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690|回复: 0

新诗教育问答

[复制链接]

159

主题

188

回帖

2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
发表于 2018-1-18 2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死水吧 于 2018-1-18 21:59 编辑




新诗教育问答

杨明


===========================================================================


        一、您对中国当今新诗教育现状有何看法?您是否认为现行语文教育存在“重文轻诗(特别是新诗)”的不良倾向?

        就我所找到的几本中学语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所列诗歌教育内容来看,我认为当今新诗教育的现状非常薄弱,尤其与古诗教育相比,令人堪忧。据对七八年级四个学期语文教材的统计,新诗一共只有4(国际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另革命烈士诗抄二篇),古诗词则有六十六篇;而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和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中有十三篇诗歌全是古诗词,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新诗数量少得可怜,而且有些新诗的艺术质量也不理想,不能体现当今新诗的发展水平和已抵达的艺术高度。此外,我在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中读到一篇谈诗的文章——《诗贵创新》。文章以白居易、王安石、李白、杜牧、刘禹锡、王之涣、贺知章等有关春风的名诗名句为例,谈古诗是怎样创新的。文章最后说:“古人的诗词中不断翻新,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就不能大胆地去创新路,辟蹊径,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伟大时代的新艺术呢?”也许这是中学教育中唯一一篇诗论文章,然而谈的也全是古诗,其实新诗创新的事例俯首可拾,可就是只字未提。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忽视新诗教育的不良倾向。

        二、您怎么看待百年中国新诗?给您印象最深的诗人有哪几位?给您印象最深的诗作有哪几首?

        这是个大题目,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我只想说,从胡适《尝试集》起的八十余年来的中国新诗,绝不是“乞无成功者”,而是“大有成功者”。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怀着对缪斯的无限虔诚,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大地上,通过尝试、借鉴、比较、探索、实验等大量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一条光辉璀璨的新诗诗歌星河,一些被历史检验、时间筛选、世人公认的大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田间、徐志摩、戴望舒、贺敬之、郭小川、何其芳等等,以及新时期以来脱颖而出的一批优秀诗人,就是这条宽阔的诗河里水恒的星星。他们众多的优秀诗作所发出的光芒将同唐诗宋词的光芒一起把后人照亮。

        三、您对构建“中国新诗教育体系”有何高论?您认为有何必要创立“新诗教育学”?

      构建“中国新诗教育体系”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大工程、大事业,具有伟大的“拓荒”意义,决非几个人在短时期内能做好的,需要一群人(专家、学者、教师、诗人等)共同努力,并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同时,要有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因为构建“新诗教育体系”,必然会与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产生碰撞和摩擦,甚至触及某些传统的教育体制。如果得不到有关各方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新诗教育体系”就难以建立起来,建立了也难以贯彻实施。
        “新诗教育学”是“新诗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或者说应是它的“伴生物”,所以,在构建“新诗教育体系”的同时,就应该着手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新诗教育学”,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完善。

        四、您是否认为开展新诗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敦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一条极佳途径?如何通过开展新诗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

        毫无疑问,开展新诗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而有益的,“因为诗歌才是一种开启心灵的艺术,因为诗歌才是一种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对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王家新:《汉语的未来》)。在我看来,古今中外,一个真正的诗人,一切真正的优秀诗歌,都是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社会如何变化,人性深处的真、善、美需要永远弘扬;通过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行是素质教育最根本性的东西。
        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无疑有重要作用,但不能估价太高。因为诗歌中的奇思妙想,往往带有某种浪漫和梦幻色彩,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如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至理论,制度创新等等是不完全一样的。
        新诗教育,要通过诗歌本身的力量、诗歌本身内在的东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和创造素质。关键在于“启蒙”和“感悟”,正如北大附中教师林芳华所说的那样:“教育不在于给予什么,/在于打开,/就像诗/给我们第三只眼

