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析周啸天鲁奖获奖作品《将进茶》

析周啸天鲁奖获奖作品《将进茶》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1&1=1#39420590


(转贴巴城文章)

析周啸天鲁奖获奖作品《将进茶》
         巴城
鲁奖公布以来,全国文化圈内外一片哗然,议论不绝;然气话甚多,而象王蒙老前辈那样说出个道道来的较少;但是,我又不能给王蒙老前辈一点面子,同时更不能给鲁奖评委们一点面子,这虽然让人很难启齿,令人脸红,但却实是因为太离谱了,简直离谱得没有了边。这里仅简单点评一下鲁奖古诗代表作《将进茶》,足以说明问题。
我以为,《将进茶》能给零分就很客气了,怎么还获鲁迅文学奖?真让人想笑都笑不出来!理由有四:
其一、跑题,跑偏题,跑歪题。
1、跑题:《将进茶》,除了题目和“退而作《将进茶》”之外,全篇正文(附后),横竖倒顺通篇都找不到将进茶的影子;请问,所谓的诗里,谁将进茶了?将进给谁茶了?真的,我打起灯笼都没找到哇!
更有甚者,不仅没有将进茶,甚至不管主客与否,连喝都没喝一下。只有“不如”、“恰如”、“漫思”这样三句;而且,只有“不如喝茶去”与他要喝茶有关,其它两句,不是说“佳境恰如初吻余”,就是“遥想坡仙漫思茶”。不管怎么说,前后左右,正反里外,都没有实际的喝茶。有道是,茶都还没有喝,何谈将进茶呢?
2、跑偏题:本来,不进茶、不喝茶也就罢了。问题是炫富了一堆名茶、名器,却放在一边,偏偏要来个“诸公休恃无尽藏”。请问,这是在将进茶吗?这分明是假名茶、名器之名来要茶。其意与托物行骗、买誉跑奖并无二异。
至于其中有的诸公有没有“尽藏”,或者有的诸公虽有“尽藏”,是不是“无尽藏”,且拿不拿出来都还是个问题。毕竟你摆满面前的都不进、不喝,偏要人家休恃无尽藏,没有这种不敬人情、反客为主、借花献佛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想入非非,丝毫没有现实的意义。都还是停留在“不如喝茶去”的阶段。
至于“珍重青山共绿水”,我以为也只能按字面上的原意被看着是一种对诸公的环保希望;除此之外,只能看前提;而前提又只是一个想象的、要的、无实指的、无法实现的要求,而这些相加之和也等于零。再则,无论怎么讲,只要是在向人家要,说成天,说成地,都与向人家进茶南辕北辙。
3、跑歪题:当然,不喝茶也好、不进茶也好,要茶也好,骗茶也好,这些都还提到了一个茶字。也罢!我们还可以再等,但诗人却又通通置于不顾,转身自去“将进美”了。“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这难到不是吗?
这好象走错了桌子,记得刚刚才从酒席上烦恼出来嘛!怎么又主动去招惹古今最令人烦与恼的酒鬼祖宗呢?不是才说过“吾人须识趣”?怎么这么快就忘了?这哪里有半点“空持烦与恼”的意思,如果有,不还是自相矛盾吗?
也罢!那么,是在进呢?还是在劝戒?
是在进,至少你的以美代酒不诚心,何况那个家伙只认酒、不认人,油盐不浸、雷打不睬,并不在乎你是真可喜还是假可喜。
如果说是在劝戒,那就完全跑歪题了。何况“世人对酒如对仇”,哪里还有可劝戒的呢?又自相矛盾。
总之,这首所谓的诗,除了“不如喝茶去”,一切都是虚无,摸不着边。
作文跑题,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打零分。这里反而得鲁奖。难道我们的老部长、专家、教授们真的就看不出问题来吗?天哪!中国的最顶层文化圈子就真的是这个样子吗?谁还敢往下想?
本来已经跑题,下面这些都与将进茶无关了,但我还是再稍稍说说,不然,老前辈、专家、教授们不服气。
其二、毫无逻辑,矛盾重重:
1、起句:“世事总无常”。这话要是一般百姓说的也就罢了,但出自一个获得鲁奖并一再标榜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的教授来讲,得理论理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事物,也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尊重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所谓“世事总无常”,就是宣扬不去认识事物,不去认识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与我党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复兴中华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完全相悖的。难道鲁奖就是拿国家的钱,反过来倡导这样的唯心观点和消极态度吗?
