乎平静地说:“既然如此,签不签字都一样。”
       自从儿子结了婚,吴妈就没清静过。
      “就当没生你。”吴妈转身忙活去了。儿子不回来,还有闺女要回呢。

        孙子跟谁姓都是我孙子,还得叫我奶奶。吴妈想得开。

        儿子当天就回城了。


7
        过完年,吴妈的亲家就搬进了城里。外婆带娃儿,外公买菜煮饭。

        吴妈和老头子去儿子家来去匆匆。
        来,是为了看小孙子。想来,就来。
        不带孙子的吴妈乐得一身轻闲,和老头子在老家过着日出日落的悠闲日子。三个女儿按月给吴妈俩老寄生活费。想孙子了,俩老口就天亮前出门,步行一小时去镇上搭车进城,天黑前回家。
        土鸡蛋、新鲜水果、蔬菜、新出的稻米、老头子从塘里捞的活鱼、桑树上摘的桑葚......啥啥啥都留给孙子吃。
        儿媳对吴妈的来去,从来都是冷脸冷屁股。
        吴妈视而不见,看看孙子就满足了。

        
8   
      吴妈仿佛一眨眼,小孙子就已背书包上学了。
      吴妈越来越想念孙子。
      一个星期看一回,吴妈还嫌时间隔得太久。
      孙子像块无瑕的宝玉,吴妈天天捧着看都不厌。

论坛这几天有问题,操作不了精华。

这篇小说写得很好,够发表的水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很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农村人现在还是这样,非得要个儿子。老人辛苦一辈子,没有自我地为儿女奉献一辈子,能看到子嗣延续就感到莫大的满足,劳苦,委屈,都惯于默默忍受。不太考虑活着的意义,或者有时说,活着就是为了孩子。 这不是健康的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很有生活的。

TOP

论坛这几天有问题,操作不了精华。

这篇小说写得很好,够发表的水平。
凤舞 发表于 2013-12-13 13:54



    谢谢凤舞抬爱,若寒受宠若惊。
这是我写得最认真的一篇,笔力不足,更当努力。

TOP

很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农村人现在还是这样,非得要个儿子。老人辛苦一辈子,没有自我地为儿女奉 ...
凤舞 发表于 2013-12-13 13:59



    再次感谢凤舞细读拙作。
人一生,大半辈子都是为了儿女,直到油尽灯枯。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为了儿女,呕心沥血。就是我们这一代仍然还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竭尽全力为孩子。这样不是不好,而是把握不好为了孩子好的度。或者,这也是传统文化之一吧。

TOP

很有生活的。
林海雪狐 发表于 2013-12-13 16:06



    谢谢一读。

TOP

忽然发现管理操作好用了,先来给这篇加个精。 若寒姐加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凤舞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定是好文章,没有宽裕的时间细读,先支持下。若寒加油!

TOP

精细入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