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1122|回复: 5

[散文] 乡情旧事

[复制链接]

54

主题

34

回帖

7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发表于 2014-12-15 23: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尘逸 于 2014-12-16 23:00 编辑


乡情旧事


       1
      我长大的村子小而通达。一条川湘公路穿村而过,来来往往、走南闯北的车辆总会带来外面的气息,因而,村子并不封闭落后,反而开放浮躁。
      村子中央,是村委会,村里最繁华的地方。街边有饭店,面积偌大,以村为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繁华异常;不是饭点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茶馆,人山人海、烟雾缭绕,一桌桌侃山侃海的人密密麻麻。最里面、几步台阶之上,就是饭店的厨房,里面的场景我从来不曾得见,也从未进去过,只记得会有一屉一屉热气腾腾的包子端出来,馋得我口水直咽。
      过了这里,就是沿路而建的房屋,隔三岔五有那么六七家,间隔着那么三五十米又是那么八九家,隔了那么一两公里,又见着小商店和门面了,虽然不大,却着实方便了周遭的人家。
      从村委会往重庆方向那么一两公里,是小湾,人家集中,有小商店。其中一个最出名的商店没有名字,我小时候被大人派去打酱油,大人就会叮嘱一句:“到刘XX那里打!”久而久之,“刘XX”就成了他的小商店的代名词。这里还有一家饭馆,以前叫湘渝食店,现在改为老板的小名——“梁老五”食店,在万盛城里也颇有名气,以做猪蹄膀汤出名,肉嫩汤浓,软糯可口,令人回味。在梁老五还不是饭店老板时,是我家的邻居。他家兄弟姊妹甚多,全都住得不远,他父亲就相当有能力有想法,种菜养鱼皆是能手!梁老五大概就遗传了父亲这点。梁老五有个漂亮的女儿,小时候我很喜欢带着这个妹妹玩,经常背她,给她好玩的好吃的,还一起到庄稼地里扯来红苕叶,我左折右折地折成一条“项链”“耳环”什么的,给她戴上,看着越发美丽的小女孩,心底里都感觉舒畅。大人们路过都会感叹一句:“尘逸就是喜欢和梁X耍。”后来得知他们家要搬到公路边开饭店时,大人们还逗我:“尘逸啷个习惯啰!”又扭头问那妹妹:“你以后想不想姐姐哦?”结果,他们一搬走,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小时候再浓的姐妹情没几天就化为乌有。
      从村委会往万盛方向走那么一两公里,是新铺子,也有小商店,但是离我家太远,所以我从来没去打过酱油。只是,这条路是我上小学的必经之路,上学后倒是经常在这里买零嘴儿。记得有一次,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对我们说:“明天我们要学分数,能够拿块圆形饼干到学校来最好!”我听进了心,回家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喊我们明天必须买包饼干到学校,上课要用!”妈妈重复问了一句:“真的吗?”我点头肯定了。于是妈妈给了我买饼干的钱,叫我自己上学的时候买。我高兴异常,哪知道第二天起床迟了,早上没有来得及买;中午放学后,我到小商店买了包饼干,跟跟着我回家的弟弟分着吃了,并且叮嘱弟弟道:“不要告诉妈妈哈,我们自己吃。”后来弟弟抱怨我没有分匀、给他的太少,去给妈妈告了状。妈妈知道后,瞟了我一眼,没说什么。小时候那个馋哪!
      小时候,我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介于小湾和新铺子前面一点的南桐小学之间。从家里出发,沿着川湘公路到小湾打酱油,再沿着川湘公路回家;从家里出发,沿着川湘公路到南桐小学上学,再沿着川湘公路回家。家是原点,也是终点。



