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品茶小记(一)

品茶小记(一) “四海之内借兄弟”,待客之道不乏种种,但茶饮之俗似乎雅俗共赏,僧俗同道。 四大佛山的九华山也产名茶,后山有至品黄石毛峰。九华高僧普文大师,时居后山道僧洞。佛家敬仰其德高望重,俗家祟敬其慈祥和善,更精于茶道,茶技独绝。于是沟通僧俗成了唯一,究起根源则来自于茶。 大师晨钟暮鼓,不问世事,但每到春茶含苞,万物吐蕊之时,似乎忘了佛事,转而代之以茶食。整日为民制茶,授人茶技。九华名茶至品黄石毛峰,之所以至尊至佳,与大师代代相传精益求精不无关系。僧俗共制名茶,也千古流传,可谓源远流长。 “早晨起来开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前六件事可省,惟有最后一件事不可省,以备贵客临门。 中国人好客,待客之道首推茶。记得有一年过年,去一位精于书法的朋友家拜年,他拿出最为精致的景德镇瓷制茶碗,挑选故乡最佳名茶,也即黄石名茶,泡上两盏。我们在在品茶的妙境中领悟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气象。茶之醇香竟在一年中余韵缭缭,不绝于心。 我们谈起苏轼与欧阳修讨论品茶 ,直至品位出此茶出自几道瀑布第几潭水烧之所泡。谓之越到高处,水质越佳,茶质越优,芳香越醇,境界越出。我若有所悟。 也曾于赤日炎炎之际,喟然冲进农家小院讨口水喝,。农人用小口大肚的茶壶,倾一杯浓浓的壶茶,一饮而尽,似乎有武松一气十八碗的气势。有醉入东海骑长鲸之感,那才叫过瘾。 高僧品茶,静如止水,枯若寒蝉,只“一声饮茶去 ”,颤音悠悠,激胸荡肺,久而不去,确乎含涤荡尘埃、除垢去俗之意念。在寺中饮茶,果然心境为之一清,神思为之一静。僧家之茶,实属非渴而饮,非求而得,乃用心灵相应,方有所感。 茶为饮者好之,俗者好之可俗,雅者好之可雅。可以看见,嗜浓茶者牙黄齿垢(是为浓茶使然),整日悠闲自得,手捧茶盏,指握香烟,偶夹一张报,高谈阔论,随兴所至,信口开河,滔滔不绝,百步可闻。此等饮茶者,可成为众星之月,独木秀林,伟然而立者也。 壮士饮茶,则以茶代酒,倾数而尽,其气如烈日炎炎,其实若河山肃立,顶天立地,千古壮哉。 茶之道亦生之道。想我骑自行车,从故乡出发,经黄山,访徽州,过昱岭关,千里至西湖。如寻觅梦中情人一般,饱览西湖之美景,尽赏钱塘之风雅,细品九溪十八涧之锦秀,终于坐在了龙井茶园。蘸一口西湖龙井,那雾色轻飘,香气微溢,嫩叶舒展,春情荡漾,似有魂泊故园,影动神摇之感。终于感叹千里寻梦,不枉此行。 人生之道真如饮茶之道,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走什么路饮什么茶。小时候看刘三姐敬茶,那气氛,那风味,是那么真切,那么感人。而今饮茶也渐饮渐淡,似乎越淡越显其清,越清越显其真。的确,茶味是淡了,生活味却更浓了。茶中饮出的不仅是茶味,更有生活味。 情浓如茶,情淡如茶。品茶的情怀,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原来品茶还可以品出这样雅致的文字!

我很少喝茶,看来得学学。

TOP

鹰兄真雅人。文虽短,但侃侃而谈,转折自如,辩细入微。佳作。推荐。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看了又看,还是很喜欢,唯一的遗憾就是排版有点不太整齐,加精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