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熟诗会
一常熟诗会的筹备与召开
雅园诗会过后,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便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开展起了工作。截至2007年的13年间,学会编辑会刊《现代格律诗坛》8卷(因各种原因,会刊于2002—2006年休刊,2007年复刊),编选了《中国新格律诗选萃》(2005年),同时雅园出版公司运用作者自筹(或共筹)资金的方式为黄淮、丁元(胡建雄)、思宇(黄秀林)、程文程雪峰、周仲器周渡、万龙生、许霆等诗人和学者出版了个人诗集、诗论集,借此既团结了会后积极创研新诗格律的诗人和学者,又广泛传播了新诗格律思想。2007年前后,恰值多年从事新格律诗研究的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在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周仲器等一般诗友便提议许教授利用工作之便利筹备召开一次现代格律诗研讨会,以推进现代格律诗运动进程。良朋益友心意相通,良策益言一拍即合。于是由常熟理工学院主办、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协办的“常熟诗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
会议名称为“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新世纪以来,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诗人将“现代格律诗”称为“格律体新诗”,虽然之前也有人这样称呼过,但真正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来广泛推广,改名之举肇始于常熟诗会。)会议由许霆教授、 蒋登科教授、 黄淮诗人共同主持。参会人员有许霆、蒋登科、黄淮、鲁德俊、周仲器、潘颂德、骆寒超、万龙生、沈用大、程文、孙则明、王端诚、杨继晖等。会务经费除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出资8000元以外,其他由常熟理工学院承担。正式会议只有一天,议程为白天讨论宣言,晚上是诗歌朗诵会。
会议提前起草了宣言:《常熟“格律体新诗”宣言》,初稿共有四份,执笔人分别为万龙生、周仲器、程文、沈用大。初稿内容各有侧重:万稿大致侧重于“三分法”理论等,周稿大致侧重于雅园共识等,程稿大致侧重于完全限步说理论,沈稿大致侧重于历史与诗体重建。因四份初稿篇幅较长且个别意见无法一致,《诗评人》主编杨继晖及时起草了一份几百字的短稿,却又感觉过于简单。后万龙生与周仲器又各自起草一份修改稿,最终由于两稿存在较大分歧,会务组决定不发表《常熟“格律体新诗”宣言》,会后委托学院季玢(季小兵)依据讨论结果整理一份会议纪要发表。季玢(季小兵)整理出初稿后,发给大家征求意见,并将修改后的未定稿交给宣传部,发布到网络。而《纪要》文稿最终定稿后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一期发表。
《上海文学报》2007年11月1日第2版、上海《文汇报》2007年11月20日第14版对诗会进行了报道。
二常熟诗会的《会议纪要》
常熟诗会的《会议纪要》全称“建设新诗格律倡导格律体新诗——‘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发表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1月第一期。整理者为季小兵,笔名季玢。因会前起草的《常熟“格律体新诗”宣言》初稿在表述方面与会者分歧较大,故《会议纪要》重点侧重于阐释与会者的理论观点。摒弃引起分歧的主观因素,常熟诗会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格律诗学理论的一次大聚合,代表了雅园诗派新诗格律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主要内容为:
一、 诗体重建。吕进重申了“新诗二次革命”的意义,其终极指向“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概括了当前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即“提升自由诗,成形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
二、 历史轨迹。鲁德俊把新格律诗历史划分成开创期的尝试、多元期的发展、繁荣期的成果、新时期的开拓四个发展阶段;潘颂德概括为酝酿期(自“五四”到1925年)、建设期(1926年到1931年)、潜伏期(1932年到1949年)三个时期;周仲器则作出了“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和雅园诗派)”和“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的概括;万龙生、丁鲁、孙则鸣认为,新时期以来以发表格律体新诗和研究新诗格律为主的网站,标志着新诗诗体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三、 节奏理论。 孙则鸣认为一首诗是不是格律体完全由自身内部的结构决定,内部结构(句型、平仄和韵式)是否对称是判别格律体的基本依据;沈用大强调关键术语的规范和统一,认为最主要的是基本节奏单位的术语;鲁德俊认为新诗的节奏应是为汉语的形、音、义所决定的诉诸读者视觉、听觉和知觉三位一体的统一物;丁鲁认为格律诗的节奏始终建立在节奏单位的基础上,而自由诗却不需要有什么节奏单位;许霆提出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程文则提出了现代的完全限步说。
