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祭马心瑶文

本帖最后由 诗酒自娱 于 2014-1-27 04:12 编辑

                    
  

   祭马心瑶文
   
   马心瑶女士,1936年生于重庆市渝中区,2014年1月26日15时46分病重不治,不幸于宽仁医院逝世,享年78岁。马心瑶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有超拔的意志,人格的魅力,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1950年,马心瑶16岁时,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位好战士。
   两年后,马心瑶服从组织安排,转业进入重庆市巴县农业学校初中部学习;1958年9月考入重庆钢铁学校。6年就学期间,她品学兼优,从来就是好学生。
   1958年7月,马心瑶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钢铁设计院工作,直到退休,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心尽力,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
   以上种种,只是勾勒了马心瑶的人生轨迹:作为职业女性,她无愧于社会的培养,给予了应有的回报,可谓足矣。
   由于退休多年,马心瑶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她的辞世,对于所有亲人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们更感到无限的悲痛。她是集娘家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公婆的好儿媳、子女的好母亲(婆母、岳母)、孙辈的好婆婆(外婆)于一身的几近完美的女性,在她的身上,堪称集中了中国妇女的优良品德,所以“既平凡又伟大”绝非谀辞。
   她和夫君王正平是初中同班同学。因为入学时年龄都偏大,毕业时就确立了恋爱关系。他们两夫妇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完全是因为爱情而结合,数十度寒暑交替,从来是相携而行,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共同撑起一个幸福之家。王正平仅有初中学历,由一个普通工人发展为资深评书艺术家、作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与马心瑶长年累月倾力辅助是分不开的。王正平深情地说:“没有马心瑶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不会忘记自己经常出差在外,马心瑶独自在家操持一切的艰辛,更不能从心中抹去马心瑶为他誊抄稿件的情景:一丝不苟,动辄万字,工作之余,家务之后,总是熬更守夜,一灯如豆啊!
   而早年上有老下有小,工资微薄,物质匮乏,马心瑶与丈夫一道咬紧牙关,苦苦撑持。不但一边伺奉公婆,一边抚育儿女,后来公婆双双仙逝,还要履行“长嫂当母”的职责,把王正平的两个妹妹抚育成人!直到整个国家革故鼎新,这个家庭才随之走出困境,诸事顺遂,王正平马心瑶夫妇也才得以安度晚年。但是在那些困顿艰辛的日子里,马心瑶作为家庭主心骨和顶梁柱的关键作用,镂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是永难磨灭的。马心瑶弥留之际,王正平说起这一切,总是欲哭无泪,哽咽难续。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马心瑶对子女的大恩大德。1958冬到1959年春,她刚刚参加工作,就身怀六甲到川南一带战斗在大炼钢铁第一线,结果患上妊娠指尖麻木症,造成早产,冒着生命危险在高烧中生下长女xx。1961年,她又在饥饿中产下次子东东,可怜无奶可食,使东东患了佝偻症。是老天不负有心人吧,她硬是守着油灯熬粥喂儿,把东东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再说到了“文革”时期,女儿必须到四川省攀枝花市的边远山区落户,为了照顾女儿,马心瑶竟主动申请到当地当了“带队干部”,一呆就是两年多!好在子女们都还争气,后来各自成家立业,生活幸福,马心瑶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诚然,这给马心瑶带来了含饴弄孙的乐趣,可是她为孙辈又心甘情愿,操劳不已。
   还得提及,因为王正平马心瑶是先参军后读中学,论年龄自然长于其他同学,成为“老大哥”“老大姐”。1952年结识的初中同学,还有好些保持着联系,时有聚会,这也跟他们的凝聚力分不开。所以,在马心瑶病重期间,他们闻讯纷纷前去看望。几年前参加他们的金婚之庆啊,回忆起来无不心情沉重,几至唏嘘。
   与爱妻永别,王正平自是伤心欲绝。可是在这样的时刻,更需要理性,要爱护自己。他终于明白:“我如果多活几年,马心瑶与会在我心里多活几年。”不仅如此,他还决心静下心来,写一部爱的忆述,让数十载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俩相携相扶,一路走来,其中艰辛甜蜜,点点滴滴,尽入书中,传诸后人,永不磨灭。
   那么,马心瑶你也就可以回眸一笑,放心西去了。
   

平凡中见真善,平常中含伟大。

TOP

本帖最后由 芳草 于 2014-1-26 23:48 编辑

以前读高中时,经常去老师工作的文化馆借书,认识王正平老师,拜读此文,对王师母的钦佩油然而生,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愿马心瑶老人一路走好!

TOP

平凡中的伟大,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TOP

19日那天,就得知她老人家病危了,诗酒老师还去医院探望了来,不想26日就离去了,令人唏嘘。诗酒老师与王老夫妇感情深厚,还望不要过于感慨。老师保重!
愿马心瑶老人一路走好!

TOP

今天下午去西郊的伊斯兰墓地参加葬礼,致悼词,为马心瑶送行。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TOP

啊,原来马老师是回民,愿真主保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