      2
      隔壁家就是一个三村五店都著名的窜窜儿,一个骗吃骗喝的主儿。
      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到如今快五十了,成天游手好闲,招摇撞骗,东赊西赖,找他要账的人隔三岔五总能见到。
      其实,他脑袋很灵光,办法也多,口才也好——要不然这么多年怎么行骗无数呢?除了骗,他还有一项本事:杀猪。所以,他比我们小孩子更盼望过年。每逢年终,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这时候就深刻体会到杀猪匠的奇缺——尤其是近些年,于是乎,虽然他口碑不好,但是他会杀猪啊,所以,总有生意不断上门,请他杀猪。他呢,非常乐意,除了杀猪有相应的报酬外,一些猪下水、猪毛什么的,他总会厚着脸皮要来。幸亏这季节气温不高,否则他摊在坝子上晒的猪毛可真要殃及池鱼了。
      他的身世也很可怜。母亲是个“酒醉醉”——酗酒成性,每天每顿都巴不得有酒喝、而且能够喝足喝饱。因为家贫无钱,也经常到小商店去赊酒喝,但是往往卖菜有点小钱就补上一次的欠账,继续赊酒来喝。后来,小商店的老板见她已经欠下太多次的账没钱付,就慢慢不再赊酒给她。她仿佛上了瘾,无奈没有钱,也不能下地种菜挖土,没酒喝就经常在家里摔东西;人也瘦得不成样子,精神萎靡而恍惚,不怎么出门,已经显现出最后光景了。最后,她还是死在了酒上。一个下午,乡村里的担货郎挑着散装白酒走乡窜户地叫卖,她忍不住,探出头叫了二两,并对担货郎说先赊着,隔几天来收账;担货郎信以为真,倒了二两酒给她就继续朝前走了。哪知道,这人一喝了酒就睡下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傍晚,家人发现她没气了,闻了闻,有酒气,得知下午有担货郎卖过酒,辗转找到了来问,担货郎吓得不行,不肯承认自己赊了酒给她,跑了。这五十多岁的人就这么去了。
      他父亲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成天不煮饭不种地,就会泡茶馆,就会游手好闲——大约就是他的遗传,儿子也就如此,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他还有几个姐姐妹妹,都嫁出去了,没有人管他们父子俩。几乎没有收入,家贫如洗,黑黢黢的房子,黑黢黢的物什,黑黢黢的衣裤——他家从人到物,都是黑黢黢的。
      不知道为什么,仍清晰地记得他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相亲的场面。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姐弟俩在坝子上乘凉,一个妇人领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从面前走过,一阵沁人的香气扑鼻而来。随后,她俩进了隔壁家;我和弟弟凑到他家门口看热闹。女子低眉顺眼地坐在长条凳上,不敢扬眼看人。看着她真是亲切,圆圆的脸蛋,微敛的笑容,低低的应声……夏风徜徉,从坝子边上泡桐树梢拂过来,花香袭人,满室幽芳。他们谈了一阵,女子跟着妇人走了。夜色里月光下,女子窈窕的身影尤其动人。
      他的姐姐逗着我的弟弟:“尘云,把红英(那女子的名字)给你当媳妇好不好?”弟弟点头道:“好!”
      但是,红英从此再也没有来过。后来,他还相了几个女子,都没成。独身至今。
      如果,当年那个红英真的成了他的媳妇,他、他的父母、他的家会不会重新书写自己的命运呢?


      3
      村里也有秀才。
      一个带着厚厚的啤酒瓶底的中年男人,看着就文质彬彬。极其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故事会》《半月谈》《读者文摘》《知音》,各种武侠小说,各种中小学教材……但是他的老婆却是个碎碎念的农民。他仿佛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他其实是“厂里”人。他最初供职于区里某个日渐不景气的厂子,后来腰被闪了,病退在家。那时候,“厂里”跟“农村”是反义词,厂里的娃儿都要高人一等、从不愿意跟我们农村娃儿一起玩,更何况收入不菲的厂里大人了?但是秀才怎么娶了个农民,我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他们是一家。他家里颇有些与别家不一样的光景:墙壁上长年挂着一本四方的日历,每一页的正中有个硕大的数字,下面有“宜:安床、纳财……。忌:开市、理发……”等字样;每一页的背后却是一个生活小妙招或者科技小知识等,非常有意思。每过一天,他就会撕去一页。第二年,又有一本崭新的日历挂在墙上了。他家还有录音机,经常放一些跟得上潮流的歌曲。
      他女儿比我大,唱歌特别好听。有一次,她在厨房里边做饭边唱歌,我和小伙伴路过,互相看了一眼:“她家开收音机了?”于是走进去,哪知道是她在唱;只可惜,那年代没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什么的。她还喜欢看小说,因此,上学识字后的我和她走得很近。她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琼瑶啊、岑凯伦啊,经常还未看完就到了我的手中。我看书比她快,她也很体恤人,向来依着我。只可惜,我母亲管人严厉,一次看到经过我家的她拿着本小说对着窗户里的我招摇,对着她就大吼,从此,我俩就不那么热络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积累的书越来越多,倒是把秀才招来了。
      秀才经常问我借书,我又是个惜书如命的人,不太愿意借,借的时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还在一个小本上写上借书人的名字、借去的书名和借书的日期——仿佛记账般。秀才倒不介意,看了书总是按时归还,还喜欢与我谈论书中的一二三。
      我上师范之后有一次寒假,秀才又来借书,是余杰的书,看完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世上还是有正义的。”刚好他的亲戚发生了一件事,因为家门口别人停的一辆摩托车被偷走了,结果他亲戚被车主告上了法庭,正到处找人托关系;秀才对来找他的亲戚出了个主意:“他来停车,又没有给你打招呼,你没有义务给他保管;丢了就应该去找偷车人,怎么会赖上你?这个道理法官应该比你我懂,到时候你说出来就行了,没必要去找啥子关系!”哪知道,这亲戚的官司却输了,不知道是真的没有去找关系了还是找的关系不过硬,反正就是输了。这结果一出来,秀才立马就蔫了——这、这、这,书毕竟是纸上谈兵哪!
      秀才的老婆大腹便便、丰乳肥臀的,经常念叨他,唐僧一般;不过后来她生了一场大病,从此身形瘦削,竟然改变了秉性,话少得出奇,秀才的耳根清净了!他们家没有男孩,女儿找了个上门女婿,很有本事有想法,不几年竟然买了公路边一栋房子,重新升了楼装修了,一家人住了进去,和和美美的,羡煞旁人。
      秀才的春天终于来了。


