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446|回复: 1

[随笔] 如果你一无所有

[复制链接]

342

主题

2994

回帖

37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41
发表于 2020-7-20 11: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涅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世道》的诗。


如果你有许多财物,

得到的便越来越多。

若只有很少的财物,

很少的财物也被抢夺。


但如果你一无所有,

啊,就让人家埋葬你——

因为只是有些财物的人

才有一个生存的权利。

这大概是受《圣经》里寓言故事的启发;也大概也是出于对社会的观察,在资本的世界里,正是利能滚利,钱能生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只有天生占据某些资源的人,才会很容易地走上成功之路。一个人从无到有是最难的,从有很多到有更多则轻轻松松。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里,这个人只是拿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在世人面前晃了一下,从此到任何地方都畅行无阻,人们就纷纷来接近他,恭维他,主动为他奉上他所需要的一切,甚至唯恐他不给面子来接受。



海涅的诗歌所描述的内容,社会学家或者经济学家会用一个常见的术语来概括: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要好好保管这钱财,也可以拿着这银子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跟我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过来报告说:“主人,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拿去做生意,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过来报告说:“主人,我用您给我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过来报告说:“主人,您给我的1锭银子,我害怕丢了,赔了,一直小心保管,现在还在呢 ”。这时,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手里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就要给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




从仁慈的角度来说,国王的做法当然有些冷酷,然而从价值衡量来说,国王把更多的财富给予有能力使其增值的人,似乎也没有错。社会财富如果想要增长,资源应该向有能力的人倾斜。但仔细想想,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类似的故事,其实在人群之中频繁的演绎着:

一个有钱的人,轻松就能从银行贷来更多的钱,就有机会赚取更多的钱,他的财富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原本有名望的学者,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更多的前沿资讯,当然也就更容易研究出成果,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就算是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同样的成果,社会也只肯承认有名望的人成果是真的;一个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因为所处的环境,会更加见多识广,获得更多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和历练的机会,很大概率上他会变成一个更有能力的人,而出身于社会底层人家的孩子,因为缺乏这样的机会,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十有八九会有所欠缺,就算是某一天到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合,胜算也并不会很大。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而社会资源向赢家集中,阶层就会固化,社会必然就会两极分化。


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必须得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活得好,一个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感受到幸福的社会,是不太可能稳定的。



科幻小说作家威尔斯有一篇小说《时间机器》,乘坐时光机的人去到了八十万年之后,在那时候的地球上,他看到一幅可怕的人类图景:

未来的人类进化成为两种人:埃洛伊人(the Elois)和莫洛克人(the Morlocks)。

埃洛伊人生活在奇花异草美不胜收的地上,以瓜果为食,过着群居生活。他们身材矮小,四肢纤细无力,皮肤白嫩,漂亮而无脑,每天只知道游戏、恋爱,玩乐,没有任何思想和智慧的表现。埃洛伊人白天里都是快快乐乐的,只要太阳下山,夜晚降临,就害怕地缩成一团。因为,一到夜里,就有一些长得像猴子,矫捷有力,狡猾残忍,嗜血成性的莫洛克人出来抓几个埃洛伊人吃掉。


后来,时光旅行者根据种种迹象推断出,埃洛伊人是原来的统治阶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把人类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物质的极大丰富加上阶级固化后长期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导致这些统治阶级的智力和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最后竟堕落成供莫洛克人捕食的牲畜。

莫洛克人原本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他们由于常年在地下工厂劳作,终年不见天日,于是慢慢习惯于地下环境而演化成像老鼠一样的穴居动物,地下食物的匮乏最终迫使他们以埃洛伊人为食,上演了人吃人的惨剧。


科幻小说作者多半是些社会忧患意识比较强的人,超凡的想象力往往让他们把读者带到一些不由得你不反思的恐怖处境当中。威尔斯的故事使人看到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可怖之处。


再回到海涅诗中的反讽也好,愤慨也好: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就活该被社会埋葬,就没有生存的权利了吗?


韩国电影《寄生虫》描绘了两类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的人和有地位有财产有教养的中产碰到了一起。底层的人为了能够活下去,早把心肠磨成了无底线的冷酷;中产活在自己的优越感所缔造的壳里,对外部世界闭目塞听,内心也足够冷漠麻木自私。两类人碰到一起,偶有冲撞,悲剧就发生。


不应该是这样的啊!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会把那一套丛林法则也引入人类社会。但是人毕竟是人,如果没有良知,情感,理性这一类的东西存在于人类的身上,让人可以合理构建人类社会,为每个人的生存都留出足够的空间。那么,不该发生的悲剧就总是会发生。人间就总有戾气遍地,就会人人焦虑,人人自危。



  • en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1289

回帖

3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38
发表于 2020-7-27 11: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4-27 01:01 , Processed in 0.0906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