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537|回复: 0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序言/刘太品

[复制链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67
发表于 2020-6-4 09: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序言/刘太品

  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即将在诗词楹联出版社付梓。此为刘太品先生撰写的序言。

  21世纪的前二十年间,对联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对于对联概念和分类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精细,对于对联起源和发展史的描述更加精确和明晰,对于对联对偶与声律的探究更接近本质和客观,对于对联修辞和鉴赏的梳理更趋于丰富和全面。其中对于对联对偶和声律的探究,也就是对联格律学的研究,更是具有构建基础理论和指导创作的双重意义,应该说是联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想推出近十多年来对于对联格律学研究起过极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我想本书作者孙则鸣先生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位。
  进入新世纪的前三五年,是网络对联迅速崛起的时期,我因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得以在其中一些对联网站兼任管理员之职,期间我较为关注的主要是这些网站的理论版块。2007年到2008年期间,我在中楹论坛“联话清谈”版注意到一位网名“孙逐明”的网友,其谈吐中显露出雄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语言学功底,也流露出运用自身的学养解决当时对联学所面临问题的强烈愿望,只是略微缺乏对联创作的感性经验。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之分享过一些创作心得,也交流过一些联学基本观点。这就是我与本书作者孙则鸣先生最早的接触。
  当时正值中国楹联学会整理制订《联律通则》的关键时期,从2007年6月的“试行稿”到2008年10月的“修订稿”,都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这场对联格律大讨论中,孙则鸣先生主要关注的是对偶理论中“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的要求,他发表的一篇雄文《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楹联学会把“试行稿”中的“词性一致”修改为“修订稿”中的“词性对品”。 而通过这场讨论揭示出的“语法学对偶规则”与古人字类对偶观念及其对偶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孙则鸣先生对古人的对偶类书展开深入研究。他通过对明代《诗词赋通用对类赛大成》等古籍资料的潜心研究,揭示了古人对偶实践的精髓所在,并对如何以最简洁的方式在当代创作中运用“古代对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陆续发表了《弘扬古法是完善对偶理论的必由之路》等系列文章,可以说从理论上彻底厘清了对偶现象的本质、古人对偶实践的原貌以及今人走入误区的原因等基本问题。
  在完成了对偶理论方面的突破之后,孙则鸣先生把精力转向对联声律的研究。他从音乐的节奏原理入手,对中国传统诗歌与对联中语句节奏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诗联语言节奏形成的“半逗律”,并进一步阐明平仄声调的运用,目的在于形成诗联语句的旋律美。他还通过归纳总结“律句”和“拗句”的形式规律,进一步得出诗歌和对联中“律体”和“拗体”应该并存的新观点。此外,孙则鸣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余德泉教授 “马蹄韵”体系得失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了“马蹄韵”新的形式法则——马蹄逗拼合法,其法简单易行,且与绝大多数传统经典对联的统计分析结果相吻合。
  其后,孙则鸣先生开始尝试在他对偶理论研究和声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一个统一的“对联格律学”理论体系。在书稿撰写和修改过程中,他又意识到这一理论体系并不局限于对联文体之内,而是可以打通诗、词、赋、联等传统文体,成为韵律文体统一的形式法则。正因如此,才促使他把本书名称确定为《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我本人虽然对这一理论体系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在对联格律学理论方面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极具开拓性的,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代和我们同时代的学人,书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和理念,会使读者从本体的层面对于对联文体产生一个全新的体悟,所以说这是一部很有开创性的著作。
  中国古典诗词、辞赋和楹联,是中国传统韵文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品类,他们共同的文体特点就是讲究声韵和对偶,以字音上的和谐之美与字形字义上的对称之美,共同为思想感情的抒发提供了完美的形式支撑。诗词赋联的基本格律要求,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则,但对于这些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现当代的学术研究虽然形成了诸多较有影响的观点和学说,但还没有形成被普遍接受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这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孙则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新诗格律的研究和汉语语法研究,具有极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他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易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总结出形式系统的五条基本原理,即对称原理、简单原理、破缺原理、极致原理和中道原理,这为其正确破解中国传统诗词赋联形式要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方法论上的锐利武器。
  孙则鸣先生的这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为构建公理化和逻辑化的汉语诗歌形式系统,特别是为构建汉民族独有的对联形式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和对联的理论研究必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当代诗词赋联的创作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正式印行后,我还会进一步学习,以期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理解。同时,我也很乐意向广大诗朋联友郑重推荐这部著作。西哲曾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而我则更愿意看到,在我们的诗词楹联界,基于生活的“对联创作之树”常青,基于思辨的“对联理论之树”也常青。
  是为序。                              刘太品
                                   2020年3月3日

(序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

来源: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序言/刘太品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2-25 15:05 , Processed in 0.0619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