      4
     说到小时候,不得不提到小薇。
      小薇是我小学至初中最好的伙伴,尽管她比我精灵、比我脑子好使,也经常捉弄我、不太在意我,我们俩几乎还是天天一起上学放学。
      小薇的父亲更是心灵手巧。他的双手勤劳得很,自己在家门口修筑了一口池塘,种上了莲藕,冬能挖藕、夏能赏荷。他还在家旁边的小山上修筑了一个花园:有假山,有水池,有篱笆,有各种各样的花种……一年四季,这里都有美丽的花盛开,芳香馥郁,叫人流连忘返。他还在房屋后面用栅栏隔了几个圈出来,一个养鸡、一个养鸭、一个养鹅。他种的蔬菜也丰硕,红苕个大又甘甜,我最爱吃他家的红苕——包括煮出来喂猪的红苕。
      小薇有个姐姐,她们性格迥异,姐姐迟缓善良,小薇敏捷聪颖。而且,姐姐跟她长得也不像,姐姐圆脸若银盘,小薇小脸尖下巴。乍一看去,我跟她姐姐更像亲姐妹。连性格都像。
      后来,小薇家又来了个妹妹,据说是她家某个远方亲戚家超生的女儿,没有地方可藏,只好寄养到她家了。小薇的父母对这个不是亲生的女儿特别好,但是小薇不一样,心情烦躁就看这个妹妹不顺眼。
      有一次,我和弟弟到她家玩,弟弟一不小心就把这个妹妹给碰到桌角上了,接着这个妹妹就哇哇大哭起来。当时是小薇负责看妹妹,她父母听到哭声出来就对着小薇吼。小薇气急败坏地说:“又不是我弄哭的!”我和弟弟一听,这是故意将我们的军了,弟弟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声:“对不起!”然后就跑了,我也赶紧回了家。我俩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好久都没去她家玩。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小薇闹了矛盾,但是弟弟浑然不知,还是跑去她家玩,我去喊他:“尘云,回家得了!”弟弟贪玩,不走。我气急了,但是也丝毫没有办法,就站在一旁等他。小薇的姐姐好心叫我:“尘逸,来一起耍撒。”我扭头不理。小薇道:“别人傲得很,你还招呼她?”……她一直都很霸道、棱角分明。
      小薇还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学一年级,她就敢对着还没有放学的我们班的窗子喊:“万XX,我先回家了!——”丝毫不管老师在不在。大一点,她拉着我到村委会不远的一家铁皮厂偷拿一些铁合页,可惜被人发现了;她急忙将手中的铁合页丢掉了,哪知道,她书包里还有呢!再大一点,她叫我到临近一家人门前的桃树上偷桃子吃,我不敢去,她跟另几个伙伴去了,当晚被她父亲数落着嘲笑着领回来:“快来看啰,这个小偷偷别个的桃子!”她父亲打她骂她,她从来都是打不回手骂不还口,但是也从来不说个“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被称作“不投降的共产党”!
      我跟小薇年龄相仿,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班。小学时,她是一班,我是二班;初中时,她是三班,我还是二班。初中毕业之后,我上了师范,她选择了复读,后来考上了中专。
      记得初中毕业时,她买了我最喜欢的《红楼梦》袖珍本送给我,我高兴不已。后来想着买点什么回赠给她,却想不到她喜欢什么。父亲说我:“她都知道你喜欢什么,你怎么不知道她喜欢什么?”
      师范毕业后,我又读了两年大专,工作了。小薇中专毕业后,已经不兴分配,她在家耍了一年多,也到重庆找到了工作。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5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生要到初三才能上晚自习,而且必须是“能考得上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
      所谓“考得上学校”,就是指学生成绩优秀,有能考上高一级学校的潜能。而高一级学校又分为三类,一是中师,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就能顺利包分配当上老师;二是中专,各类职业学校,毕业之后也能顺利包分配到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之类工作;三是重高,重点高中,毕业之后就是上更高层次的大学,未来更是前途无量。
      我们当时的初中学校就在离村委会不远。隔着公路,对面就是一个水泥厂,成天灰尘弥漫,加上来往车辆不少,村子其实尘满面鬓如霜,龙钟老态。
      不过,当学生的时候哪里顾得上这些。因为远近三村五店都没有中学,所以这所学校几乎荟萃了远近四五个村的初中生,包括附近的一个化工厂的厂里娃儿。近的走读,远的也走读,有的靠11路车,早出晚归;有的成天骑个自行车,呼啦如风。有一年,《神雕侠侣》播出并大热,一个暗恋某女生的男生骑着自行车从走着上学的女生后面驶来,大声叫着:“姑姑,姑姑,等等我……”旁边的学生嘻嘻偷乐。
