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帖者按】转贴此文,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怀念这位中国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卢沟桥事变最早的报道者。
一
“明天我要到百灵庙去,如果走得早,我就不来看你了!”二年前在塞外著名的高寒地方——绥东平地泉的冬夜,黑黑一屋子的塞外冬装青年人,屋内发黄的烛光,被屋外如万顷波涛呼啸而来的狂风震撼得发闪,这位硕壮身躯、面庞红润,头发带黄的斯拉夫型的青年方大曾先生走来和我握手。
“到百灵庙?”
“是的。”
“你怎样去法?”因为从平地泉到百灵庙,在塞上冬天如果不是走归绥经武川的汽车路,那么一定要斜穿阴山,出草原,那是雄壮而艰苦的旅程,这位平时没有被人重视的朋友,今天却来这样一个壮举,我有点不明白他如何去法。一则恐怕他太过于理想,一则恐怕他准备不够,途中容易发生困难。
“骑马去。”坦然的回答。
“几个人一路?”
“还有个马夫。”
“你带什么东西?”
“就是身上带的这一点。”
塞外的生活,我们多少经历过一些,总少像他这样冬季孤身翻阴山,而且正是百灵庙战争之后。
二
从此被人叫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们朋友心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联想起许多在绥远以前关于“方大曾”的印象。
大概二十五年的夏天,我在天津《大公报》的编辑部桌上看到一张“方大曾”的名片,据同事告诉我,是一个来交涉投稿机会的人。因为这样的事情很多,当然没有什么特别注意。以后不久,在天津《益世报》的地方版上,看到有他的一篇长篇通信——“张垣至大同”,他把察晋间的社会黑暗情形暴露不少。不过,一则他名气还不大,再则初写通讯,还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从据绥远战争时同在绥远工作至中央社同业王华灼先生谈及,他因为那时采用小方的通信,报馆当局认为对于社会黑暗之指摘为不妥,因而解除了他的职务。
在书刊上,我们常常看到“小方”的作品,他对于题材的选择和对于时间性的谨严,都是引起朋友们注意的地方。绥远战争以后他更主要地以摄影记者姿态出现。
三
卢沟桥事变了,在卢沟桥长辛店保定一带,我们又常常碰头,他的工作情绪愈来愈高涨,身体也愈来愈结实。北方的夏季,他穿着短裤衬衣,自己带着他的小箱子行李,在平汉路前线不断地突击。他那诚挚、天真、勇敢、温和的性格,博得各方面的好感。
平津陷落之后,我回到了上海,后来接到他从北方来信说:“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还有许多摄影材料工具不能带出来,我现在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了!我想找一家报馆做战地记者,请你为我代找一岗位。”
那是上海《大公报》正需要人,就请他担任平汉线工作,二姨秋江任察哈尔,以溪映任绥东,他于是开始为上海《大公报》写通讯。
四
南口战争爆发之后,上海《大公报》令我赴察哈尔助秋江工作,以加强中央战场采访力量,与左翼之溪映,右翼之小方配合,总辖平绥平汉之战争消息。从察哈尔不守,我与秋江从察南退晋北,再转大同,仍继主持中路战报。乃在大同突遇军邮友人陈虚舟先生,云小方已去绥东,是我大为惊异,盖不知其何故放弃右翼任务也。乃急电绥东请其返大同商工作。
小方至大同,同溪映同来,据云:系在保定闻八路军挺进热河,故赶去参加,到绥始知不确。并自承认单独行动之欠考虑。我们于是与秋江四人在轰炸中的大同城内商以后工作计划。战局紧急时,我们所住大同招待所在白日已无食物供给,我们经常在城墙边防空洞旁写文章。
大同吃紧时,我与小方先后到石家庄。当时协定溪映坚持绥远宁夏线,秋江支持同蒲线,而小方则仍挺进平汉线。
那时保定以万分吃紧,卫立煌将军所部三师增援南口落空,正与敌激战于永定河上游青白口一带。小方当时异常兴奋,他不只要到保定,而且更要到保定以北南口山脉中去。他带上充分的蓝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急急由石家庄登上北去的列车,临别时,我说:“希望你能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他很平和坚定的对我说:“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你!”
五
以后我就回到上海,果然他来了两篇通信,那时他是平汉前方唯一的记者,所以通信很生色。
随着平汉战局恶化,保定失守,我们就不知道了他的消息。他身边带的旅费有限,汇款也不知道从哪里汇起。写信到邯郸邮局去问他的亲戚,回信说,小方到保定时,正值保定失守,他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在曾发出一信,以后就没有了下文。不过,在他由蠡县給信与他邯郸的亲戚时,明白提到:“我仍将由蠡县继续北上,达到长江原来给我的任务!”
以后石家庄陷落,太原失守,关于小方的踪迹,简直一点也打听不出来了。他的母亲,他的妹妹,他的女朋友,乃至关心他的朋友们都从我这里来打听消息,甚至于始终在山西战地的溪映也写信来问小方,在上海和在汉口,我曾会到千百个关心小方的人!
“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多尽些力量。”我自己也如所想,也如此答复他人。
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我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红润面庞头发带黄斯拉夫型的青年新闻战士!
九月十三日汉口
摘自《范长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