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505|回复: 1

[散文] 文翁故里说文翁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577

回帖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54
发表于 2020-8-20 17: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翁故里说文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仲秋时节,我们来到了舒城县春秋乡。这个乡地处大别山东部山麓,境内有号称“舒城四大名山”之中的两座——春秋山、华盖山。看到这两座山的名字,仿佛就能让人嗅到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这两座山,海拔都在400——500米之间,山如其名,温文尔雅。不仅有着妙笔丹青的诱惑,更有着儒学教化的气质。北宋第一大画家李公麟就曾在春秋山上研读《春秋》。更值得一提的,这里还是汉末教育家、政治家文党文仲翁的故乡,是这位素有“公学始祖”之称古代圣贤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因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文翁儒学文化。



文翁(西汉文景时期人,具体生卒时间有多种说法) ,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人(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书》,在"循吏传第五十九"中,介绍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循吏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文翁在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被尊为“公学始祖”。在蜀郡和龙舒享有很高声誉,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文翁的文化功绩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标杆,不但对蜀学意义深远,而且对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文翁故里的人们,在无比敬仰这位故乡伟人的同时,汲取其丰厚的人文和文化营养。春秋乡集镇段和仓房村境内,有春秋中学、文翁雕像、浮雕墙、文思湖、涌泉桥、文苑街、湔水亭、讲学雕塑、文翁文化长廊等,集中展示文翁的生平事迹和文化传承。重建了文翁井、博文亭、鹊尾溪、文翁墓,完善了基础设施,增添了“文翁故里”的生态魅力。还化1000多万元钱,建立了文翁纪念馆。前不久,这座已经隆重开馆。我们就是在纪念馆开关之后慕名前往的。



去的那天,下着小雨。深秋时节,雨润如油。青的更青,黛的稍嫩,黄的放光,把大别山东麓的山山水水滋润得更加容光焕发。文翁纪念馆坐落在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一弯山水之间——原文翁读书庄所在地。坐北朝南,古朴庄严;依山面水,风景秀丽。广场开阔,环境优美;广场前的一口水塘,方中有圆,圆中带方;塘中矗立着一座五角小亭,栈桥曲弯,俏丽别致。纪念馆占地 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两进两厢,雕梁绣柱飞檐反宇蔚为壮观。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画面配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介绍了文翁从出生到成长的经历,详细的记叙了他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办学和治水的经过,全面展示了文翁生平以及他不朽的功绩。



按十修《文氏宗谱》记述:“文翁父必达公迁于舒,世居鹊岸”,“公生子二:长名乡;次名党,字翁,又名仲翁”。“仲翁生于汉文帝二十三年(前156年)十月十四日,卒于汉武帝三十九年(前101年)十月,享年五十六岁”。“翁生子三:士宏、士运、士廉。”文冲是文姓子孙聚居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苗裔昌盛,迄今已历七十七世。



文翁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曾游学京师,被选为东宫伴读。后担任郡县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文翁长期任蜀郡太守,政绩卓著,功在千秋。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为发展经济,二为开创官方办学。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其功劳可以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相媲美。也可以说,巴蜀地区之所以自古以来能有“天府之国”之美誉,也有文翁莫大的功劳。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文翁的历史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说他是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一点也不为过。班固在 《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行政当中,文翁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派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使用。再者就是文翁开办了“学宫”。 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其中“石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文翁石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今成都石室中学的历史,这无疑是个世界意义的奇迹。



尽管在蜀地任职了几十年,可文翁一直也没有忘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文翁在蜀地过世,却让其长子护送其灵柩回家乡安葬。自此,文翁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儿子留在了蜀郡,大儿子就在舒城春秋山下生活,繁衍后代。文翁生前,更没有忘记蜀徽两地的交流和发展。讲两个故事传说给大家听听吧,这两个传说在文翁任职的蜀郡和故乡两地,是广为流传的——