四、 无限可操作性。黄淮强调新诗格律的基本理论就是区分出自律体和共律体;许霆主张把新诗分成三种形式,即连续形式、诗节形式和固定形式,从而与世界现代诗体分类接轨;沈用大指出新格律诗的典型诗行已经显现,就是“九言、四顿、两截、双音尾”;万龙生把格律体新诗按照各自的节奏规律,划分为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式,体现出了格律体新诗的“无限可操作性”;蒋登科认为现代诗格律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摆脱了模式化的约束,格律是多样化的,甚至可以是无穷的。
五、与会专家一直认为,新诗复兴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新格律诗。
常熟诗会实际上是一个由新时期新诗格律化运动骨干诗人学者参与的小型高层会议,专业化程度最高。实际上也是雅园诗会以来,新诗格律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大聚合,同时因为议程短,难以展开充分的讨论,因此,意见难以统一,分歧也最多,并最终导致了新世纪的新诗格律理论大争鸣。
三《诗评人》与《诗学》
《诗评人》是浙江诗人、诗评家杨继晖主编的一本民办刊物,创刊于2006年,终刊于2011年,共出刊14期。因杨继晖应万龙生之邀参会,会后专为常熟诗会出版了第八期《格律体新诗专刊》,全文刊登了诗会的所有论文,成为“建设新诗格律倡导格律体新诗——‘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专刊辟有《人在现场》栏目,主编杨继晖寥寥数语,为所有与会专家画了肖像,也是间接了解诗会现场的一个途径。
《格律体新诗专刊》刊登的论文篇目有:
吕 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向 明:超现实不如超习惯
毛 翰: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
周仲器:万紫千红才是春——迎接新格律诗建设第三次浪潮高潮的到来
沈用大:关于重建新诗格律
程 文:关于古今民族诗歌的基本格律思想
万龙生:当代诗词与格律体新诗漫议
鲁德俊:新诗格律构型
王端诚:格律化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黄 淮:关于自律体新格律诗的思考
丁 鲁:当前中国新诗面临的问题(提纲)
潘颂德: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流变述论
许 霆:中国新诗语言节奏论
孙则鸣:再论“对称原理”在新诗节奏格律体中的统摄作用
蒋登科:现代诗为什么要谈格律
陈本益:早期格律体新诗的两种体式
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新诗韵律的诗学探索
《诗学》是重庆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办的学术丛刊,哈尔滨铁路系统高级讲师程文参加常熟诗会之后,在《诗学》(2009 第1辑)格律体新诗研究专栏发表论文《常熟会议的启示》,重申了会议在新诗复兴与诗体重建的根本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中国新诗急需从艺术实践上和理论探索上倡导、壮大现代格律诗,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将现代格律诗建设迅速推向成熟。”同时,经过两年多的思考,程文通过对与会专家就新诗格律和新格律诗建设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剖析、整合,得出了自己全新的认识,这其实代表了雅园诗派新诗格律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格律因素·节奏的基本单位·音步与顿
构成节奏系统的基本格律因素包括音节(汉语的“字”)、音步与顿、诗行与诗节、韵律、平仄、句法、格律修辞以及调节性单词(“兮”、“啊”)等。
节奏的实质就是指音步与顿。音步是节奏的第一要素,是形成格律形式的基础和框架。
音步有四种:常用的基本音步包括为主的两音音步和为辅的三音音步;不常用的特殊辅助音步包括退化的单音音步和新生的四音音步。
顿也有四种:诗行之尾有逗顿和句顿;诗行之内有小顿(音步间极短暂的间歇)和大顿(顿时约半个逗号的时间)。
音步作为组织诗行并形成节奏的基本单位,可以称作“两音音步”、“三音音步”,但不可称作“二字顿”、“三字顿”,因为"顿”是时间概念.不是由字组成的。
二、诗行与整齐体、参差体
讲究诗行音节数量整齐划一或者规律化,是世界诗歌的共同规律。组成诗体的基本单位,自然应当定位在“诗行”。整齐体与参差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单用同一种诗行还是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长短诗行而构成诗节。
三、完全限步说的核心
格律体新诗的研究,不应当离开“‘顿’(步)数整齐和字数整齐”这个核心问题。完全限步说要求:第一要以音步作为组织诗行和形成节奏的基本单位;第二,落实诗行步数与字数统一的具体途径。就是在限定步数的同时,又兼顾长短音步的有机配合,实行全面的限步(一限诗行音步数量,二限音步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