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生石上梦 于 2016-5-29 14:19 编辑
关于花环体诗的絮语 死水吧 ==========================================================
日前在和万龙生老师讨论定型新诗体时,谈到了花环体诗的话题,发觉新格律诗界对格律森严的诗体——花环体诗知之甚少。经搜集整理,花环体诗创作的概况大致如下。
二 二十世纪初新诗兴起,由于新诗人大多都有欧美留学的经历,受西方文化影响,它们移植外国格律诗体十四行诗,改造加工,以期“洋为中用”。伴随十四行诗的到来,一种定型的、格律森严的十四行花环体也传入中国。 十四行“花环体”是一种九曲回肠式的诗体。它和中华诗歌花环体的最大不同是在组诗之中追求蝉联重叠,勾连成章,这是历史上欧洲诗人在长期监禁中反复琢磨才定型的一种诗体。全诗共十五首十四行诗,前14首的首行和末行顶针相联,即后一首的第一行用前一首的最后一行,上下衔接,第14首的末行用第1首的首行,从而勾连成环状,而每首诗的第一行合起来,又串成第15首,首尾相连由此得名“花环”。人们常形容写格律诗是“戴着脚镣跳舞”,十四行花环体确实名副其实。 这种诗体伴随着“十四行诗”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就有新诗人陆续尝试写作,逐渐在诗行排列、韵律规范等方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习惯,成为现代新诗的一种新格律诗体。 由于格律甚严,诗体难做,所以诗作少,介绍也少,读者对其知之甚少。据我所知,仅有钱光培、许霆、鲁德俊进行过极其简单的推介。 钱光培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十四行诗选(1920-1987)》中写到:“这是一种格律森严的诗体,国内试作者甚少。除陈明远的这组《花环》外,我所见到的,仅有肖开的几组花环诗。” 许霆、鲁德俊在1995年合著出版的《十四行体在中国》中,这样论述: “肖开、陈明远写作的“花环”体十四行是又一种组诗。全组花环由14首十四行和一个尾声组成,各首首尾重叠(即下首第一行同上首第十四行同),各首的首尾行再排列起来构成一首自然而合律的十四行诗(即尾声)。全诗不仅首尾呼应,各自衔接,且尾声又重复各首第一行诗句,本身又要合律,可谓壁垒森严了。我国试作者少,但有成功者。陈明远的《花环》作于1968——1970年间的“牛棚”,表达了诗人对培育自己成长的郭沫若、田汉、老舍等导师的深切怀念,吐露了诗人在劫难中未灭的真善美追求。陈明远后来又写了一首十四行花环诗《圆光》,发表于1986年11月《北美日报》。”随后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圆光》进行了分析、鉴赏,最后指出:“《圆光》是中国十四行诗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截至目前,就创作队伍和创作成就来看,有 1、肖开(肖邦武):多首(未见原作) 2、陈明远:《花环》、圆光》 3、贾羽:《生活与苦难》、《墓志铭》 4、高昌:《花环》 5、韩晶宇:《玉花环》 6、韩冬红:《岁月》 7、杨钟雄:《姑娘》 8、春风化凌:《夜 莺》 9、我爱张曼:《城市与建筑》 10、黄孝纪:《孤蓬春旅》 11、草荆子:《星空十四行——电脑窗口的星空》 12、或跃在渊:《十四行诗花环》 (十言) 13、岑琦:《没有飘带的花环》 (十一言) 14、金波:《乌丢丢的奇遇》序诗(十二言)、《献给母亲的花环》 (十二言) 15、残仴颩:《十四行诗花环》 (十二言) 16、yqwhgj :《毕业离别》 (十二言) 17、SIRIUS小末:《没有人——献给天下无名之人》 (十二言) 18、LBDGS:《柳堡的故事》(未完,仅四首) (十二言) 19、王端诚:《秋菊之歌》 (十三言) 20、艄夫:《世事交集的滂沱》 (十五言) 以上20多首十四行花环体诗,几乎就是所能搜集到的全部诗作(据钱光培介绍,肖开有几组花环体诗,但原作很难找到)。其来源有诗人已经出版的诗集和网络、博客,所以有些诗作作者的姓名是网名,真实名字还不得而知。从诗作类型看,20多首诗大致有十多首属于参差式,有十多首属于整齐式,整齐与参差并分天下。从韵律来看,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为主,兼以交韵、抱韵等。从表现内容来看,以抒情诗为主,如《献给母亲的花环》是写给母亲的颂歌,《玉花环》是献给父亲的寿礼;也有叙事诗,如《柳堡的故事》。这也表明,十四行花环诗体虽然来源于西方,是一种移植的外来格律诗体,但从表现内容、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结构章法等,差不多已经完全民族化,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新格律诗体。