文翁任职蜀郡时,有一次到一户乡绅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盘肉烧板栗。仅有的几颗板栗其他的人都不吃,却一个劲的谦让给文翁吃,文翁就问你们为什么不吃板栗啊,陪同的人告诉他,板栗是个稀罕的东西,是从几千里以外运过来的,只有尊贵的客人到家才舍得拿出来啊!我们怎么舍得吃。文翁大笑说,在我们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哪有什么稀罕的啊!后来他就设法让家乡的人把板栗树苗带到四川,从此四川也有了板栗。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又一次文翁到乡下视察,看到人们在树上摘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果子,他就问这果子也能吃吗?摘果子的人回答说,这果子叫油茶果,不能吃,但可以榨油。于是,文翁就到农户家亲尝茶油,果然香美可口。后来他又把油茶苗托人带回了老家。从此,江淮一带也有了油茶。



这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质的食用油品呵!并且,油茶树是常绿小乔木,给人一种憨厚富态之感,美观好看。这不,在文翁纪念馆两旁的小山丘上,就栽有满坡的山油茶,一片浓绿,香飘四溢。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577

回帖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54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17: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裕 茗 茶 香



人生如茶,品茗人生。世人多爱喝茶,也有人谓之曰品茗。可不难发现,茗和茶,其实实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语体环境有些不同而已。喝茶是一种通俗说法,品茗就有点高雅的味道了。我喜欢喝茶,每天总得喝上几杯茶,但若用品茗来形容,就不怎么妥帖。近年来有同学朋友请我到茶楼去坐过几次,对茶楼品茶有了些许了解。不久前,有朋友带我来到六安火车站附近312国道北侧的一个叫做“裕茗轩合茶会”的小茶店,喝了两杯茶,倒是给了我一些不小的触动。



有人说,静静地品茗,总会有种茶洗尘埃,物我两忘的感觉,这时的品茗人大都心静如水,有所感悟:一室香絮,温馨如故;一缕情思,恬静雅然。人们喜欢的是品茗时的那份平静和淡泊,但若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沏茶人能和你分享一些品茗的体验甚或是人生的一些感受,更不失为一件很惬意的事了!



那天的下午,我们驱车来到“裕茗轩”,从外面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装潢有点儿考究,“裕茗轩”几个字给人一种脱俗之感。进去之后,一股沉香味儿沁入心脾,倒是给人一种来到“禅宗佛地”的感觉,使这个小茶店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环眼一看,小茶轩面积不大,也就百十来平米吧,品茗室与茶叶样品厅连在一起,可很显然,这个小茶室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茶楼”,它的主要功能也是一下子能说得清楚的。布置得也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小小的大厅内,虽说茶品琳琅满目,而名人字画却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名诗名画,或行或草,错落悬挂,给人一种厚重感。当时我就想,这里的主人怕应该是一位儒雅之士吧。



我们去时轩主不在,问完来意后,轩主的搭档招待了我们。这是个看上去也就二三十岁的模样女子,清秀俊俏,人很热情。这位女士问我们喝什么样的茶,随即为我们沏了壶祁门红茶。这女子沏茶倒茶功夫纯熟,工序清楚,手脚麻利,泡制的茶水喝上去倒也香气浓郁,香甜味醇。只是由于我们这次来特意是约轩主人有事儿谈,室内的气氛就稍欠浓厚了。尽管这样,她的一句话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当我问她这个小店有多少种茶叶品种时,她不无自豪地说“你若是在这里坐着喝的话,一次一个样儿去尝,包你三天三夜也品尝不完。”



没过一会儿,茶轩主人回来了,带我们去的朋友与轩主早已熟悉,茶轩的气氛似乎陡然间轻松欢愉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是,茶室的主人与我想象中的“老板”反差太大了:这只是一位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不高也不矮的身条,一袭白色宽松有一些飘逸感的夏衫,显现出女主人的时尚与随性;白皙的脸膛上,镶嵌着很有点儿生动的五官部件,加上只是写意化的修饰,不免让人看出女轩主不落俗套的个性和追求。这让我越发对朋友的建议有了更多的好奇。临来时,我的这位朋友只是对我们说:“走,我带你们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喝茶品茶的”,别的什么都没说,像是故意对我们卖了个关子。