2、“世人对酒如对仇”。请问,什么时候“世人对酒如对仇”了?中国从来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红白喜事,吃的是喜酒。此外,还有庆功酒、满月酒、交杯酒、洗尘酒等等,其仇从何说起?再则,国家设“酒类专卖局”,不正说明国家对酒业的重示,哪来对酒业和酒类专卖税有仇呢?退一万步说,那么多国酒、名酒的厂家、地方都引以为荣,他们怎么可能对自己以此为生的酒为仇呢?至少,包括我在内,在祭祀祖宗时,所献上的祭祀酒,都满充着无限的敬意,仇从何来?
话又说回来,既然“莫能席间得自由”,又何以有趣相诮李白?他可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之人呢?更有“将进酒、杯莫停”,“与尔同销万古愁”之兴,比起席间之人,谁更嗜酒如命?由此可见,对李白都不当一回事,其他人还在话下吗?我看网上说的倒是事事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再则,既然“空持烦与恼”,拂袖而去,又转身主动去招惹酒鬼祖宗干啥?荒唐之极也!难道古人就没有对刘伶好话说尽,只差你这不痛不痒的一句。对于“醉生梦死、吸毒、腐败、堕落”之顽固不化者,只怕只有动真格的才行,空谈误国啊!何况你的举动和意思并不文明,拿的是佛家弟子开戏;这与该诗集中妒骂人家合法夫妻“女萝久有缠绵意,枯木始无浸润功”如出一辙。实在欠恭、欠体面。
3、“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请问,这么多话,是对谁说的,又为谁“放一讴”,是“四面青山”吗?不然,其君、诸公是谁,又在哪里?哎哟!从头说到现在,其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与“将进茶”有啥关系?
当然,不喝酒,喝茶也能作诗,甚至,酒茶都不喝还是能作诗,这不用你说,我们都懂,要不然,还读书干啥?
那就赶快作诗吧?什么体、什么愁都可以,诗也好,茶也好,赶紧上,我们等着呢!当然,最好还是赶紧将进茶,人们渴之望之久矣!
诗人,从来惜字如金,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么多文字,可以写多少绝、律,可以写多少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惜啊!文不对题,全是酒话。
毛主席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已经浪费了多少笔墨、纸张、网流及读者宝贵的时间。鲁迅也说过,占用他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怎么就不把读者的生命财产当一回事呢?
其三、乱用典:
1、“醉翁意在与民游”。请问,什么时候“醉翁意在与民游”了。明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清香定在二开后”,这是什么意思?姑且先按茶道来说,《茶经》有“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之说,又言之,“清香定在”腾波鼓浪之完成过程。即舀涌泉连珠之水待凉,以止腾波鼓浪之沸,并以竹块匀之而后华。
“清香定在二开后”,既不用茶道专业术语,也不说华在三沸调茶之完成过程,这仅仅是专业知识上的无知吗?当然不是。这显然是有意识地乱用典。《茶经》稍嫌专业,这里举该诗集写有关杨振宁的句子“万古灵犀往往通”来加以说明。李商隐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是两个人的心相通。而“万古”应该只单比杨老先生。试问,其一个人往哪里通呢?
特别强调“往往通”与特别强调“二开后”其实是同一种心态和同一种手法,无非是让人联系“枯木始无浸润功”,“观词恨不嫁坡髯”和“体已同上九天楼”,“如花之人真可喜”不是?