        五、您认为新诗教育与古诗词教育孰轻孰重?它们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最近,我问一位就读于同济大学环保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上中学时您曾读过哪些诗歌?还记得哪些诗人的名字?她竟一口气背诵了一连串的古诗词名句,“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还有毛主席诗词和《孔雀东南飞》中的一些句段,并随口说了五六位古代诗人的名字,然而,对现代新诗一句也说不上来,新诗人的名字一个也记不起来。这是中国新诗教育的悲哀!也是长期不重视新诗教育的必然结果。
        新诗古诗孰轻孰重?应是早有定论,1957,毛主席在《致臧克家等》的信中就指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在诗歌教育问题上,应该厚今薄古,理由是:(1)20世纪20年代开始“诗体革命”以来,白话新诗创作已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尽管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写古体诗),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改变的,(2)新诗的思想内容、审美情趣,容易被现代人理解、接受,容易产生共鸣,(3)新诗多用白话口语,使于读通领会,而古诗词的语言障碍较多。
        以新诗教育为主,绝对不是不要古诗词教育,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当下,有些青年人对洋文化、洋诗人顶礼膜拜到忘宗忘祖的程度,学一些古诗词对于增强他们对“根”的意识和传统文化基因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六、当今诗坛不甚景气,是否与诗教落后有关?加大新诗教育力度,对繁荣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诗坛的景气不景气,诗歌的繁荣不繁荣,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时代呼唤诗歌,不是诗歌呼唤时代(即使呼唤也是苍白无力的),诗歌的脐带永远在时代的母体上,时代是诗歌的宿命。当然,这不是说诗教毫无用处。尽管任何诗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诗歌发展的大局,但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的诗教,对繁荣诗歌创作肯定有积极意义。北大附中教师林花华在高中开设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品选修课,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品格,而且使他们对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学着写诗,这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诗刊》社已连续办了十五年的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先后培训了十万余名诗歌作者,许多活跃在当今诗坛的诗人都曾经是“中心”的学员。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教,它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七、您对加强学生的新诗写作训练持何种态度?您认为高考、中考及平时考试除了新诗鉴赏外,是否可以考新诗写作?该怎么考?

        加强对学生的新诗写作训练是必要的,而且大有好处。上世纪50年代我在松江师范读书时,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出题目要学生写诗;每个星期的周记也允许学生写诗;参观访问活动后的“观感”也可文可诗。记得我们在参观全国劳模陈永康的农业合作社后,我写了首关于“拖拉机”的诗,大受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这对我以后爱诗写诗不无关系,但我认为,正式考试尤其是高考不宜考诗歌写作。因为:①、写诗要有感而发,甚至需要灵感的拜访,命题写诗很难写出真正的好诗;(2)对诗也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述;(3)、在当前“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诗歌考试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八、对中小学生参加创办诗社、编印诗报(刊)等诗歌活动有何见解?
        这对新诗教育来说是件大好事。建立在学生自发的兴趣爱好基础上的活动,比之由教师被动灌输的做法有效得多。青少年时代就能播种耕耘诗的园地,成熟的季节就有望收获诗的硕果。我相信,一批未来的诗人甚至大诗人将会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来。中小学生创办诗社诗报,如果能得到好的诗歌教师的指点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九、教师的新诗素养如何提高?师范院校可否开设新诗教育专业?
        如果说,编好新诗教材是开展新诗教育的基础,那么提高教师的新诗素养,则是搞好新诗教育的关键。如何提高,在我看来途径有三:(1)组织专家、学者、诗人编写新诗教育参考资料,作为他们的备课辅导;(2)举办新诗赏析短期培训班或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提高新诗鉴赏水平;(3从长远看,师范院校要增加新诗教育的内容和分量,甚至可考虑配备专职新诗教育导师,专门讲授新诗教育课,但似无必要独立开设新诗教育专业,把它作为中文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新诗教育何等重要,在中小学阶段也只能是语文教育的部分而已。

                                                          (本文为答江西上饶市教委徐勇同志问而作  200110月,原载诗集 《痛之歌》
                                      
              杨明著 ,《春风滋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1253页


      杨明上海南汇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机关工作,现任上海外经贸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1964年开始发表诗作已出版诗集有:《飘落的彩叶》、《蔚蓝色的生命》、《疯长的城市》、《痛之歌》。笔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歌词等多种文学形式,近年来.专注于散文写作。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3-29 23:04 , Processed in 0.1262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