      从我家到学校也就10来分钟的路程,每次必经过村委会。而父亲就在村委会上班。有一次,学校让交什么五块钱,我和一个女生都忘记带了,于是我们步行到村委会去找我父亲。我父亲当时就给我们十块钱,到学校交了;后来那女生拿了五块钱还给我,我拿回家还给父亲,父亲哈哈一笑:“你这个笨女儿,五块钱就不要她还了撒。”我才醒悟,我这个榆木疙瘩脑袋哦!后来还有一次,我一个女同学有急事需要打电话给她在北碚上学的哥哥,可惜那时候座机都找不到几家,我说我父亲单位有一部、也许能打……于是带着她去找我父亲,说清楚了之后她开始打,说了一通事情后,解决了。女同学很是感激,一改平时的内敛和害羞,对满办公室的人大声说:“谢谢各位叔叔阿姨们!我太感谢你们了,帮我解决了大事!”办公室里的叔叔阿姨乐了,都说:“这个娃儿还讲礼貌吔!”
      村委会斜对面有个教堂。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地方是三村五店的人看露天电影的地方。一旦有电影看了,广播里就会播送通知,叫家家户户的人自己带上板凳到此地看电影。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这里被开拓出来修建录像厅。那年代,看录像简直成了新潮的代名词,于是乎,村里也择地而建。只可惜,时代的步伐真是走得太快,快得让人根本抓不住衣角就匆匆而去。看录像后来落伍了,家家户户都可以摆上一台VCD、DVD、卡拉OK什么的,要看录像什么的,再也用不着到录像厅了。这个偌大的录像厅还没有正式完工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用了。再后来说是改成电影院,但是也未能成功。最终,成了教堂。
       我初中毕业之后,就离开了这个村子,到邻县师范学校念书,一般一两个月回家一次。师范毕业之后,我又到北碚念了两年大专,路程远,回家的次数就少了些。后来毕业了回乡工作、恋爱、成家、生子,回那个村子的机会就更少了。
      如今,我的弟弟一家都搬离了村子,我想,我是再没有理由回到那里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2200

回帖

2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6519
发表于 2014-12-16 03: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娓娓道来,散文最宜。
吾家小妹来此,迟到的欢迎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3000

回帖

37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78
发表于 2014-12-16 07: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中所历经的一些人一些事,生动在记忆中,也生动在笔下。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4

回帖

7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3: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4-12-16 03:58
娓娓道来,散文最宜。
吾家小妹来此,迟到的欢迎

感谢万老鼓励!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4

回帖

7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舞 发表于 2014-12-16 07:31
生命中所历经的一些人一些事,生动在记忆中,也生动在笔下。 欣赏。

感谢凤版加精鼓励!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84

回帖

1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2
发表于 2014-12-17 09: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娓娓而谈,如拉家常。。却又是那么的贴实和透着生活味道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2-26 03:19 , Processed in 0.0740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