女主人回店后,搭档随即去打点别的事务了,女轩主便坐到了长方形茶桌的主座位,她一边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问我们刚才喝了什么茶。当我的朋友说客随主便,你泡什么茶我们喝什么茶时,女主人便为我们沏了一壶“东方美人”茶,说是这是种“白茶”,又叫作“月光白”。女主人沏茶的功夫比起她的搭档来,又轻盈自然了许多,说是恬然优雅也不为过。同时,她还用她那虽不清脆,但却富含磁性的普通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白茶的故事: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故事讲完了,“东方美人”也就来到了我们面前,碧绿淡雅,仪态万方,让人赏心悦目,喝到口中,清淡回甘。比起我们常喝的黄芽和瓜片以及刚才刚喝过的红茶来,自然又是另一种风味。女主人与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聊叙,让我对她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原来女轩主名叫罗菊,就是裕安苏家埠人,87年出生,30岁出头一点儿的年龄 ,不说是豆蔻年华,也还是风姿勃勃,透着干练和活力。小罗与茶打交道倒有十几个年头了。原来在罗菊家中有五姐妹,她是老幺,可是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家中相当地困难了。当罗菊十四五岁初中要毕业时,家中因盖房子,有了不让她读书的打算。于是倔强的罗菊没跟大人打招呼,一人来到江苏启东漂泊。后来被人招进一个玩具厂做工,只管吃喝,不给工钱。后来她的姐姐们找到了罗菊,把她带回了家。一次她在六安的街上买东西,看到了一座叫做“荷塘月色”的茶楼,选召做茶艺表演的学生,因罗菊长得苗条俊俏而被选中,从此,让她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的几年,罗菊主要都是从事茶艺表演,也练就了一套赏茶品茗的功夫。同时也对茶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是个好学有追求的姑娘,在上海、四川、湖北从事茶艺表演的同时,先后到了成都峨嵋茶学院和天府茶学院学习茶叶制作、茶叶调制以及茶艺表演的系统知识。后来的几年,罗菊又几乎跑遍了全国有名的茶叶产地,向当地茶农茶企业了解各种茶叶的历史和知识,倾心学习所有有关茶叶的知识。当然,几年过去了,她对各种名茶的萎凋、烘焙、理条、提香直到浸泡等工艺,都得到了一些真传,积攒了一定的茶业营销制作经验。可以说,这时的罗菊对这份绿色的事业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那一年,罗菊这个虽然对父母有些怨艾,但到底有着浓厚乡愁情愫的农家姑娘,在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思想的几番纠缠之后,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著名的茶叶之乡——六安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内心的一份承诺:一定要干成功一份事业,让父母亲过上好日子,同时也满足自己对茶仙子的一片痴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家别具一格的——裕茗轩。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在罗菊大脑中有着深刻的记忆,她说,她做这份茶事业的追求,就是受这首读书时最爱的一首诗的影响,她最看中的就是一个“别”字。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霍山黄芽、六安瓜片的优质茶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实现自己多种茶叶、多种制作方法有机融合的多元制茶调茶理念,顾客想喝什么样的茶,就制作、调制什么样的茶,茶客要什么样口味,就调什么样的口味。基本实现顾客“私人订制”的目标,竭尽心力把裕茗轩打造成一个“别样”的茶企业,让它融茶艺表演、茶坛论道、茶艺传播于一体,成为六安茶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

告别之时,女主人热情地把我们一行送到了裕茗轩大门外。挥手告别之时,望着这个看上去简直有些弱不禁风白衣女子,不禁让人生出许多敬佩之意来……



但愿裕茗轩事业能愈做愈大,也祝愿这个农家女孩能早日找到自己另一半,获得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4-24 21:43 , Processed in 0.0979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