哪有这样卖弄学问的,确实太过分了。相诮李白诗文,我本来是勉强持鼓励态度的,好歹毕竟那也是诗人的本专业,再不,也是一种相互学习;但《茶经》、《道德经》怕是隔行如隔山了吧?可是,“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竟一而再、再而三地没完没了了。人家佛门仙姑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好薄你面子,我不能不说句公道话:砍材不磨锈斑斑,抡起二锤就开山;节外生枝空腹醉,座间怀橘不为难。
其四、言不由衷,胡思乱想:
白居易论诗:“言从己出”,“为事而作”。然《将进茶》尽是抄典摘句,不矛就盾,言不由衷,无病声吟。
1、“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已同上九天楼”。请问,是怎么醉茶的?又请问,与谁“体已同上九天楼”了?
这个体呀,说明还醉得不轻,似乎没有了人的知觉;不妨问一问,不就是一首诗吗?有啥想不开,要醉成这个样子?
2、当然另有原因。常言道:酒醉心明白,同样,茶醉也心明白;何况根本就没有醉,是装出来的。这里就是要借醉说一句不怕脸红的话——不乱性,其实也就是昭示:“体已同上九天楼”,“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如花之人真可喜”。噫!怎一个“喜”字了得!
就这么欺负中国人没文化吗?我以为李白再狂放不羁,也没见其有过这般出格,何况真可喜的如花之人还是佛门仙姑!当然,教授诗人是“洗脚房”、“超女圈”、“尼姑庵”的常客,倒也令人见怪不怪。可叹的是柳永,成天出入青楼,竟没得教授那样多的灵感(见该诗集写杨振宁等篇)。
3、“我生自是草木人”。请问,真是草木人吗?草木人能用得起那么多的名茶、名器?连荣国府都没有的稀罕“俗物”都“初吻余”了,还是草木人?也太过谦了吧!这当然同样不是心里话。看看,其比肩的又是些什么人?李白可以相诮,妙公也可以相戏,甚至还挂“绝唱”花环、
贴“鲁奖”金边之《将进茶》盖之!何来草木人耶?
最后,借诗人之幽默再说一句,“古称开门七件事”。鲁迅说:“开门八件事”。其言有曰:“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早晨起来不知往哪里走”。本来也是,开门去哪里?这才是头一件事嘛!
总之,《将进茶》实在不能算是一首诗,除了跑题,跑偏题,跑歪题,就是打胡乱说,无的放矢,无中生有,废话连篇,毫无逻辑,前后矛盾,言不由衷,低级趣味;既无古体新意,也看不到哪里在“言志”。至于古体诗所要求的诗词格律、平仄声韵以及诗的语言艺术和诗的意境、思想等等,在《将进茶》里也无从谈起,因为那些句子,不过是五个字、七个字的拼凑文字而已,并没有讲究。
一本诗集的代表作即是如此,其它诗作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很难想象,象“不信能诗不能酒”,“不蒸馒头争口气”这类起码逻辑都不讲的文字功底、语言水平、逻辑水平及立意、意境、思辩水平等,怎么能写出其它好的论文、专著,除非抄袭。例如,“七六五四三二一”诗句,我看就有抄袭卓文君“才女怨无亿”之嫌;而“不如吃茶去”,古诗和古联中更多。该诗集中,其类也处处尽显,能看出习惯手法,当然,这倒是后话,再不给大家们留点面子,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就此打住,兹不一一。
附——《将进茶》:
余素不善饮,席间或以太白相诮,退而作《将进茶》。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世事总无常”,周某获鲁奖。
更有周、柳会,记者做文章。

TOP

读一读,长点见识。

TOP

周诗确实不咋的,但是,我说句实在话,也不至于像这位评论人说的那么烂,比如“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这一句,评论人肯定没读懂这两句意思:“草木人”是卖关子,是“茶”字的拆字,草头、人、木合起来就是茶,是说自己生来就像为茶而来,茶也是自古以来名列“开门七件事”。类似的曲解还有几处。反正不管怎样说,这诗就是不咋的!
品评作品,最好以一种公正的心态去点评,这才最值得尊崇,言辞过激适得其反。

TOP

回复 4# 人到中年


    言之有理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评难得,反评也有道理。学习。

TOP

作品沿在其次,主要是人品值得探究发,四川诗词学会被注销的,他起了太多作用.唉!真不想说,我们这些老头子早已被淘汰出主流社会之外.我只为现在的青年诗人感到悲哀!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