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以一棵草的名义
——读简云斌《黑山:渝之南》组诗
在我看来,好的诗歌跟草木有可比之处。真情实感或奇思妙想,这些都是诗的根基,经锤炼而构造的诗旨诗意好比枝干,新颖美妙的诗句就像花叶,而读诗所能给人的审美愉悦,感动或启迪,又如同果实。草木根茎茁壮是富有生机的表现,诗歌也是一样。我常见一些作者专在语言下功夫,句子极尽雕琢,一心求奇,乍一看是够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只是经不得细看,细看就会发现华美的外表之下空洞无物,极为无聊。
在我看来,简云斌的诗歌属于真正的好诗,可以反复多读几遍,而能不断发现新的内容。好比对着一株天然生长的花木,叶子一样翠绿,但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花朵姿态各异,又有着同样的清香。诗能成篇,整体是完备的,舒展的,一目了然的,而仔细端详,又有很多细节使人过目难忘,虽然是难忘,那些花叶一样的句子可并不容易摘下来,因其美好生动之处,恰因为它们刚好生长在那一个枝头。也如水草,诗句最美是摇曳在整首诗的水中。云斌兄说他喜欢的诗歌是“自然、澄澈,像流水一样”,他自己的诗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呈现,《黑山:渝之南》这一组诗,可说是很好的例证。
渝南是云斌兄生长生活的地方,黑山谷是这块土地上造物恩赐的好山水,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爱乡土与爱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河流经过,滋养着童年和青年,把视线和幻想带往远方,拍打壮年与壮志的劳苦,抚慰暮年的孤独;也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矗立着一座山峰,容纳人的记忆和眺望,可让人风云一样地经过,草木一样地皈依,是人心可以倚靠的坚实。在《黑山:渝之南》组诗里,开篇一首《在渝南的崇山里穿行》,里面就有着作者对这一方土地的全景式的审视,以行走的姿态,忆念的姿态,观察的姿态,对着无边无尽的“山峦、丛林和村落”,渺小和孤独的感受是个人的,生命的裂响和歌唱,则是在他眼中,这片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生。
接下来的几首诗里,云斌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的春夏秋冬的样貌,星辰月色的轮转。变幻的风景好比尘世的明镜,善感的人能从其中看到很多世态人心的真容。在这几首诗歌里,展现了作者对内心的体察和观照,诗很抒情,抒情是很雅正的风格,含蓄、内敛、克制。因此,也有着水滴一般慢慢渗透的力量。《在黑山后槽》是其中较为精彩的一首,“过客”与山水自然的对视,瞬间一瞥,洞见茫远,草木荣盛的夏日,所有相爱的正在相爱,所有离开的正在离开,说是同欢同寂,实则后会无期。美好与美好互无见证,多么令人惆怅。所以会有“满山的绿色流淌下来,打湿了我的目光。”
《远望青堂口》是一首有故事的诗,一个地名,一个人名,一个了局,一次远望,悲伤的人总有悲伤的理由,一种命运总有一种因果,说不清,道不尽的那些,也许不同的故事里都曾有同样的伤痛,情节不重要,重要的有血有肉的心,晃动了一下,发出了声音。这一首诗歌,虚实相间,详略得宜,意在言外,是叙事兼抒情的作品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以一棵草的名义》,是组诗里的最后一首,在我看来,这首诗也是这一组诗的灵魂。一棵草,对于一座山,爱它一切“岩石、鸟鸣,溪水”,“在晨光熹微中看到家的影子”,可视为个体对一方土地的归属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一棵草,“学会抚摸满地的绿意、梦想、疼痛,删除上帝衰老的消息”,可视为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关怀和责任感。一棵草,它自知终将消失,但“茫茫白雪将听见我上路的声音”,被雪覆盖,融入泥土,谁说这不是一个好归宿?草木之声固然细微,但谦卑而又广博的,赤诚的爱会留下来。土地总是富有生机的,一棵草就在其中。
在我看来,好的诗歌里面总有作者的品格修养,情趣境界在,题材虽然各异,表达方式虽然各异,这些东西都会在笔下不知不觉地渗透出来。我所认识的云斌兄,一直坚持草根立场,极富人文情怀,做事认真,品性温良。他的诗风与为人相当一致,他的诗歌中极少单为宣泄情绪的作品,思想和情感有着很完美的结合。我很相信,平和的态度,健全的理性,可以构造更为坚固的美与和谐。 这不但为诗歌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
2015-03-09
850 _ _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