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紫贝俯拾集》前言
余于(2014年)12月4日飞抵海南文昌避寒,住清澜开发区椰海尚品,阳台直面大海,早晚可闻涛声,可沐海风,诚平生未有之体验也。岂可有无诗之愧耶?9日凌晨,首得五首,天明后再得一题,均为今夏在贵州习水山中所咏之六行体。其后陆续有得,随写随添,至今历时三月,已得诗100首有余矣,赐我以意外之喜。 因为2011——14连续四年皆在习水避暑,每年得诗率以《山中杂诗》名之,遂将这些作品名之曰《海滨杂咏》。现在觉得“海滨”过于宽泛,又知文昌古名紫贝,深喜之,乃欲以其冠名也。 再念及初来感觉敏锐,得诗颇易,也就不避自夸之嫌,更名《紫贝俯拾集》了。亦可证此地诗料之丰富,简直俯拾即是,有缘遇之,算我有福吧。 说是俯拾即是,也不尽然。这此创作诚然是极佳的机遇,但是机遇从来不会赐予没有准备的人。海南这一块宝地之所以能成为我的福地,还得依靠“有心栽花”的虔诚,依靠长久以来格律体新诗的习练。我以前曾说写八行诗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可以有许多节式、韵式的变化,这次在六行这个更小的“螺蛳壳里”,我仍然有意识地这样做,虽然以整齐式为主,但是在行式、节式上也体现了诸多变化,绝不是“千篇一律”;因题材表现的需要,也偶作参差式。而且在韵式上也变化多多,还以退格排列体现韵式,希望读者察之*。这样并没有破坏建筑美,而且似乎有了另一种韵致呢。是不是?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这种集中于一体的习练,可以证明格律体新诗之定行体如同之前中外各种定行体短诗如同古诗中的律诗、绝句一样,对于多种题材的适应性,因之也就证明了定行体在格律体新诗中发展并得以成立的可能性。虽然这次我是专注于六行体,其他定行体也就“同理可证”了。应该说,这是在作品本身之外的收获吧? 这次的创作经历是非常轻松愉快的。我在把一部分作品发给一些朋友时附言中说,这种六行体的容量相当于七绝。我感觉也就像是在写一首首七绝呢。有一点诗的感觉,就开始有意识地发散,拓展,然后往那个“容器”里装就成。有时候快得很,真是按键立就,如有神助。其实无他,这只是充分体现了格律的工具性,有这么一个工具,就做得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甚至运斤成风,如同宋代那位卖油翁的三字诀:“手熟耳!”说实在的,现在倘叫我写那种不讲什么规矩的自由诗,我反而会缩手缩脚,不知所措,难以下笔。 这次的创作经历,外在机遇与自身需求“一拍即合”的佳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特别珍惜这些偶拾的“紫贝”,当然也希望会有朋友同样喜欢它们。令我欣慰的是,已经从多种渠道得到了一些反响:一位不相识的朋友hekenxuan回信说: 斯原兄则风趣地说: 您到海南开了一个工厂,每天拣一些免费的材料,把它制造成宝贵的诗歌,待到返乡创业,当那诗厂的老板。 |
而从更高的层面做出评价的是著名诗词家熊盛元先生,他在读了一些最初的篇什后回信写道: 新體格律,融中外古今于一爐;且能于興象之外,蘊含哲理之思致,隽永深沉,兼而有之。
虽然不无过誉的成分,但是一位诗词家能够如此看重格律体新诗,则使我感觉到沉沉的分量。
| |
在好几个常去的论坛,还有一些叫好的跟帖,就不再一一罗列了。看来,这些小小的紫贝还是有一点观赏价值的。算我没有白白地一次又一次弯腰俯拾吧。甚善,甚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