三 从体式来看,花环体诗属于组诗系列,从内容看,主要用来表现比较深沉凝重的题材,如爱情、亲情、祖国和抒发自己的感怀等,从形式看,主要是运用顶针的技巧抒发缠绵悱恻的情绪、婉转曲折的情感,有时候也用来结构诗体,展开故事情节,使得整首诗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回环复现。 2007年,重庆诗人王端诚将自己所作的,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等12首《菊花诗》为主题的和诗(以原诗韵)——七言律诗《菊花诗》,阐开生发为十四行花环体诗《秋菊之歌》,通过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贵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全诗诗行整齐,节奏规律,韵律流畅,鸿篇巨制,一气呵成,绵绵不绝,荡气回肠,成为艺术水准极高的十四行花环体诗经典诗作。 对十四行花环体诗推广普及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2003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金波先生所著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讲述了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乌丢丢是木偶戏中的单脚小丑,在一次演出后,被他的主人布袋爷爷不慎弄丢了,让看木偶戏的跛足拄拐的小姑娘珍儿看到,把他带回家,并给了他一个漂亮的身体,乌丢丢因想念布袋爷爷,坐上一部卡车误闯进吟痴老人的家里。在吟痴老人的帮助下,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最后终于见到布袋爷爷(已去逝),并与珍儿团聚。乌丢丢为报答珍儿,不惜牺牲自己,化作了珍儿一只健康的腿,从此,珍儿有了健全的身体,快乐而幸福地面对生活。 第一章 神秘的小脚印 第二章 小脚丫从哪里来 第三章 认识了“诗篓子” 第四章 孩子的情话 第五章 我的名字叫可人 第六章 重返童年的晚会 第七章 远行第一天 第八章 逆风的蝶 第九章 种鸡蛋的小姑娘 第十章 与蛇对话 第十一章 蘑菇人 第十二章 雕塑家的梦 第十三章 探访口袋村 第十四章 回归生命 尾声 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有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前都由一首十四行诗作为序诗引领。如果把这些序诗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前面十四首诗,都是首尾相接的,而尾声的这一首诗,则是由前十四首诗的第一句(或者说最后一句)组成,恰是一首瑰丽多姿的十四行花环体诗。这样的结构方式,巧夺天工。它们装扮着《乌丢丢的奇遇》这颗美丽的宝石,使它愈发迷人,令小读者爱不释手。使得孩子们在阅读童话时,就潜移默化地感受了花环体诗的艺术魅力。 百度贴吧——“柳堡的故事吧”里有一首十四行诗花环体《柳堡的故事》,属于十二言整齐式,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只可惜仅仅贴出了四首,不知其余部分何故没有贴出,抑或诗人还没有写完?我在这里之所以特意提及它,是因为这是在所见到的十四行花环体中,唯一的一首花环体叙事诗。试想,如果运用花环体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岂不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四 花环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优美的新格律诗体,无论诗人还是读者,一旦接触到它,就难以释手。新诗人纷纷为之,形成了日益红火的创作高潮。在所搜集到的20多首十四行花环体诗中,来源于网络新诗人的诗作就有一半以上。另外,新诗人不仅严格按照森严的格律创作规范的十四行花环体诗,而且勇于创新,探索新的花环诗体式。 北京新格律诗人任雨玲曾尝试作花环体小诗《江南之恋》:
方圆同心歌唱月儿圆圆 圆圆的月亮下诉说眷恋 眷恋那多情的梦里江南 江南小桥等你打马归还
真想文字都是花瓣 编成一幅美丽花环 安上翅膀让它远飞 飞过那草地雪山
飞过那草地雪山 徘徊旋转,寻找雪莲 雪莲花独守雪域 茫茫大雪,何处可见
茫茫大雪,何处可见 怎样才能传送心愿 万水千山是怎样过来 寻寻觅觅铁鞋磨穿
寻寻觅觅铁鞋磨穿 真想文字都是花瓣 08.6.21 从花环体诗红红火火的创作势头来看,我有一种预感:无论花环体怎样格律森严,只要这种诗体为广大诗人和读者所喜爱,就一定会广泛传播下去。俗话说: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对于定型新格律诗体,不也如此么? 我以为,花环体诗应该不仅仅适宜于十四行,六行定型新格律诗、八行定型新格律诗,在表现宏大的思想、缠绵的情绪,以及叙述展开故事情节时,都有形成花环体的可能性,只要新格律诗人愿意为之付出,这种美丽的诗体一定会在新格律诗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5、1、8
563 ㈱ ㈱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